
王 宏
理学博士、研究员
专业方向:第四纪地质学与海岸平原地质学
1975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
1982、1994年先后获得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第四纪地质学硕士、博士学位
1975年至今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工作
主要业绩包括——
重建了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团队并确立了新的方向
传统的第四纪地质学在天津中心以第四纪冰川研究为主
1990年代后期以来
在继承老一辈传统的基础上
逐渐引领转变为以泥质海岸带
——沿海平原、潮间带和毗邻浅海区
——为主要研究地域
确立了海岸带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
及其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关系为主要研究方向
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
研究团队逐渐成长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地质工作的一支骨干队伍
经过集体努力
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和地方政府的多次表彰
并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定为局属重点实验室
继承和引领了
渤海湾西岸的贝壳堤、牡蛎礁和年代地层学研究
在老一辈历史学家、地貌学家
和地质学家对贝壳堤和牡蛎礁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贝壳堤不是沿岸堤
而可能属于障壁岛范畴、从潮间带开始发育的假说
厘定了牡蛎的定名
在国内第一次开始了壳体氧、碳稳定同位素研究
建立了牡蛎个体的同位素年龄
初步探讨了壳体生长与水体温盐的关系
发现了海相贝类壳体地区性δ13C平均值(从而使早期液体闪烁计数器14C直接测定值的同位素分馏效应校正成为可能)
通过系统研究
发现了贝壳堤的IV-1和II-1两道支堤
将牡蛎礁划分为8个礁群
并分别厘定了它们的年代序列
开展了探索性强的泥质海岸带地球科学研究
参与倡导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
的泥质海岸带浅表地层大比例尺调查
引进Eijkelkamp槽型取样器调查方法
全新世地层的三维表达等
倡导了对渤海海岸带原有的
大量14C直接测定值的系统校正
在基础上
又首先提出了“驻留时间效应校正”
参与倡导了利用早期地形图
遥感影像对近150年来海岸线变迁的精细研究
在前人210Pb示踪与测年的基础上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首先倡导了海岸带
210Pb与137Cs相结合的示踪与年代学研究
开展了系统的渤海湾西岸全新世相对海面变化
新构造、均衡补偿、自重压实校正
与14C年龄的驻留时间效应校正
参与首次绘制了该地区的全新世相对海面变化曲线
参与首次将地质因素引入渤海湾西岸
的风暴潮水位分析与21世纪海面上升预测研究
参与了沿海低地先民扩张受地质环境制约
历史学与地质学相结合
(“古辽泽”与全新世海侵最大边界关系)
同一小流域上中游与入海口地质环境对比
等的探索性研究
积极参与地学科普宣传工作
组织了天津市贝壳堤博物馆布展工作
为国家海洋博物馆提供科学背景材料
为天津和山东海岸带保护区划界
和现状评估提供科学支撑
参与创立了“海岸带地质环境研究动态”刊物
至今已内部发行15期(近60万字)
介绍国内外海岸带研究的最新成果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i自然全媒体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科技领军人才之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