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科创平台|科技护航,用好特殊矿产——访自然资源部放射性与稀有稀散矿产重点实验室

科创平台|科技护航,用好特殊矿产——访自然资源部放射性与稀有稀散矿产重点实验室

我国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种类繁多,其中,一些放射性与稀有稀散金属因其特殊性能,在原子能工业、电气工业、化学工业中具有重要价值。加强对放射性和稀有稀散金属的研究与分析,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粤北是广东省矿产资源集中区,既是花岗岩型铀矿主要分布区,同时也是稀有稀散金属生产、贸易、深加工的主要地区。建设于此的自然资源部放射性与稀有稀散矿产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放射性与稀有稀散矿产综合利用方面的一个重要研究平台,目前正在进行的铀及伴生元素、铟、镓等稀有稀散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清洁能源、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并对广东在相关领域重点项目的规划实施提供了决策参考和技术支持。
  近日,记者走进自然资源部放射性与稀有稀散矿产重点实验室,详细了解该重点实验室近年来的研究方向、科研项目、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成效和进展。

聚焦前沿科技

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梁冠杰介绍,重点实验室自2012年筹建,依托单位是广东省矿产应用研究所,是全国地矿系统唯一从事放射性矿产综合利用研究的专业实验室。共建单位还包括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和东华理工大学,前者为国内铀矿采冶、核化工综合性科研单位,后者是我国从事核资源与环境人才培养和科研的知名高等院校。“实践证明,这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强强联合,形成了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强劲合力。”梁冠杰说。

  近年来,以广东省矿产应用研究所在放射性矿产开发利用的丰富经验和雄厚科研力量为基础,重点实验室结合学科前沿发展和科学问题,明确总体定位,确立了3个主要研究方向:一是铀矿伴生元素与稀有稀散矿物组构特征;二是铀矿伴生元素与稀有稀散元素提取分离技术;三是放射性与环境保护。
  “经过几年的创新发展,重点实验室3个研究方向既相对独立,又具有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共同构成了实验室完整的科学研究和应用体系。”梁冠杰表示,实验室研究方向和内容均处于学科发展前沿,体现了本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安全保障我国重要战略性资源利用,确保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提供全面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2017年,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正式挂牌。2019年,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第一次评估验收。

科研成果丰硕

“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总结,重点实验室已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术思想和‘一条龙’的技术方法体系。”梁冠杰告诉记者,实验室始终围绕资源和环境两大核心内容,将铀矿地浸技术、微生物浸矿技术、稀有稀散元素回收再利用技术等,与铀矿成矿理论、铀矿物学理论、湿法冶金理论、化学化工原理、环境化学理论等紧密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铀及共伴生元素成矿理论分析—矿物组构特征研究—提取分离技术研究—尾矿废渣再回收利用—尾矿废渣放射性防治与环境保护”的“一条龙”技术方法体系。

  近两年来,在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以及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地质局指导下,重点实验室发挥学术委员会院士、专家作用,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11项。2020年度实验室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项4项,其中《陕西华阳地区铀多金属矿冶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获广东省地质科技一等奖,《沉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与勘查关键技术创新及其应用》获中国核能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铀钼矿加压氧浸中试及萃取反萃取试验研究》《地浸铀矿山生产数据在线管理系统》分获中核铀矿勘查采冶科技成果一、三等奖。
  此外,重点实验室获专利授权22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新申请受理发明专利16项。实验室固定人员共发表核心以上级别刊物论文37篇,出版《矿产地质与生态环境》专著1部。

促进产业协同创新

近年来,借助依托单位的科研力量,重点实验室逐渐形成了一支团结务实、勇于创新的研究团队,人员专业覆盖地球物理、铀矿地质、地球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冶金、选矿工程、环境工程、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等。

  在做好科研的同时,重点实验室高度重视学术交流。2020年以来,重点实验室邀请了十余位国内知名专家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同时,实验室人员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并作特邀报告。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使实验室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了开放合作研究,提升了实验室在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学术地位。
  去年以来,实验室承办或协办了3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其中,2020年1月在东华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召开的第一届“二叠湖地学论坛”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各大科研院所和高校的100余名代表参加。实验室学术带头人聂逢君教授在会上作的“铀矿床中磷灰石特征及其对铀成矿的制约”主题报告,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实验室科研人员还主动深入基层,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2020年,重点实验室与中核韶关锦原铀业公司开展了关于铀矿山放射性核素污染特征和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及矿山周边土壤、废渣、水、植物等状况调查,探讨了利用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开发污染阻断关键技术的方案。实验室还与自然资源部华南花岗岩型铀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铀及伴生元素综合利用和科学观测领域进行合作,开展成矿新理论、绿色勘查、矿物组构特征、提取分离、放射性与环境保护等换件共性技术研究,强化科学实验与观测能力的联合与融合,共享各类数据、大型专业设备,人才双向流动,共同承担国际合作、国家和省部、地方各类科研项目,培养了一批批高层次人才。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科创平台|科技护航,用好特殊矿产——访自然资源部放射性与稀有稀散矿产重点实验室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izrqmt@126.com。电话:010-68024627。

i自然全媒体


通讯员: 叶国志  卢宥霖
编辑:李卓聪
审核:兰圣伟
审签:赵晓涛
科创平台|科技护航,用好特殊矿产——访自然资源部放射性与稀有稀散矿产重点实验室
科创平台|科技护航,用好特殊矿产——访自然资源部放射性与稀有稀散矿产重点实验室
科创平台|科技护航,用好特殊矿产——访自然资源部放射性与稀有稀散矿产重点实验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科创平台|科技护航,用好特殊矿产——访自然资源部放射性与稀有稀散矿产重点实验室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