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图书资讯丨陈志华文集(十二卷本)

图书资讯丨陈志华文集(十二卷本)


编 后 记


2015年初夏的一个午后,清华大学荷清苑最靠北的11号楼、可以望见五环路绿化带的朝北的小客厅,听陈先生聊天,从新书,到学界的趣事,以及总会有的新闻万象。提及几年前去美国、我们都熟悉的一位朋友的名字,陈先生忽然问:“她是谁?”……心下一惊。其后几次见面,不记得的名和事,渐次多起来,讲话过程也磕磕绊绊断断续续了。这令人难以接受。陈先生博闻强记,精思明辨,著译丰盛,上讲堂,下田野,身体一直没什么大毛病。


自上世纪末得识陈先生,在我的印象中,工作几乎是他的全部生活内容。第一次到校内西南小区他家拜访,一套小公寓,没有什么装修装饰,家具陈设极简单朴素。夫妇俩日常饮食也异常简单,常常是去学校食堂解决了事。也没有什么休闲和娱乐,陈先生指着朝北的斗室,“我回家待的地方。”这就是《北窗杂记》《北窗集》的“北窗”,窗前的桌椅书架,满是书和资料,就在这间书房,陈先生翻译《走向新建筑》《风格与时代》《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撰写《外国造园艺术》《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外国古建筑二十讲》《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楼下村》《楠溪江中游古村落》《诸葛村乡土建筑》《婺源乡土建筑》《张壁村》《福宝场》《楠溪江上游乡土建筑》,修订《外国建筑史》,主编《建筑史论文集》刊物,与汪坦先生合编《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还为各类学术和文化教育刊物撰写论文和评论文章。2003年搬家到荷清苑,书房仍朝北,仍是日复一日的读书和写作生活,不曾倦怠。


退休后,除了下乡出差,陈先生每天到建筑学院工作。住在校园北门外,离学院有一段距离,他步行往返,当作锻炼。有几次我陪先生从东门的建院穿过校园回家,陈先生边走边聊。他进入清华大学时18岁,在校园里会看到李景汉潘光旦朱自清金岳霖雷海宗这些名教授,两年后转系前还拜见梁思成林徽因,亲沐教诲。他崇拜这些老师们的学问与人品,暗下决心,自己以后要做学术,也要成为这样的人。从此一心向学问学治学,教学研究著述,在清华一待就是七十多年。


因编“乡土中国”丛书,我多次陪同陈先生往浙江山西陕西等地考察。一次路经杭州,陈先生带我访他的母校——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旧址,走在有六百年历史的贡院甬道,他讲起这所学校走出的大师,忆起亲炙受教的老师,画面清晰,历历在目。陈先生童幼即逢抗战,辗转于浙南山区,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两年后转入建筑系,直至荣休。他亲历20世纪中叶之后的重大世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以及后来几乎所有的“运动”,和改革开放及其后的四十年。对于历史学出身的我来讲,陈先生不仅是一位禀赋高、学问好、文笔妙绝、亲切幽默的建筑学教授,他就如一座宝库,蕴藏着丰厚无尽的生命内容。曾同陈先生聊过撰写回忆录,然一开口亦觉应暂缓定约,陈先生工作日程如此饱和,乡土建筑的调研、写作计划络绎不间断,各方向他请教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他亦从不推辞,哪里有时间。且在我看来,陈先生虽已过古稀、近耄耋之年,但他身体健朗,精力未衰,忆往之事可留待以后做,不必着急。未料竟成了一件憾事。


少小离家,陈先生经历风雨如晦的年代,对于世事沧桑、人情冷暖,当然有切身的体会,但他似乎并不喜欢发无谓的感怀,最多只是惋惜他们这一代人被耽误的一二十年的学术生命。同熟知先生的朋友聊起来,大家都同意他是一位最为纯粹的“读书人”,“聪明入时”的事做不来,只是秉着知识分子的书生本色,全部的心思都在学问上。从1955年第一本译作出版,一直到2013年停笔,除却1965—1978年的空白,陈先生出版发表的文字几至七百万言。


2017年初冬,从陈先生家出来,怅然若失,觉得应该做点什么。陈先生在外国建筑史、文物建筑保护和乡土建筑领域的学术贡献自有学界评价,他的建筑评论文章当年拥有大量的粉丝拥趸,今天看仍不失启发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前后近五十年的文字,足以成为后人研究20世纪中、后期学术、社会、文化的资料。况且,将零散四处、未全面整理过的文字统一形式付梓,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本子,不仅惠及学林与读者,恐怕陈先生也会喜欢的吧。


