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城市基本公服设施配置是城市规划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对一定单元内部基本公服设施供给的多样性配置重视不足且分析的空间粒度不够。在考虑实际人口分布的基本公服设施均等化原则指导下,本文认为其空间配置应当注重服务单元内的基本公服设施的种类多样和数量的平衡性以满足相应数量的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以武汉市为例,本文以GIS技术、POI数据和宜出行数据为支撑,研究基本公服设施的数量供给和多样性供给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其数量空间配置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格局,而人均数量配置呈现出“三明治”结构;在多样性配置上同样呈现核心—边缘差异,多样性水平的空间分布与人口分布整体相关但不完全受到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
▲ 图1 | 研究思路框架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 图2 | 研究区区位及基本公服设施分布概况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1
武汉市主城区基本公服设施空间配置的数量特征
本文界定武汉市三环线以内区域属于城市核心圈层,城市中心为武广一带和汉街一带。就总体数量特征而言,发现武汉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数量配置在长江以西以武广一带为核心呈现核心—边缘特征,且高设施数量的单元较多出现在对居民日常生活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图3)。在人均设施数量分布方面,武汉市高人均设施量的单元多数散布于三环线外,整体呈现混杂的“三明治”结构(图4)。


2
武汉市主城区基本公服设施空间配置的多样性特征
武汉市主城区的设施多样性两极分化严重,大量单元存在设施单一化倾向(图5)。就设施覆盖范围角度而言,交通类设施的覆盖范围最广。而从配置模式来看,娱乐、交通类设施呈现低密度配置模式;文化、教育、公园、体育等类设施呈现均质化配置模式;而医疗服务偏向高多样性,表现为集中式配置模式。我们认为这种配置方式差异与不同设施的层级、规模有关。
▲ 图5 | 武汉市主城区基本公服设施多样性指数的统计分布特征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 图6 | 武汉市主城区基本公服设施的综合多样性空间分布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研究还对两个潜在的问题进行回答:第一,某一单元的基本公服设施的多样性是否会随着其与城市中心的距离的增大而发生明显的降低?第二,在现实城市中,人口较少的地方对公服设施的需求相对较少,这是否会引起基本公服设施的“少层级、大规模”式配置,进而导致多样性指数低呢?就前者而言,各单元的基本公服设施的多样性水平与该单元距城市中心距离并非完全的负相关关系。可以说,武汉市主城区基本公服设施的多样性空间配置并非完全依据城市土地经济的地租理论,这与城市基本公服设施属于(半)公共产品的这一属性有密切关系。至于后者,武汉市主城区基本公服设施的多样性与人口分布全部呈正向相关,但是这种关系的强弱存在空间异质性,具体表现为明显的反核心—边缘特征。结合武汉主城区人口分布的中心高外围低的特征,可以说明人口较少的地区并非必然会导致服务水平的低多样性(图7)。
▲ 图7 | 设施多样性与城市实际人口、距城市中心距离的空间关联关系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3
研究结论
良好的城市环境,应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比如说15分钟生活圈内)使得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得到满足。伴随需求的多元化发展,在基本公服设施的空间配置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其总体数量的供给水平,还需要考虑其供给的多样性水平。本研究结合大样本数据,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较高空间分析粒度条件下的两者特征。
原文介绍
《城市基本公服设施数量与多样性空间配置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刊于《城市规划》2021年第2期第84-91页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封面图片源自新华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文章导读】城市基本公服设施数量与多样性空间配置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