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从寂寂无名的农业县发展成了经济体量接近万亿的制造名城,造就了城市经济崛起的奇迹。工业的“马达”持续运转,东莞长期保持着满满的产业发展活力。在2000年后的20年间,东莞的工业总产值翻了两倍,工业企业数量翻了五倍,两者的增长幅度均超过了珠三角其他城市,2017年之后东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已稳居全省第一位。
东莞强劲的产业发展活力到底从何而来?作为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团队,非常有必要深入了解东莞产业发展情况。我院项目组通过对东莞各镇核心企业深入调研,迅速了解东莞发展的活力源泉和主要问题,为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项目的深入开展提供基础依据。
01调研的基本情况
东莞的企业调研结合项目开展,历时两个星期集中调研了33家企业,遍布东莞的六大片区,涵盖了多产业门类,呼应了东莞的产业发展体系。其中,包括东莞产业发展体系中确立的电子信息和电子机械及设备两大优势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家具制造、服装鞋帽和包装印刷等传统产业。项目组也走访了天安数码城、松湖智谷、常平国际创新港等产业平台的管理机构。

典型调研企业和典型产业平台


开展企业调研的现场照片
02东莞产业活力的源头与当下困境
2.1
外源动力:从外资的“产业飞地”到深圳的“工业远郊”
外资是推动东莞产业快速发展的第一张“王牌”。改革开放后,东莞成为全国开展“三来一补”的试点,依托邻近港澳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及东莞籍港澳同胞众多的社会网络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东莞。调研中接触到的实力外企基本都是从80到90年代进入东莞开荒创业,耕耘至今,例如东莞石龙的日企京瓷、港企德永佳纺织制衣等企业。外资企业繁荣的环境也带动了大量本土企业发展,如现在较有名的都市丽人服装品牌企业正是在东莞服装行业大发展的90年代开始创业,从贸易商起家转型为制造商。玖龙纸业在90年代为深圳、东莞工业产品配套的包装纸板起步,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国际包装业巨头。

典型日企:东莞石龙京瓷有限公司

典型港企:东莞德永佳纺织制衣有限公司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深资逐渐替代外资,成为引领东莞产业发展的外源动力。东莞凭借完善的产业配套和地理临近的优势,吸引深圳企业外溢到东莞临深片区。调研发现,位于松山湖高新区的广东中成卫星微电子发展有限公司、广东赛保尔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均是由于深圳企业看中松山湖邻近深圳的区位、高品质的园区环境、相对低廉的地价而选址于此。

东莞吸引投资额变化图
但是外资和深资推动产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无根企业”,这些企业仅部分生产环节在东莞,具备随时 “拔腿就走”的可能性。在调研中发现,外来企业“无根”的现象在东莞非常常见,例如日资企业东莞中央化学“两头在外”,上下游产业链均主要在外地,与本地企业基本无合作。
2.2
空间载体:基层背对背招商,成就世界级产业成本洼地
1980年代开始,东莞通过分权改革将土地发展权逐级下放,村集体可以使用集体土地直接招商引资。村与村之间的竞争使东莞形成了1821个镇村工业园,成为广深之间的产业成本洼地,满足广大成本敏感的外向型企业的需求。在调研中,位于镇村工业园的众多企业反映当前的月租金大约为10-15元/平方米,大幅低于广深大部分地区的厂房月租金水平(20-40元/平方米)。


但镇村工业园主导产业空间发展具有两面性,以追求低成本为首要目标是以牺牲空间品质为代价的,导致东莞大量农地违规出让和出租,镇村工业园遍地开花(平均每村有3个工业园)的发展现实。调研中发现,东莞大多数镇村工业园环境落后,周边服务配套设施不足。众多新兴产业企业反映缺乏优质的环境配套,招聘高端人才成为“难题”。


某调研企业的园区环境

某调研企业的周边环境
新兴产业企业不仅反映 “缺人”还反映“缺地”。调研中,不少新兴产业企业反映产业空间不足,增资扩产难度大。而实际上,东莞现状工业用地达到423km²,约占东莞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38.2%,显著高于深圳、广州和佛山等市。东莞现状工业用地占比已经比较高,未来可新增的空间有限。而基层招商引资的方式又导致现状工业用地零散破碎,东莞近六成的街镇已拿不出500亩上的地块来承载新兴产业项目。

2.3
内生发展:产业链条齐全,细分领域弯道超车
东莞在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成本优势的同时,制造业的内生动力日益生成。经过长期发展,东莞形成了完备齐全的产业链条。据统计,东莞工业门类齐全,拥有工业门类34个,占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83%,形成了涉及6万多种产品的完整制造业体系。完备的产业链稳固了东莞的产业竞争力,同时也吸引和留住了众多制造企业。

东莞部分企业通过产业链的细致分工,在细分赛道上通过“微创新”、“开脑洞”、“做品牌”形成独特竞争力,甚至成为了行业的隐形冠军,例如东莞慕思床垫已成为全球十大床垫品牌之一,大族粤铭激光在激光产品规模方面亚洲排名第一。部分传统行业企业凭借在细分领域的创新创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稳立足,如东莞楷模家居专注走时尚前卫路线,以“脑洞”构筑市场竞争力。

但是整体上看,东莞大多数的企业仍是以中低端的加工组装为主业务,精密加工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调研发现,在电子信息领域,即便是一些业绩优良,具备行业影响力的东莞企业,主要也是在产品工艺流程方面进行创新,缺乏对核心元部件和核心技术的掌控;在纺织服装行业,接收国外订单后按照样板进行加工的模式仍比较普遍。

03关于东莞提升产业发展活力的思考
对于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东莞该如何进一步强化优势,开源扩流?面对当前的困境,东莞又如何破局?基于企业调研了解的情况,我们从空间发展的角度形成下面的几个方向的思考:
3.1
乘势借力:深莞一体化带来不竭的外部动力
根据调研,80%以上的企业来源于深圳或与深圳具有密切的产业链联系。“可以快速到达深圳”、“工作在东莞、居住在深圳”,“可以回深圳吃晚饭”是众多深圳外溢企业较为看重的方面。据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推动深莞一体化,提升至深圳的通达性是吸引深圳外溢企业、巩固东莞优势、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策略。
3.2
优化空间:兼顾产业空间的低成本和高质量
调研发现,90%以上的企业反映现有教育、医疗设施严重不足,这已成为制约企业招工、留不住熟练工人的重要瓶颈。对此,在规划层面可考虑加强优化产业空间的公服配套和公共环境,同时政策层面也需尊重市场,尊重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生态,对传统产业园区采取渐进式、温和的更新方式,避免大面积改造导致产业空间成本飙升。
3.3
创新赋能:将自主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部分调研企业已意识创新创意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仍需要有创新环境的支撑。未来东莞如能培育利于创新的空间体系,应可更好地激发企业的创新潜力,通过重点建设新兴产业基地等创新空间平台,由其中的龙头企业、创新机构等组成创新核心带动区域的创新发展,并在周边形成混合多元的新型创新园区,为众多创新型企业提供发展的“沃土”。

作者|沈娉、张嘉颖、肖菲、刘松龄、廖远涛(GZPI政府规划编制部)
版式|GZPI办公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东莞产业发展活力从何而来——东莞企业调研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