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强 ▏同济大学

还记得一天深夜,我突然想出了“动态监测”这个词,赶紧去隔壁敲他房门,邹先生不顾休息与我沟通讨论,充分肯定。那段时间里的一次次开会,一次次听报告,一次次点评,邹先生的身影,时至今日依然历历在目。
最终,国家科技规划纲要中列入了第九领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并将“动态监测”“空间节约”“绿色建筑”“城市生态”“信息平台”确定为优先主题,这些都是在邹先生的指导和带领下,一批年轻学者用了一两年时间凝练而成。
2019年科技部为了预测第六次科技中长期规划,又对上一次预测的优先领域进行了系统评估,其中“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虽然是最新树立的,但是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对未来发展前沿如此之准的把握与邹先生的用功密不可分。我们今天后一辈的规划人能够大量参与国家的绿色建筑、生态环境、智能城市方向的研究,都应该非常感恩邹先生的个人智慧以及他对整个专业领域的历史性责任与贡献。
从2005年第十一个五年计划至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城市规划、建筑行业所做的科研课题同2002年时的科研能力、科研队伍、科研前瞻性,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是邹先生的功劳。
所以我想说,邹德慈先生是推动城乡发展研究的科学先导者。
1999年,在香港大学的一次会议上,邹德慈先生对新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思想的发展结果,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划分了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发展阶段,这个报告令我印象深刻。可以说,一个学科如果没有自身的历史研究只能是学科,有了对学科史的研究才可以称为科学。邹先生这份理性的、系统的报告在城市规划学科提升为城乡规划学的历史性阶段,起到了学理上的关键作用。
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能叫空间规划学,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空间规划发展史未能形成系统的、立体的、精准的实证研究及其理论提升。而城市规划学科能够成为城乡规划学就是有邹先生等一批学者前辈对学科历史的认真思考。
▲ 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作报告,2006年
所以我想说,邹德慈先生是城市规划科学性的启迪者。
2001年,中国工程院立项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大型课题,邹德慈先生邀请我参与其中,让我有机会随着工程院的课题,去阅读和调研中国城镇化的真实状况。我们项目组一共调研了9个省,在调研和讨论过程中邹先生经常会问我一些数据支撑,这直接促进了我个人对中国城市数据的收集和挖掘,并找到解答中国特色这一个关键特征的事实支撑和数据支撑。
2012年以后在潘云鹤院士的领导下,中国工程院又立项了一系列智能城市空间、人工智能城市的课题。每一次都是邹先生向潘院士推荐,让我去担纲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的课题研究。我今天在这个方向上取得的成绩,实际上都是老先生的推举和培养,我心充满了感恩和感激。没有邹先生的直接推举,我就不可能承担那么多智能城市的课题,也不可能走到现在的状态。后来,邹先生又连续多次推荐我进入工程院,而且不仅仅是推荐,也在学术方面多有指导。
我相信有一批像我这个年龄的规划人,都曾受益于邹先生的托举和教导,对我们这一辈的思想发展、职业发展和研究方向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所以我想说,邹德慈先生是城乡规划后辈们的托举者。
虽然邹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了,但是他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思想一定会一直引领着城乡空间规划专业的发展。
先生,一路走好!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虚怀若谷 学者风范】吴志强 | 纪念邹德慈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