文集的搜集整理编辑工作于2018年初启动。作为陈先生著作、文章曾经的编辑出版者,黄永松、王明贤、王瑞智、袁元诸位先生给予了大力支持,王贵祥教授为文集构建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赖德霖先生、舒楠女士、罗德胤先生作为陈先生的学生和昔日乡土建筑研究组成员,为文集的书目确定乃至细节勘正,助益良多。卷一《外国建筑史》收录赖德霖、李秋香、舒楠撰写的“陈志华小传”。卷十二《北窗杂记》收入赖德霖为方便读者检索、阅读、研究制作的“篇目分类导览”。李玉祥先生提供了一部分图片。


文集共十二种,收入了现在能找到的作者的所有著译文字,其中《外国建筑史》《外国古建筑二十讲》《外国造园艺术》《走向新建筑》《风格与时代》《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依旧刊本为底本校核,并有增补;其余皆新辑成册,编校勘误。每卷卷首“出版说明”交代来由。我们还确定了文字的发表时间,尤其是散见的学术文章、评论和随笔,编年基本清晰。个别文章遍寻出处不得,只好付诸阙如。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行文至此,电脑里放着贝多芬《D大调第五钢琴三重奏》第二乐章,提琴与钢琴交互吟诵,宽广而深情。轻柔处是温和的言说,急切处是低沉的悲鸣,不由想起陈先生的子规泣血之叹,又想起陈寅恪先生的“最是文人不自由”句。个人在时代中自是无能为力,这一代学人历经坎坷,算不上顺畅,然“风物长宜放眼量”,陈先生倾一生之力,以续薪火,文字一旦镌刻,即是永恒。


是为记。


杜非

辛丑小满日于时雨园


图书资讯丨陈志华文集(十二卷本)

卷一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

ISBN 9787100198592 ¥196.00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主要介绍了19世纪以前的外国建筑史的脉络,从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欧洲古典时代的建筑,欧洲中世纪建筑,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到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筑,美洲印第安人建筑等,是中国建筑界对西方古代建筑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不唯风格论,不拘泥于建筑史自身,作者将建筑纳入整个历史学科,从建筑史的研究对象、建筑的创造过程、其与社会生态的大系统的对应关系和所反映的思想文化潮流,兼顾主流建筑和非主流建筑的发展层次等方面,全面呈现了建筑史的发展及流变,显示出作者在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图书资讯丨陈志华文集(十二卷本)

卷二 外国古建筑二十讲

ISBN 9787100198608 ¥99.00


《外国古建筑二十讲》以讲座的形式,基本按历史顺序,介绍19世纪新建筑运动开始之前的外国建筑。全书共20讲,分上下两篇。不是完整的建筑史,而是择重点而述,以不同的视角,为读者展现在历史的延承中建筑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与思潮变迁。

图书资讯丨陈志华文集(十二卷本)

卷三 外国造园艺术

ISBN 9787100198615 ¥148.00


《外国造园艺术》根据作者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授西方造园艺术史的内容整理成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外国造园艺术的四个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园林(附有古罗马园林),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英国的自然风致式园林及伊斯兰国家的园林,阐明了它们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入分析了各种造园艺术的内在规律,并对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作了开创性的穷根究底的研究。文笔优美,以轻松风趣的笔调畅谈造园艺术,富可读性。

图书资讯丨陈志华文集(十二卷本)

卷四 走向新建筑

ISBN 9787100198707 ¥88.00


《走向新建筑》被称为“一本奇书”“一本极重要的书”“一本永远不会磨灭的书”,“它把几千年来的建筑价值观颠倒过来了”。陈先生的译本被公认为最为准确、最能体现原作精髓的本子。

图书资讯丨陈志华文集(十二卷本)

卷五 风格与时代

ISBN 9787100198684 ¥88.00


卷五《风格与时代》集中概括了革命后头几年里苏俄先锋文化中大量涌现的纲领,比当时所有的著作都更全面透彻地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它从建筑陈在新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出发,阅明建筑在社会方面和技术方面都合理化的必要性和途径,现代建筑要组织新的生活,给新生活以形式。

图书资讯丨陈志华文集(十二卷本)

卷六 俄罗斯建筑史 建筑艺术 古典建筑形式

ISBN 9787100198691 ¥139.00


卷六《俄罗斯建筑史、建筑艺术、古典建筑形式》由初版于1955年(建筑工业出版社)的《俄罗斯建筑史》《古典建筑形式》《建筑艺术》三本书辑和而成。在1950年代学习苏联的大潮中,陈先生立足于建筑史研究,甄选苏联名家撰写的建筑史名作翻译出版。本书反映了在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世界建筑史研究的状况。《俄罗斯建筑史》叙述了公元10—20世纪俄罗斯民族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将各时期的代表性建筑遗物加以分析研究并指明其特征。《建筑艺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简要勾勒了世界建筑史发展的脉络。《古典建筑形式》系统、细致地叙述了古希腊、古罗马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艺术组合的要素和手法。 

图书资讯丨陈志华文集(十二卷本)

