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从城市诊断到动态实施监测 ——以廊坊市城市双修总体规划为例

随着近年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张,廊坊市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快速城镇化导致了设施欠账、粗放发展、环境破坏等问题。城市双修的核心工作就是要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问题,廊坊由于其特殊的区位条件、历史机遇和发展阶段,其城市双修工作更为重要和紧迫。在区域维度方面,廊坊市作为唯一处于京津走廊上的地级市,将参与京津冀区域空间结构的重组,把廊坊推向了国家战略层次。在历史机遇方面,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进和通州副中心、大兴机场的建设,对廊坊的城市建设和环境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发展阶段方面,经历了快速的城市扩张,导致了设施欠账、交通拥堵、环境品质低等问题。为融入区域发展,提升环境品质,廊坊需要有效识别和解决城市主要问题。问题可主要概括如下。

城市中心案件高发,老旧小区治安不稳。廊坊犯罪高发区,主要位于万达广场、明珠商厦、廊坊长途汽车站、廊坊火车站一带,人口流动性较大。市民关注较多的是居住区犯罪,老旧小区存在治安风险。廊坊市老旧小区规模较大又相对集中,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较差,缺乏必要的物业管理和更新改造资金,长期处于无人管理和维护的状态,导致小区内人员混杂,存在着治安不稳定的潜在风险。

社区公共设施短缺,基础设施终端维护不足。中心城区的公共设施呈现市级、区级相对完善,社区级不足的倒三角结构特征,级配体系不完善。随着公共服务资源下移配置政策的实施,加强了社区级设施的建设。但受资金、用地等因素的影响,在数量、布局、规模上仍不能满足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现状老旧小区给排水设施、燃气设施、供热设施等公用设施老化问题严重,老旧小区内的设施改造亟待加强。

停车设施欠缺,占道停车导致交通拥堵。廊坊市主城区现状基本车位供给缺口8.5万个,出行车位供给缺口1.6万个,从主城区车位现状供给与需求情况看,基本车位与出行车位供给缺口巨大,供需结构不合理。现状缺乏社会公共停车场,在中心商业区、人口稠密区、车流量较大的路段,停车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导致大量车辆占用人行道和车行道停放,引起交通拥堵。

城市公园绿地缺乏,环城绿带受到侵蚀。随着廊坊中心城区北部新区的拓展、安次和广阳开发区建设,廊坊城市结构突破三点组团的布局,城市绿环粗放式管理被不断侵占。主城区人均公园绿地指标不足,绿地空间分布不均,多分布于广阳区,绿地级配不合理,缺乏社区公园,存在较多公园服务盲区,绿地景观特色有待提升。

以上问题,不仅存在于廊坊市,过去几十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空间扩张迅速、管理粗放,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的突出问题。逐步解决几十年快速发展积累下的矛盾问题,是开展城市双修的根本目的。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综合调查、系统分析,从整体视角把脉问诊城市发展现状,通过比选,识别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城市双修的工作重点。


基于110警情、市民热线和微信问卷

的数据城市诊断


城市双修工作最终要以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城市双修的要点是解决人民群众生活切实关心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规划策略。本次规划在现场调研、部门调研、调查问卷等基本调研方法基础上,增加了110警情数据和市民热线数据的收集,在解决常规城市建设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安全问题等。110警情数据中案件多发地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城市亟须治理的空间;市长热线作为政府与市民的有效沟通平台,是政府了解群众需求的窗口,其中市民诉求内容较为集中、关注度较高的问题,是城市亟须解决的问题。让数据说话,问需于民,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

110警情数据:老旧小区空间失序


本规划所运用的犯罪数据为廊坊市公安局提供的2018年上半年(1月至6月)廊坊市主城区110警情数据(Excel格式),共29 183条。数据包括时间、地址类型、事发地址、报警类别、报警类型、辖区单位6项内容。110警情数据分类分析发现,治安警情最严重,其中治安纠纷和盗窃问题最突出。对地址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案发地址多集中于居民楼以及商场、公司、医院等公共场所,对110报警记录进行词频统计分析也验证了案件集中在住宅区内以及道路交叉口、单位门口和大型商场等地。


