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北京地名 | 西城这些带儿化音的胡同

北京地名 | 西城这些带儿化音的胡同

北京地名

地名是基础地理信息,是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传承的重要载体。继承和发扬地名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作用。近年来,北京市的地名保护与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北京地名”栏目旨在向公众更好地普及与展示地名背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胡同从元朝开始存在,一形成便会有自己的名字。名字靠着口口相传,一旦被大多数人接受,就具有指位作用。至于把名称写在标牌上挂在胡同口,是民国时期后才有的。近日,《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第一批)》(以下简称《保护名录》)由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正式公布。收录内容以传承悠久、具有相对完整历史信息和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巷胡同地名为主。其中,西城区共有310处,什刹海、西长安街、大栅栏等街道传统地名分布密集。

北京地名 | 西城这些带儿化音的胡同


西城的地名类型丰富多样,有以中央衙署机构、王侯官员命名的传统地名,如兵部洼胡同、广宁伯街等。有以北京土语、带有儿化音来命名的传统地名,如取灯胡同、鸦儿胡同等。当然,还有以市场贸易命名如珠宝市街,以吉祥话命名如东安福胡同,更有富于浪漫色彩的百花深处胡同……


北京人说话爱加儿化音,不少胡同名字中也带着“儿”字。

在《保护名录》中不难发现,西城区有好几条带有“儿”字的胡同。

今天就和小印一起去逛逛吧!


鸦儿胡同闹中取静


不少来北京的外地游客都去过后海,很多人熟悉烟袋斜街。这条街因小店琳琅满目,成为后海必逛的街巷。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烟袋斜街的西端连接着一条十分安静的胡同,名为鸦儿胡同

北京地名 | 西城这些带儿化音的胡同


乍一听鸦儿胡同的名字有点特别,很多人会问上一句“难道跟乌鸦有关”?


其实不然,元代时,鸦儿胡同因位于什刹海河沿儿故称沿儿胡同,明代时称广化寺街,清代时取沿儿胡同谐音改称鸭儿胡同,为八旗正黄旗地界。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市整顿胡同名称改“鸭”为“鸦”。于是,鸦儿胡同的名字便一直沿用至今。

 

鸦儿胡同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北京地名 | 西城这些带儿化音的胡同


走到鸦儿胡同小学,对面能看到一座古旧的二层西式小楼,这里是鸦儿胡同6号院,作家萧军的故居。


据了解,1951年萧军一家搬到了这里。由于房子很小,他将屋角处不到两平方米的储藏室布置成了狭小的写作之所。储藏室没有窗户,密不透风,即使在白天写作也必须开灯。虽然条件艰苦,萧军仍自得其乐,将写作室命名为“蜗蜗居”。在这里,他完成了长篇小说《第三代》《五月的矿山》《吴越春秋史话》和京剧本《吴越春秋》

北京地名 | 西城这些带儿化音的胡同


向西100米,就能看到古刹广化寺。据史料记载,广化寺始建于元代,原为佛教净士宗寺庙,清道光年间改为子孙剃度庙,是旧京名刹之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张之洞在广化寺筹建京师图书馆,成为京师图书馆最早馆址。目前,寺内有千手千眼观音莲花佛像等石刻石画,收藏文物1716件,大雄宝殿有一尊5米高毗庐遮那佛鎏金铜像坐姿像,是北京至令保存最完整的庙宇之一。

北京地名 | 西城这些带儿化音的胡同


越往前走越静谧,下午时分,胡同里鲜有游客,鸦儿胡同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茶儿胡同里的共生院


大栅栏有两个带“儿”字的胡同,一个是茶儿胡同,一个是炭儿胡同


两个胡同隔了一条街,茶儿胡同位于琉璃厂东街和延寿街以东。

北京地名 | 西城这些带儿化音的胡同


茶儿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扬威胡同,西至延寿街。虽然带着“茶”字,却与茶没有一点关系。据史料记载,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泰》载有“柴胡同,属正西坊。”清《光绪顺天府志》称“柴儿胡同,有鄱阳会馆。”民国年间改称茶儿胡同,沿用至今。亦有为琉璃厂烧窑存放柴炭之地,故曰柴胡同之说。京剧著名演员王九龄(老生)、刘现芳(文武老生)、刘宗杨(武生)、张德华(武净)都曾寓居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史料记载茶儿胡同内曾有寺庙灵鹫寺,现已荒废。你以为灵鹫寺会是一座有着厚重的山门和多重大殿的香火圣地吗?非也。实地走一遭,如果没人提醒的话,很难发现在茶儿胡同8号。宅门上方有一行匾额,上书“重修灵鹫寺”。尾款:住持宝珍叩募。这一行小字,可能是它唯一能够证明既往身份的物证了。今天院子有了新的身份:共生院。

北京地名 | 西城这些带儿化音的胡同


在茶儿胡同有四个特别的院子:8号、13号、22号、27号


从外面看并无特殊之处,走进去却大不一样。细看,房屋有新有旧,改造过的新房虽然仍是灰色调,但门窗已经变成塑钢的,保暖又隔音。走进房间里,就与宣传海报上的精品民宿一个样:房间结构变成LOFT,增加使用面积;还能看见木结构的梁柱,但有独立卫生间、开放式厨房、大客厅,有新风有地暖,家具灯饰都是现代风格,四处窗明几净。

