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于110警情、市民热线和微信问卷
的数据城市诊断
1
110警情数据:老旧小区空间失序
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分析道路连接度指数和“两抢一盗”案件空间分布的关联性,结果显示:道路连接度和犯罪率总体呈正相关;道路连接度和住宅区犯罪率呈负相关;道路连接度和道路空间犯罪率呈正相关。表明道路通达性是犯罪分子作案和逃离的重要考虑因素。案件密度分布与现状住宅高度叠合分析表明,多层住宅区总案件次数多于高层住宅区,但高层住宅区案件密度高于多层住宅区。部分老旧小区属于开放街区模式但是案发率较高,如何使开放街区与目前的人口和社会现状相适应是一个研究重点。
2
市民热线数据:设施终端维护不足
对市民热线数据分析发现,居民反映问题以城乡建设问题最为突出,集中在公共设施、市政设施和停车三方面。对信息受理和交办部门关联分析发现,有些问题没有交办单位。规划建议实施城市网格化的管理系统,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3
微信问卷数据:停车难、交通堵、公园少
微信问卷分析结果反映了停车难、交通堵、公园少三大难题,其中市民对专类公园有较大需求,值得关注。调查问卷分析显示,市民普遍认为廊坊主城区绿地数量太少(占比21.1%),空间分布不均(占比17.0%),还需要设置游乐园(20.3%)、动物园(5.3%)、植物园(5.1%)等专类公园绿地。廊坊现状城市绿环粗放式管理,导致被不断侵占,绿地空间分布不均,多分布于广阳区;绿地级配不合理,缺乏社区公园;绿地景观特色不足,有待提升。
二
社会治理、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规划
对策
针对廊坊现状突出的城市问题,规划形成社会治理、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三大策略,社会治理以“稳治安”“改旧区”两项措施来复兴社会文明,城市修补以“优空间”“兴文化”“塑风貌”“畅交通”“补设施”五项措施来完善城市功能,生态修复以“构格局”“亲清水”“优空间”“清空气”“降能源”五项措施来修复生态环境。
1
社会治理:老旧小区改造、治理
针对老旧小区案发率较高的现状,本次规划以统建楼小区为例进行改造。该小区属于典型的开放街区,目前面临公共空间缺乏、停车无序、私拉电线、私搭乱建等问题,造成了社会失序和空间失序。规划从广布神经元、社区安全、社区服务、社区管理四个方面入手建设智慧安防。从交通安全、道路分级、控制入口、修复路面四个方面规范车行和人行入口及流线,将开放街区转为半开放街区,便于交通和治安管理。小区现状中心花园呈废弃状态;规划将其改造成便于儿童和中老年人群使用的疗愈花园,成为交流互助、预防犯罪的公共空间。小区现状路灯少,易于滋生犯罪;规划在车行路、宅前路和草坪绿地空间分类设置不同的照明设施,便于居民夜间活动并防止犯罪行为。
2
城市修补:增补设施、提升使用效率
市民热线所反映的老旧小区给排水设施、燃气设施、供热设施老化问题严重,要加强老旧小区内的设施改造, 注重市民使用终端维护。针对现状村庄、老旧小区供水管网故障、南水北调未充分发挥作用、路灯故障、农村煤改气燃气供暖不足等问题,规划通过加快市政设施建设,完善老旧小区、村庄的设施管线,市政管网主管网连接成环,调整优化供热用能结构等手段改善现状设施欠账(表1)。
为解决现状停车难问题,规划策略以共享、立体、错峰、治理为主要导向,增设立体停车位, 建立共享停车、错峰停车和大数据管理措施,同时加强地下停车位只售不租现象的治理,避免因车位价格过高,导致停车位空置的现象。以和平丽景小区为例,小区现状地面停车位620个,地下停车位300个,停车位缺口1 200个。规划通过配建立体停车库车位150个,共享周边公建配套车位450个。共解决车位600个,缓解50%的停车位缺口。
表1 公用设施建设项目一览表
图1 和平丽景小区停车规划图、共享停车管理平台示意
图2 统建楼小区智慧安防、交通系统规划图
3
生态修复:完善绿地系统、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利用
廊坊环城绿带生态环境基础较好,但由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低效粗放的发展模式,城市空间扩张对环城绿带逐步侵蚀,同时中心城区产生了大量的生产生活垃圾,环城绿带成为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主要接纳地,对有限的生态空间供给造成破坏。针对市民对公园绿地,尤其是专类公园等生态休闲功能的强烈需求,本次规划立足保护,严格限制相关开发,大力推进生态区域内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同时,规划在环形绿带中生态相对不敏感区域,针对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规划植入文化、休闲功能,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功能节点,布局若干郊野公园,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利用,有效保护绿带不被侵蚀。规划1条外围郊野生态环,1条中央休闲活力环,1张社区服务网,串联城市公园、社区公园、重要公共设施等节点,形成网络化开放空间系统,同时利用城市拆迁腾退地、边角地,推进“见缝插绿”行动,建设口袋公园。
4
行动工程:一网、一廊、一区、一园、一街
表2 近期重点行动工程一览表
图3 城市生态景观、公园绿地规划图
三
构建双修动态监测平台:问题识别、
行动计划、监测反馈
在城市双修工作中,要以人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落实新时期“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为了能快速精确地识别出市民关心的城市问题,转变为行动计划,构建实施项目库并追踪监测项目落实情况及实施绩效,以及市民满意度反馈,本次规划构建双修动态监测平台,运用RS与GIS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城乡规划监测管理业务进行创新,努力增强城乡规划监测管理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双修动态监测平台包括问题识别及优先级判定、项目库、监测反馈3个子系统。问题识别及优先级判定系统:以110警情数据、市民热线、网络问卷等直观反映市民诉求的数据为基础,分析识别出市民关注的重点问题及关注等级。项目库系统:分析问题成因,转换为相应行动工程,结合优先级判定生成项目库,明确项目类别、工作内容、牵头部门、完成时间等具体内容。监测反馈系统:在行动工程实施过程中以及工程完成后,全程对市民诉求数据进行动态跟踪,对项目实施绩效进行评价,持续指导和修正行动工程,为城乡规划监测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城市双修是一项重要的建设行动。不仅要做好规划,更要突出行动,强化规划的落实。为保障规划的实施性与严肃性,行动工程入库后,建立“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全力推进”的行动工程小组。廊坊市人民政府是实施行动工程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协调,落实部门工作责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建设局等有关部门监督和指导,推动行动工程的顺利实施。牵头部门督促各行动工程小组落实相关工作并报送工作进展报告,牵头部门定期组织各行动工程小组召开会议协调解决工作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表3)。
表3 双修动态监测平台框架
四
结 语
(廊坊市城市双修总体规划项目组成员还有吴虑、余美瑛、李潇、赵倩等)
作者信息
董亚涛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规划师
韩胜发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任规划师
本文全文刊载于我院《理想空间》第83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从城市诊断到动态实施监测 ——以廊坊市城市双修总体规划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