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 怀
2021年11月5日,我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和教育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董鉴泓逝世,享年95岁。
厦门大学城市规划系马武定教授特别撰写纪念文章,记述其跟随董先生学习时的点滴往事和师恩深情。谨以此文表达对董先生的深切怀念。
忆董先生二、三事
——深切悼念恩师董鉴泓先生
1978年我有幸成为改革开放恢复研究生制度后的第一届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硕士研究生。当时建筑系成立了由金经昌、董鉴泓、陶松龄三位先生组成的导师小组,指导我和张庭伟二人。1979年董先生、陶先生及其他几位先生到北戴河参加城市规划专业教材的编写会,我和张庭伟也随同前往。我们此次也是跟着导师们去学做“北戴河风景旅游区规划”。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风景旅游区的规划也是几乎没有先例。董先生在治学上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自主的探索的,在指导我们做此规划时既放手让我们大胆去探索进行独立创作,又对我们严格要求。几次听取我们的阶段性汇报时都指出了不足之处,要求修改完善。在导师们的悉心指导、严格要求下,我们终于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董先生在治学上是严谨的导师,在生活中却平易近人、享受快乐。在休息时刻,董先生也会与我们一起到北戴河的海边,戴上墨镜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任凭我们这两个调皮学生用沙子将其“活埋”而显得十分享受。
在撰写硕士论文阶段,我与张庭伟二人在外地调研收集资料回校后,写了一份初稿,董先生看了后指出我的初稿缺乏理论高度,只能算作调研报告。因我们是恢复研究生制度后的第一届,几乎没有范本可据,不知“硕士论文”该如何写,经董先生点醒后,如醍醐灌顶找到了门路。在经过一番思索之后我就提出了“交通过量系数”的概念,该想法得到了导师金经昌先生的认可,于是我把探索“交通过量系数”作为论文“城市布局与城市交通”的理论线索,最终完成了论文。
董先生作为导师是既严格又宽松的“宽严相济”的良师,作为长辈又是和蔼可亲的亲友。多年来我每年5月都要回母校同济大学一次,参加“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的评选工作会议。会议结束后,董先生都会来与大家一起见面聚餐。董先生经常会让我坐在他身边,一边交谈一边不断地给我夹菜。我深深感受到除师生关系外的长辈关怀的亲情,这份情意将使我终身不忘,永远深切缅怀这位和蔼可亲的恩师董鉴泓先生。
马武定
2021年11月12日
2011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评选会
(后排左三为马武定教授,左四为董鉴泓先生)
2012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评选会
(前排左一为马武定教授,左四为董鉴泓先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刊):深切缅怀董鉴泓先生 | 马武定:忆董先生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