北京地名 | 西城这些带儿化音的胡同


这四个特别的院子被称为“共生院”。


共生院指的在同一个院落空间里,既有老建筑,又有新建筑;既有老居民,又有吸引从事文化创意等产业的新居民入住;既有老北京文化,又有年轻人带来的潮流文化。

北京地名 | 西城这些带儿化音的胡同


如今,在茶儿胡同共生院里,新进年轻人与老住户共同生活工作。像8号院中,最大的一间房被一家设计公司租用,窗口摆放着许多现代的造型,与古老的院落交融共生。在茶儿胡同东口,有一间建筑设计工作室,其负责人表示已经在这里好多年了,特别喜欢胡同里的老建筑,能迸发很多设计灵感。工作室里还有一位外国设计师,他说最享受的就是工作之余在胡同里走一走,看一看,在胡同里寻找灵感,在胡同中感受着老北京独有的风土人情。


最美街巷鹞儿胡同


鹞儿胡同东起铺陈市胡同,西至留学路,是紧邻南中轴线七条胡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条。明代被称要儿胡同,清代逐渐演变为鹞儿胡同。鹞儿是啥?一查便知,鹞儿学名“雀鹰”,俗称“老鹞子”,体型略小于鹰,羽毛呈灰褐色,腹部为白色,清代多为旗人所驯养。

北京地名 | 西城这些带儿化音的胡同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鹞儿胡同被评为十大“北京最美街巷”。走在鹞儿胡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灰色的砖瓦房,宽敞整洁的路面。而在改造前,这条胡同两旁的违建、杂物、乱停放的车辆严重影响了行人的通行,屋顶电线交织,部分房屋破损严重。


经过修缮,青砖灰瓦的外立面已清晰可见。修缮过程分门别类利用了“丝缝”“干摆”“淌白”等传统工艺,让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建筑外立面呈现出历史的样貌。比如明清官署一类的衙门口,采用“干摆”,看不出砖缝,好像直接把砖块码在一起,最为精细复杂。

北京地名 | 西城这些带儿化音的胡同


此外,胡同东口的两处建筑也别具特色。其中一间屋顶使用的是“合瓦”工艺,把瓦片有弧形凹陷的一面向下扣着放,一片压一片;另一间则用的是“仰瓦灰梗”的方式,把瓦片的弧形凹陷冲上放,瓦片之间没有重叠。使用仰瓦灰梗的房屋在上世纪50年代前后翻修过,但那时经济条件有限,仰瓦的方式比较省瓦。如今,这样的特点也予以保留了,在鹞儿胡同可以看到从明清到近现代各时期的建筑形制特点,帮助后人留住了老城的记忆。

 

天桥街道还把胡同里的平介会馆、浮山会馆旧址、民国时期市警察局侦缉总队办公地旧址,按照资料从内到外提升复建,尽最大努力展现老北京不同建筑的样貌。如今已经形成了以鹞儿胡同为中心,连接校尉营胡同、九湾胡同、留学路胡同、赵锥子胡同、储子营胡同、铺陈市胡同的“天桥探访路径”,市民和游客可以来这里畅游老北京建筑活态博物馆


这些胡同也带儿化音


在《保护名录》中,西城区还有三条胡同也带“儿”字。


阡儿胡同在虎坊桥东侧路南的位置,清乾隆时称蜡阡胡同。蜡阡是旧时插蜡烛的一种用具,下为底座,上可插蜡烛。这条胡同内多是制售此种用具的手工业者。直到清光绪年间开始改称阡儿胡同。


炭儿胡同则位于煤市街西侧,东起取灯胡同西口,西至延寿街。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有“炭儿胡同,东小胡同日穿堂门。”名称沿用至今。据说,元、明、清代在海王村建疏璃窑时,此地为窑厂烧炭、存发之处,故名炭儿胡同。京剧演员余胜荪(老生)曾寓居于此。

北京地名 | 西城这些带儿化音的胡同


罗儿胡同北起新街口东街,胡同口正对着积水潭医院,南口与棉花胡同相接,还与三不老胡同、航空胡同相通。史料记载,那时北京城有街巷胡同600余条,其中30多条胡同历经清朝和民国直叫到今天也没改过名,罗儿胡同即为其一。

 

胡同名加上儿化音,给胡同增添了一份俏皮。

那么,为什么有的胡同名会带儿化音呢?

回顾小印从前的文章,

也许能解答您的疑惑。


温馨提示:

《“地名”×北京文艺广播 | 昔日北京,锁在街头巷尾的地名里》

Q5 中找找答案吧


内容来源:北京西城报,部分内容有删改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知识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认识身边的历史建筑|情怀与责任,历史建筑挂牌背后的故事

正义路街心花园下,有条御河七百岁

会馆、银行、老戏楼…前门西河沿街的历史有多长?


您与京城,一之隔!

北京地名 | 西城这些带儿化音的胡同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北京地名 | 西城这些带儿化音的胡同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北京地名 | 西城这些带儿化音的胡同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