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2年5月21日下午,第四届开发区转型与城市创新发展研讨会主题论坛一:创新城市、区域创新走廊与创新型都市圈发展与规划研究以线上会议形式顺利召开。该主题论坛由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教授武前波主持,北京城市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吕拉昌,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工高群做学术点评,包括2个主旨报告与4个主题报告。
本文字数:1579字
阅读时间:5分钟

图1论坛报告人及与会专家合影
首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迎成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研究中心主任马璇分别作题为《城市创新活动分布的空间结构测度与演变特征:基于94个城市的实证分析》和《引领新技术、展示新场景:新时期科技城规划的实践与思考》的主旨报告。李迎成教授基于城市创新活动的分布视角,从首位度和集中度这两个维度提出城市创新空间结构的4种类型,并利用城市发明专利申请数据分析了我国94个城市2010—2016年创新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特征,并对其演化机制进行了解析。马璇主任立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下科技城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探讨了新时期科技城规划和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并对无锡宛山湖科技城的规划经验进行了详细介绍,提出在引领新技术的产业和合作维度,科学城规划应按照“定模式、定产业、谋创新”的步骤,重点推动产业动力的生成;在展示新场景的空间和共享维度,科技城规划应打造短链合作的科技生产场景,低碳、绿色、智慧的未来技术场景,城区、园区、景区的共享交往场景。


图2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迎成作主旨报告


图3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研究中心主任马璇作主旨报告
随后,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戴靓、中研智业集团数字规划院常务副院长齐睿、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咨询中心副主任张军飞和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工程师杨宇民分别做了题为《长三角城市知识创新合作的自组织与邻近性机制》《基于大数据的开发区产业数字化选择方法和路径研究》《区域治理视角下的“秦晋”沿黄城镇协同发展创新与实践——以<陕西省沿黄生态城镇带规划>为例》和《后疫情时代内陆地区创新空间格局的构建——以湖南省为例》的主题报告。戴靓副教授基于2019—2020年WOS论文合作数据,在对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计量模型揭示了长三角城市群知识合作的自组织和邻近性机制。齐睿副院长从传统产业规划编制过程中面临的数据不足、方法不新、工具不强等问题出发,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的开发区产业数字化选择的方法和路径,为产业研究和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工具。张军飞副主任在解析沿黄地区城镇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秦晋沿黄城镇带协同发展的策略和路径。杨宇民工程师基于专利数据从多尺度视角分析了湖南省创新产出的演变特征,并提出了推动湖南省创新发展的策略建议。

图4 四位专家作主题报告
最后,北京城市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吕拉昌和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工高群对六个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吕拉昌教授指出,十多年来国内关于创新的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创新空间的规划实践层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吕拉昌教授针对6个报告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点评,并提出了进一步探讨的方向和要点。高群院长表示6个报告的内容相当丰富,既有理论研究成果又有实际案例的探索实践,认为在新的历史阶段,协同合作已经成为创新发展的主旋律,规划创新要进一步突出协同合作,为新时代城市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图5 北京城市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吕拉昌作报告点评

图6 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工高群作报告点评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第四届开发区转型与城市创新发展研讨会通知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我国城市群某些指标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平,三大城市群的创新活力各有特征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吴康:集聚外部性、网络外部性与城市创新发展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会议报道 | 创新城市、区域创新走廊与创新型都市圈发展与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