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文章导读】血缘共同体规定下的传统手工业村落适应性变迁——山西省新绛县西庄石匠村个案研究

传统手工业村落作为农耕时代乡土工业的重要见证,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中重新引起关注,其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经济效应的双重特征,使得这类村落成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活态传承与发展的特殊载体。因此,在推进乡村转型发展的进程中,对于传统手工业村落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山西省新绛县西庄村自宋代以来形成了以石雕加工为主的乡土工业,石雕加工至今仍为村庄主要的经济来源(图1、图2)。在传统手工技艺一代一代的接力传承中,村落自身得以保持繁盛。《血缘共同体规定下的传统手工业村落适应性变迁——山西省新绛县西庄石匠村个案研究》一文,在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基础上,采用村民访谈及口述历史等社会调查方法,对西庄石匠村进行了深度探究。文章以“社会-空间”为视角,从历史变迁过程中探究西庄村村落社会经济与聚落空间的关联现象及演变动因,为传统手工业村落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典型的案例研究。

【文章导读】血缘共同体规定下的传统手工业村落适应性变迁——山西省新绛县西庄石匠村个案研究

▲ 图1 |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记住乡愁》栏目《绛州——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传承》中关于西庄村石雕手工业的介绍

【文章导读】血缘共同体规定下的传统手工业村落适应性变迁——山西省新绛县西庄石匠村个案研究

▲ 图2 | 新绛县传统手工业分布及西庄村的地理区位

资料来源:本文图表除另有注明外,均为笔者绘制或拍摄。


1

农耕时代:

宗族结构规定下西庄村的“社会-空间”形态



1.1  社会关系的构建


“乡村手工业配合于家庭、邻里等关系之中,它又配合在其他的生产活动之中,使它成为支持完善生活的力量,而不是破坏其他生活活动的力量。”所以,传统手工业村落在农工一体、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下,依然保持着“生于斯、死于斯”的稳定的乡土社会。在这里,以宗族为纽带的血缘关系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大大加强,形成血缘、业缘、地缘合一的社会状态。

在传统手工业村落,宗族作为社会关系的主导,一方面宗族之间通过竞争及联姻、师徒等关系的相互制衡,宗族内部通过修建宗祠、编写家谱、祭祀祖先、捐建义庄等一系列宗族活动和家规家训,实现了宗族对乡村的权力运作与统治。另一方面,宗族作为经济事业代表,对外行业分工明确,各自生产,界线分明。历史上西庄村的各宗族在马首山上以坡为界,有着自己的作业场地,同时技艺方面也各有所长;对内子承父业是技艺传承的主要方式,以保持行业的家族垄断优势。

由于从事特定行业,作为行业神的祖师爷在传统手工业村落并不少见。行业的生存之道,还体现在乡民对具体事物的神化,石头成为西庄村独特的符号记忆。一对清代大石狮,被视为镇村之宝,两次被盗两次悬赏寻回,为防止再次被盗,通体漆成绿色,至今供奉在村委会的门前,成为聚落集体身份的象征(图3)。

【文章导读】血缘共同体规定下的传统手工业村落适应性变迁——山西省新绛县西庄石匠村个案研究▲ 图3 | 西庄村的守护神——一对清代石狮



1.2  聚落空间的形成


传统手工业村落在宗族社会的控制下,亲属关系、同业关系、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深层社会网络紧密联结,形成“生活居住+经济生产+宗教信仰”三位一体的空间形态。聚落空间不仅是反映血缘关系的宗族空间,也是满足生产活动的功能空间,进而是反映聚落群体共同信仰和行为规范的精神空间(表1)。三类空间的要素相互交融、功能相互关联,从而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文章导读】血缘共同体规定下的传统手工业村落适应性变迁——山西省新绛县西庄石匠村个案研究▲ 表1 | 传统手工业村落的历史空间特征

首先,宗族空间呈现集聚与分异的特征。族际的横向关系,西庄村呈现家、曹、张三姓共居形态,形成各自明确的宗族领域空间(图4);族内的纵向关系,以象征宗族的宗祠为中心,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组团。

【文章导读】血缘共同体规定下的传统手工业村落适应性变迁——山西省新绛县西庄石匠村个案研究▲ 图4 | 西庄村三姓宗族的区域空间分布

其次,生产空间呈现系统与封闭的特征。在聚落空间层面,以生产流程为导向,形成一系列不同功能的场所空间,西庄村的生产空间包括:马首山(采石)—西庄坡村(转运)—石雕场(选材、切割)—水池(清洗)—村里空地(粗雕、打磨)—庭院(创作、精雕、传授)系列生产空间序列(图5、图6)。而在石雕制作中以精雕为主的生产单元,其空间为以“厅堂”为中心的相对私密的院落空间(图7)。
【文章导读】血缘共同体规定下的传统手工业村落适应性变迁——山西省新绛县西庄石匠村个案研究▲ 图5 | 西庄村的生产空间序列
【文章导读】血缘共同体规定下的传统手工业村落适应性变迁——山西省新绛县西庄石匠村个案研究
▲ 图6 | 西庄村的生产空间现状
资料来源:图7中,“a 马首山采石”为王酉团摄影。