卷七 建筑遗产保护文献与研究

ISBN 9787100198622 ¥128.00


1981年,陈志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文物保护研究所举办的文物建筑保护研究班,从此开始系统地学习、考察、研究和推广国际先进的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他自法文和英文文献翻译了反映国际建筑遗产保护理念和方法论形成过程的重要文献和权威性文件,并在此基础上,发表了介绍、阐释、研究、评论论文和文章约四十篇左右,内容主要集中在建筑遗产保护、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和北京古城保护三个方面。卷七《建筑遗产保护文献与研究》汇编了作者在该领域的主要著译作品,作为对先驱性工作的记录和致敬,在文物保护观念日趋先进的今天,也为当下的建筑遗产保护工作者,以及对历史文化遗产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实的文献资料与解读。

图书资讯丨陈志华文集(十二卷本)

卷八 中国乡土建筑

ISBN 9787100198639 ¥139.00


自20世纪90年代起,陈志华与他领导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乡土组开始了乡土建筑调查与研究工作。卷八《中国乡土建筑》是这一段工作的研究总结。由原“乡土瑰宝”系列的《庙宇》《宗祠》《住宅》《村落》《文教建筑》的部分内容编选而成。本书深入体现了清华大学乡土组从乡土建筑到乡土生活、乡土文化的研究路径与体会。

图书资讯丨陈志华文集(十二卷本)

卷九 乡土中国: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楠溪江中游古村落、诸葛村、婺源、关麓村、楼下村、张壁村、俞源村、碛口、福宝场、楠溪江上游古村落

ISBN 9787100198646 ¥438.00


在这一时期,乡土组在浙江、福建、广东、四川、安徽、江西、云南、山西、陕西、河北进行或以村,或以镇,或以村落群,或以一镇及其附近村落群的乡土建筑为主题的调查和研究工作,直至2010年,累计近20个课题。在这二十多年的调查研究成果中,古村落的个案研究与写作独树一帜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卷九《乡土中国: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楠溪江中游古村落、诸葛村、婺源、关麓村、楼下村、张壁村、俞源村、碛口、福宝场、楠溪江上游古村落》即收入其中由陈志华主笔的11种专题研究专著。

图书资讯丨陈志华文集(十二卷本)

卷十 意大利古建筑散记

ISBN 9787100198653 ¥68.00


在卷十《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中,作者以自然优美、精确、专业的笔触,从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和民俗等多个角度,介绍了意大利近二十个历史文化古城、数百栋古建筑的建造渊源,以及其在保护历史古建筑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保护方式的演变过程。书中充满对艺术的崇敬和感人的人文情怀,读者可以将之作为意大利文化之旅的最佳指南,在一位建筑学家的深情引领下,走过意大利从古至今的建筑历程,在充满趣味的阅读中,不仅对意大利人民尊重文化、爱护古建筑的非功利性态度和科学精神留下了深刻印象,还对当前世界上关于保护文化建筑和历史文化古城的主流理论、原则和方法有了清晰的认识。

图书资讯丨陈志华文集(十二卷本)

卷十一 北窗集

ISBN 9787100198660 ¥268.00


卷十一《北窗集》是《北窗杂记》之外的学术及思想随笔文集,散见于《新建筑》《世界建筑》《建筑学报》《光明日报》《中国美术报》《读书》《文学研究》等各处。陈志华先生1978—2002年居清华大学西南楼,朝北的一间用于书房。1993年杨永生主编《建筑文库》,收入陈志华的建筑杂文集,即以“北窗”为名。本书延用“北窗”之名,全面收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直至2012年,陈志华在学术期刊、文化思想类刊物、报纸上发表的大量学术研究类、评论类、知识类与随笔文章百余篇,分列于“建筑史、建筑美学”“创新论、建筑教育”“师友、忆往”下,以发表年份顺序分上、下部列目;1985—2012年的书评文与序、跋46篇,则另列于“序、跋、书评”下。这些文章或以本名,或以“窦武”“李渔舟”“梅尘”“史健公”为笔名发表,文字优美,笔锋犀利,兼顾思想性,展现了作者的学术探索、读书生活与社会思考。

图书资讯丨陈志华文集(十二卷本)

卷十二 北窗杂记

ISBN 9787100198677 ¥258.00


《北窗杂记》汇集了陈先生在《建筑师》上发表的“北窗杂记”系列文章,共131篇,杂记前后约三十年,覆盖了改革开放后的头三十年,多史论与时文,针对建筑界的情况和问题而写。陈先生认为建筑是社会的编年史,它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和思想文化情况的反应十分敏感,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中,建筑的现代化是陈先生始终关注的主题。陈先生讨论的问题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欢迎点击销售连接


图书资讯丨陈志华文集(十二卷本)


相关链接:

陈志华小传


图书资讯丨陈志华文集(十二卷本)

美术遗产

Art & Heritage

美术丨考古丨建筑丨遗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美术遗产):图书资讯丨陈志华文集(十二卷本)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