运用ArcGIS,将110警情案件的案发地址进行空间落位,进行核密度分析。结果显示,廊坊主城区城市犯罪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中心加十字的格局,总体特征呈现为单中心分布格局、距离衰减特点,与城市中心相吻合。高密度犯罪区位于万达广场、明珠商厦、廊坊长途汽车站、廊坊火车站一带,人口流动性较大。低密度犯罪区,位于廊坊师范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以及主城区东南处的铁路廊坊站货场等区域,与大专院校、单位自身门禁和安保管理密切相关。上述分布特点,充分证明了犯罪热点地区和城市地域的商业集聚状况、交通枢纽地区和人口流动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分析道路连接度指数和“两抢一盗”案件空间分布的关联性,结果显示:道路连接度和犯罪率总体呈正相关;道路连接度和住宅区犯罪率呈负相关;道路连接度和道路空间犯罪率呈正相关。表明道路通达性是犯罪分子作案和逃离的重要考虑因素。案件密度分布与现状住宅高度叠合分析表明,多层住宅区总案件次数多于高层住宅区,但高层住宅区案件密度高于多层住宅区。部分老旧小区属于开放街区模式但是案发率较高,如何使开放街区与目前的人口和社会现状相适应是一个研究重点。


2

市民热线数据:设施终端维护不足


对市民热线数据分析发现,居民反映问题以城乡建设问题最为突出,集中在公共设施、市政设施和停车三方面。对信息受理和交办部门关联分析发现,有些问题没有交办单位。规划建议实施城市网格化的管理系统,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3

微信问卷数据:停车难、交通堵、公园少


微信问卷分析结果反映了停车难、交通堵、公园少三大难题,其中市民对专类公园有较大需求,值得关注。调查问卷分析显示,市民普遍认为廊坊主城区绿地数量太少(占比21.1%),空间分布不均(占比17.0%),还需要设置游乐园(20.3%)、动物园(5.3%)、植物园(5.1%)等专类公园绿地。廊坊现状城市绿环粗放式管理,导致被不断侵占,绿地空间分布不均,多分布于广阳区;绿地级配不合理,缺乏社区公园;绿地景观特色不足,有待提升。


社会治理、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规划

对策


针对廊坊现状突出的城市问题,规划形成社会治理、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三大策略,社会治理以“稳治安”“改旧区”两项措施来复兴社会文明,城市修补以“优空间”“兴文化”“塑风貌”“畅交通”“补设施”五项措施来完善城市功能,生态修复以“构格局”“亲清水”“优空间”“清空气”“降能源”五项措施来修复生态环境。


1

社会治理:老旧小区改造、治理


针对老旧小区案发率较高的现状,本次规划以统建楼小区为例进行改造。该小区属于典型的开放街区,目前面临公共空间缺乏、停车无序、私拉电线、私搭乱建等问题,造成了社会失序和空间失序。规划从广布神经元、社区安全、社区服务、社区管理四个方面入手建设智慧安防。从交通安全、道路分级、控制入口、修复路面四个方面规范车行和人行入口及流线,将开放街区转为半开放街区,便于交通和治安管理。小区现状中心花园呈废弃状态;规划将其改造成便于儿童和中老年人群使用的疗愈花园,成为交流互助、预防犯罪的公共空间。小区现状路灯少,易于滋生犯罪;规划在车行路、宅前路和草坪绿地空间分类设置不同的照明设施,便于居民夜间活动并防止犯罪行为。


2

城市修补:增补设施、提升使用效率


市民热线所反映的老旧小区给排水设施、燃气设施、供热设施老化问题严重,要加强老旧小区内的设施改造, 注重市民使用终端维护。针对现状村庄、老旧小区供水管网故障、南水北调未充分发挥作用、路灯故障、农村煤改气燃气供暖不足等问题,规划通过加快市政设施建设,完善老旧小区、村庄的设施管线,市政管网主管网连接成环,调整优化供热用能结构等手段改善现状设施欠账(表1)。


为解决现状停车难问题,规划策略以共享、立体、错峰、治理为主要导向,增设立体停车位, 建立共享停车、错峰停车和大数据管理措施,同时加强地下停车位只售不租现象的治理,避免因车位价格过高,导致停车位空置的现象。以和平丽景小区为例,小区现状地面停车位620个,地下停车位300个,停车位缺口1 200个。规划通过配建立体停车库车位150个,共享周边公建配套车位450个。共解决车位600个,缓解50%的停车位缺口。