【文章导读】血缘共同体规定下的传统手工业村落适应性变迁——山西省新绛县西庄石匠村个案研究▲ 图7 | 西庄村家氏二街院内传统手工石雕的细部

最后,信仰空间呈现多元与专属的特征。在村落核心位置形成了以佛寺、龙王庙等为中心的主庙空间,环绕村落周围布置了关帝庙、魁星阁、三官庙等。在此基础上,村落空间形成了分布均衡、村民专属的街庙网络(图8)。
【文章导读】血缘共同体规定下的传统手工业村落适应性变迁——山西省新绛县西庄石匠村个案研究▲ 图8 | 西庄村的精神空间分布


2

工业时代:

核心家庭主导下西庄村的“社会-空间”转换



2.1  社会关系的重构


在时代变迁中,西庄村手工业经历了“家族产业—集体生产—个体经营—园区管理”的转型发展。现代园区化的发展模式促进了高效高产的机械生产,与此同时,石雕手工业成为乡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吸引的主体,西庄村内部社会关系开始发生变化,由以宗族为核心的等级化结构转化为以核心家庭为主的发散式结构(图9)。

【文章导读】血缘共同体规定下的传统手工业村落适应性变迁——山西省新绛县西庄石匠村个案研究▲ 图9 | 西庄村的社会关系变迁

首先,西庄村石雕公司仍然以核心家庭为主,作为基础经济单元,重要特征为“共财”——财产为家庭群体共同所有,成员之间分工、收入等界线是模糊不清的。西庄村大多数石雕公司运营情况如下:年长的厂长负责经营管理、对外宣传,儿子负责产品开发制作、参与会展,女性负责财务、后勤、打磨做旧等简单活。

其次,由于老一辈匠人对技艺传承的看重,生产模式转型并没有对西庄村的业缘群体结构造成冲击性的撕裂,即使在工程量较大的情况下需要招募工匠,也是负责机械操作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初加工。

最后,信仰仪式以持续的行动而创造出独有的集体记忆和社会认同,影响着后代认知与文化习俗,保留至今。

2.2  聚落空间的转换


伴随着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西庄村聚落空间形态在传统格局的基础上发生转换,“居住+生产+精神”一体化的空间形态开始分化隔离。生产空间由分散的家庭作坊集聚到工业园区,逐渐从村落空间剥离,居住空间由聚族而居分割为单家独院,精神场所转换为公共空间(表2、图10)。

【文章导读】血缘共同体规定下的传统手工业村落适应性变迁——山西省新绛县西庄石匠村个案研究

▲ 表2 | 传统手工业村落的现状空间特征

【文章导读】血缘共同体规定下的传统手工业村落适应性变迁——山西省新绛县西庄石匠村个案研究▲ 图10 | 西庄村的空间形态变迁

首先,在西庄村石雕工业园的发展吸引下,部分私人作坊开始在工业园区集聚(图11)。而剩余的以手工为主的家庭作坊仍为分散经营,基本选择村内村外的空地生产作业。

【文章导读】血缘共同体规定下的传统手工业村落适应性变迁——山西省新绛县西庄石匠村个案研究▲ 图11 | 西庄村居住空间和经济空间的现状分布

其次,伴随着西庄村石雕手工业的转型发展,村民家庭收入以及人口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居住用地不断向外扩展。同时随着宗族社会的解体,古村内部居住形式逐步由原有的功能完备、聚族而居的家族大院,分割为核心家庭的独立院落。

最后,在传统手工业村落,由于精神空间产权的公共性及居民对精神场所的敬畏心理,传统精神场所的功能发生了转换,但并没有影响村落建筑与空间的图底关系,成为了识别村落肌理结构关系的重要线索。


3

结论

由于传统手工艺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特定传承方式,形成了传承人基于血缘代际关系进行的传播实践,对于血缘具有强烈的依赖关系。并且,在新的生产力条件下,依靠代代相承的手工技艺文化资源,传统手工业村落中血缘共同体仍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继续存在。所以,在生产关系的约束下,乡土社会“近距离”的生产生活模式得以维持,村落传统风貌与地域特色能够延续,传统手工业村落在乡土社会的基础上发生着渐进式的适应性转变。

因此,面对未来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手工业村落保护发展的关键在于,藉由传统手工艺特色和社会组织的稳定基础,通过遗产保护、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协同与联动,恢复乡村聚落的多功能性,延续“社会-经济-空间”的相互关联,最终构建乡村振兴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内生”模式。

本文撰稿:张星


原文介绍

《血缘共同体规定下的传统手工业村落适应性变迁——山西省新绛县西庄石匠村个案研究》刊于《城市规划》2021年第 7 期第48-58页。

张  星,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何  依,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本文通信作者。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078228)“基于‘社会-空间’理论的宁绍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保护研究”。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文章导读】血缘共同体规定下的传统手工业村落适应性变迁——山西省新绛县西庄石匠村个案研究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章导读】血缘共同体规定下的传统手工业村落适应性变迁——山西省新绛县西庄石匠村个案研究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文章导读】血缘共同体规定下的传统手工业村落适应性变迁——山西省新绛县西庄石匠村个案研究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文章导读】血缘共同体规定下的传统手工业村落适应性变迁——山西省新绛县西庄石匠村个案研究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