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会议资讯丨中古中国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综 述

会议资讯丨中古中国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2021年10月29日晚和30日晚,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主办的“中古中国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青年学者论坛”在中央美术学院北区礼堂和线上腾讯会议同时举行。两晚论坛围绕“视觉文化”和“物质文化”两大议题进行了4场讨论,共13位青年学者发表报告,有8位评议人,2位主持人,共25位学者参加,论坛氛围轻松愉悦而又紧凑充实。


会议开幕式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耿朔副教授主持,他提到,中央美术学院一直关注青年学者的发展,在“中古中国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前夜,青年论坛提前“开赛”,旨在为青年教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们提供分享成果与展望新趋势的平台。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主任吴雪杉教授发表了开幕致辞,他表示,长江后浪推前浪,希望来自“青年组”的“后浪们”后发先制,同时也对研讨会圆满成功表示祝愿。


30日的两场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莫阳主持。

第一场报告的3位发言学者主要关涉中古墓葬图像。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博士生冯伊帆以丧葬空间视域下的北魏墓主形象为主题,从图像配置、文献等层面讨论北魏平城、洛阳之间墓主形象的位置层次和功能意义,并从其流传变化中分析背后的社会变迁。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姜伊认为北魏的百戏图像主要出现在墓葬与宗教石刻中,与车马出行、佛事活动等密切相关,进而梳理其流变及社会背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李佳胜连接了武梁为代表的汉画西王母与宝山辽墓“降真图”为代表的卷轴画西王母之间的线索,对西王母图像及其形象进行了长时段、跨区域的梳理。评议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胡译文馆员提示注意如纳尔逊石棺等与墓主形象或升仙思想关联并不密切的石葬,并对墓主正侧面像转换等提出问题。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章名未就百戏和乐舞的区别向姜伊提问,并提示李佳胜或可将西王母在买地券中的延续与在墓葬图像中的消逝进行比较。

第二场报告的4场报告主要关涉唐代的物质文化。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生王安伦分析了唐代李倕墓出土殓饰的礼仪性质,并对其进行了复原尝试,随后进一步探讨了风格来源、图像学意涵、整体组合等情况。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讲师孙兵以一件釉彩绘长沙窑执壶上的水波纹为讨论对象,梳理了该纹饰的传播发展历程,从外来文化与本土传统两方面探究其背后的文化交流现象。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生韩猛以唐玄宗《御注道德经》石台为切入点,关注道教语境中灯台和灯仪的关联,对石灯被整合入道教仪式的过程进行推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霍司佳以韦皋《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为线索,从“时间的延伸”和“空间的扩展”两方面解读了唐嘉州凌云寺大佛即乐山大佛的营建过程及意义。本场评议人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研究馆员左骏专门制作了评议PPT,为三位报告人补充了大量图像材料;另一位评议人湖南工业大学艺术学系讲师徐胭胭也提示霍司佳注意大像景观对于乐山城观看方式的影响。

31日的两场报告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系副教授谢一峰主持。

第三场报告有3位发言人,主要涉及佛教供养人图像和造像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马铭悦从石窟寺中的供养人形象入手,将北魏时期帝王与佛陀地位高下的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认为总体上帝王神圣地位逐渐下降而佛陀地位提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曲康维的研究对象为山西夏县余庆禅院藏一通北朝造像碑,作者通过考察龛制、尺寸、造型、题材等,认为其年代应为北周而非原定的北魏,并提出此碑应定名为“比丘尼明观等一百零八人造像碑”。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助理教授肖浪从空间图像布局规律切入,对初唐莫高窟供养人图像进行了整体规律的研究,总结出四个类型和两个新样,并对其反映的仪轨和礼制加以探讨。本场评议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建宇建议马铭悦进一步说明“本土化”内涵;并向曲康维提出芝加哥艺术馆藏西魏造像碑相关问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彭明浩提出石窟寺的公共性等问题,并提示曲康维石碑形制或与塔型有共通性。

第四场报告的3位发言人各自从具体物质文化现象入手,进行了梳理研究以及背后成因的探讨。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陈韵青分析了秦汉简牍文书中官吏行用私印现象,通过封泥槽、用印记录等方面,从“用印”角度梳理了中古印章权威性和实用性的变化,进而讨论了用印实践对汉唐官印变迁的影响。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熊钿关注的是猿与猴意象的分合,指出早期古人观念中猿、猴概念不清,中古博物学发展及知识整理后,渐渐形成美猿贬猴的文化认知,由此展现中古博物知识体系的复合多元性。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张保卿以唐宋河北仿木砖室墓的发展脉络为线索,从营建角度分析了墓葬建筑技术发展对河北墓葬结构形制变化的直接影响,讨论重点为圆形墓的产生与壁柱的运用。本场评议人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部副研究馆员孙博就陈韵青和熊钿报告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延伸讨论。故宫博物院研究室馆员谭浩源对熊钿报告中韩干画作提出疑问,并就唐代多边形砖室墓特例向张保卿提问。在线听会的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李清泉也就砖塔与地下仿木构墓葬的联系向张保卿提出了疑问,张保卿也从受力、华北土质等营造技术层面指出了二者不同,线上、线下互动良好,气氛热烈。

闭幕式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章名未主持。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郑弌进行学术总结,他认为与会学者的研究充分展现了“视觉文化”彼时和今日的两种目光、“物质文化”具体实用性和视觉文本性的两个层面,并从贯穿视觉、物质文化的“时间性”主题的角度,对与会学者的发言进行了全面的评述和总结。最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史与艺术遗产系主任陈捷副教授致闭幕式辞。陈捷高度评价了参会学者在学术领域各方面的进益,他认为,青年论坛在宏观上展现了青年学者开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以及追踪前沿的勇气;在中观上体现了学者们出色的材料运用、组织能力以及构建议题的能力;微观上展现了他们的逻辑推理和个案研究能力。

至此,“中古中国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青年学者论坛”圆满闭幕。

撰文:李苑彤 谢伊雪

相关链接:

中古中国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青年学者论坛


会议资讯丨中古中国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美 术 遗 产

专业学术资讯

优质阅读体验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美术遗产):会议资讯丨中古中国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