表1 公用设施建设项目一览表

从城市诊断到动态实施监测 ——以廊坊市城市双修总体规划为例


从城市诊断到动态实施监测 ——以廊坊市城市双修总体规划为例

图1 和平丽景小区停车规划图、共享停车管理平台示意


从城市诊断到动态实施监测 ——以廊坊市城市双修总体规划为例

图2 统建楼小区智慧安防、交通系统规划图


3

生态修复:完善绿地系统、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利用


廊坊环城绿带生态环境基础较好,但由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低效粗放的发展模式,城市空间扩张对环城绿带逐步侵蚀,同时中心城区产生了大量的生产生活垃圾,环城绿带成为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主要接纳地,对有限的生态空间供给造成破坏。针对市民对公园绿地,尤其是专类公园等生态休闲功能的强烈需求,本次规划立足保护,严格限制相关开发,大力推进生态区域内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同时,规划在环形绿带中生态相对不敏感区域,针对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规划植入文化、休闲功能,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功能节点,布局若干郊野公园,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利用,有效保护绿带不被侵蚀。规划1条外围郊野生态环,1条中央休闲活力环,1张社区服务网,串联城市公园、社区公园、重要公共设施等节点,形成网络化开放空间系统,同时利用城市拆迁腾退地、边角地,推进“见缝插绿”行动,建设口袋公园。


4

行动工程:一网、一廊、一区、一园、一街


强调实施导向,注重工程安排,规划将城市双修近期重点工作细化为具体的工程项目,建立工程项目清单,明确项目的位置、类型、工作内容、牵头部门、完成时间和阶段性目标,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和资金。规划近期重点构建1张水网体系、打造1条活力绿廊、改造1个老旧小区、建设1个郊野公园、提升1条街道的“五大战役”共计14项近期重点行动工程(表2)。


表2 近期重点行动工程一览表

从城市诊断到动态实施监测 ——以廊坊市城市双修总体规划为例


从城市诊断到动态实施监测 ——以廊坊市城市双修总体规划为例

图3 城市生态景观、公园绿地规划图


构建双修动态监测平台:问题识别、

行动计划、监测反馈


在城市双修工作中,要以人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落实新时期“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为了能快速精确地识别出市民关心的城市问题,转变为行动计划,构建实施项目库并追踪监测项目落实情况及实施绩效,以及市民满意度反馈,本次规划构建双修动态监测平台,运用RS与GIS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城乡规划监测管理业务进行创新,努力增强城乡规划监测管理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双修动态监测平台包括问题识别及优先级判定、项目库、监测反馈3个子系统。问题识别及优先级判定系统:以110警情数据、市民热线、网络问卷等直观反映市民诉求的数据为基础,分析识别出市民关注的重点问题及关注等级。项目库系统:分析问题成因,转换为相应行动工程,结合优先级判定生成项目库,明确项目类别、工作内容、牵头部门、完成时间等具体内容。监测反馈系统:在行动工程实施过程中以及工程完成后,全程对市民诉求数据进行动态跟踪,对项目实施绩效进行评价,持续指导和修正行动工程,为城乡规划监测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城市双修是一项重要的建设行动。不仅要做好规划,更要突出行动,强化规划的落实。为保障规划的实施性与严肃性,行动工程入库后,建立“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全力推进”的行动工程小组。廊坊市人民政府是实施行动工程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协调,落实部门工作责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建设局等有关部门监督和指导,推动行动工程的顺利实施。牵头部门督促各行动工程小组落实相关工作并报送工作进展报告,牵头部门定期组织各行动工程小组召开会议协调解决工作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表3)。


表3 双修动态监测平台框架

从城市诊断到动态实施监测 ——以廊坊市城市双修总体规划为例


结 语


城市双修工作不是一个短期行动,而是新常态下的长期行动,城市问题随着城市发展不断变化,断面式的规划不能满足双修工作和城市管理的要求。构建双修动态监测平台旨在建立一种从问题识别(决策)到项目库建立(执行)再到动态实施监测(监督),同时监督反馈可精准有效对决策进行修正的一种长效工作机制。城市双修工作不是简单的外在形象工程,而是走向内在的民生工程;不是量上的拓展建新,而是品质的营造提升;不是单一的就事论事,而是综合的系统梳理。城市双修工作不仅是项目安排、工作计划,也是有关城市发展建设法规制度的逐步完善和优化,体现的是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和执行能力的提升,城市文明的发展进步。双修动态监测平台是一种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以提升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根本目的,识别并解决市民关心的重点问题,保障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并可自行动态更新维护的长效规划机制。


(廊坊市城市双修总体规划项目组成员还有吴虑、余美瑛、李潇、赵倩等)


作者信息

董亚涛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规划师

韩胜发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任规划师


本文全文刊载于我院《理想空间》第83期


从城市诊断到动态实施监测 ——以廊坊市城市双修总体规划为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从城市诊断到动态实施监测 ——以廊坊市城市双修总体规划为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