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情况发布会。国家减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5月下旬,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将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全面开展全国普查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到2022年底要完成普查任务。今年年底要完成全国范围内的调查任务和122个试点县的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
5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司长陈胜,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于海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司长曲琦,中国气象局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志华,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组常务副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教授汪明出席发布会介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情况,并答记者问。


郑国光介绍,2020年至202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主要有三个目标:一要摸清自然灾害风险底数;二要把握自然灾害风险规律;三要构建自然灾害风险防治的技术支撑体系。
郑国光指出,普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分为普查前期准备、试点“大会战”、全国试点、全面展开等阶段,并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要求,加强普查数据和成果的应用。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普查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全国所有省、市、县全部成立了由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的普查领导小组,组建了普查办、专职管理队伍和技术团队,编制了普查实施方案和工作制度,组织技术培训,开展普查试点等。中央层面相关部门也组建了专门组织管理机构和技术团队,加强组织实施和对地方的培训与技术指导。
国务院普查办组织各相关部门编制了调查类技术规范48项,评估与区划类技术规范45项,研发“1+10”普查软件系统,“1”是国务院普查办,“10”是参与普查的10个行业部门,都研发普查软件,实现了普查软件系统网络互联互通和统一入口登录,形成了分行业和综合性普查数据质检体系,确定了89项上千个指标的数据共享清单和240余项普查评估和区划成果清单。试点“大会战”和全国试点验证完善了普查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等。
各地普查办和主要行业部门落实专职人员,组建“行业部门+综合部门+第三方”技术团队,采取集中办公等形式强化普查人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形成了适合地方特点的普查组织实施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查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郑国光表示,5月下旬,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将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全面开展全国普查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到2022年底要完成普查任务。
郑国光进一步明确,今年年底要完成全国范围内的调查任务和122个试点县的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明年上半年,地方的普查任务要基本完成;明年下半年,在国家层面开展分区域、分类型综合性的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形成全国尺度和跨省尺度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对普查工作进行总结,形成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形成一整套成果,使灾害综合风险调查、评估、区划等各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做到及时动态更新,持续发挥普查成果的应用价值。


陈胜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应急管理部高度重视普查工作,在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方案中明确了应急管理部三项任务,即:重要承灾体调查与评估,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综合减灾能力调查与评估。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已经做到了四个准备到位: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将普查工作列入部门年度重点工作清单,组建工作专班和技术队伍,出台工作规划和系列制度,组织实施工作准备就绪。
组织编制了矿山、危化企业等10项调查和22项评估与区划技术规范;印发了县、市、省和国家四级质量控制技术细则;开发了统一的信息采集、质检和进度调度管理系统。
4月上旬率先完成了应急管理系统承担的10类38项调查任务,实现了“6个验证”,即:验证了技术方案、技术规范、人员保障、资金需求、软件系统和调查组织机制,初步形成全国应急管理系统普查试点数据库。
针对重要承灾体、历史灾害、减灾能力、综合风险评估等需求,构建了多套评估与区划模型,开发了相应软件系统,结合北京房山、山东日照岚山试点“大会战”数据,探索开展相关评估与区划工作,进一步完善评估技术规范和软件系统。


于海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自然资源部统筹推进全国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截至目前,全国部署开展的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试点县的工作已基本完成,为后续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径和组织方法体系。
于海峰指出,地质灾害风险普查的主要目标是掌握我国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为后续更加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与以往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相比,本次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进一步突出“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的工作理念,重在关注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风险调查和评估。
于海峰介绍,地质灾害风险普查的主要内容是开展地质灾害及其隐患调查,评估地质灾害隐患的风险等级。在调查的基础上,将区域按照极高、高、中和低四个等级划分为地质灾害风险区;在风险区划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需求,按照防治工作的轻重缓急,将区域划分为一般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重点防治区,并针对性的提出防治措施建议,最终形成全国-省-市-县四级动态更新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数据库,编制四级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为各级政府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地质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于海峰表示,为有效防范地质灾害风险,自然资源部建立了服务于长期部署、中期防范和短期应对的预测预报预警工作机制,制作了年度、季度、月度以及未来72小时、24小时等预报预警等产品。遇到极端气象条件时,启动加密预警,主动开展地质灾害的风险研判。针对高风险地区和高风险时段,自然资源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强指挥调度,就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作出针对性安排。
01
02
03
04
区分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工程治理和避让搬迁,消除或减轻风险隐患。
05


完成好量大面广的城乡房屋建筑调查任务
确保普查总体成效
曲琦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住房城乡建设部对普查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班。这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承灾体调查的最大特点是空间位置和属性信息相互结合、相互对应,城乡房屋建筑是总量最大的承灾体,调查数据对普查总体成效至关重要。为完成好量大面广的城乡房屋建筑调查任务,主要从四方面推动工作:
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认真落实同级普查办任务部署和工作要求,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反映,争取和普查办共同推努力,配合普查办推进这项工作。
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主动通过本级普查办与有关行业部门沟通协调,充分利用好这些基础数据,做好内业整合,尽量减轻外业调查压力。
普查工作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通过本级普查办大力开展宣传,充分发动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力量开展好调查工作。
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建立健全技术保障体系,充分发挥行业专家的作用,在指导培训、组织实施、数据质检等各个环节加强技术支撑。将组织有关专家,加强对各地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王志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在此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中,气象部门承担了暴雨、干旱、台风、高温、低温、风雹、雪灾、雷电、沙尘暴等9种气象灾害的风险普查工作,其中在风雹灾害中涵盖了大风、冰雹和龙卷风。中国气象局集中全部门优秀的专家资源,成立了专家组,动员了国、省、市、县四级气象部门的业务技术骨干,积极开展了气象灾害的风险普查工作。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已取得了一些试点的成果。
王志华指出,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对提高灾害防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可以更好摸清各类灾害性天气可能致灾的风险点、风险区域和致灾的阈值,在这个基础上,推动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的发展,在未来不仅可以预判明天天气,还可以预判这样的天气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哪些地方致灾的风险大,需要重点防范,从而推动灾害性天气预报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的转变,可以大大提高预警信息的针对性,有助于更好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另一方面,通过普查形成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可以指导全社会科学设定各个区域基础设施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更有利于推进韧性城市、韧性乡村的建设,从根本上提高抵御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
责任编辑:林冬娜、邓小云
文章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文链接:
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4687/45572/wz45574/Document/1704124/1704124.htm
国地资讯聚焦国内外自然资源、城乡发展、生态环境行业,致力于宣传热点政策,分享新鲜资讯,展示研究成果。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地资讯):2022年底将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