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自然资源系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为推动新思想在自然资源领域全面落地实施,本报推出专栏“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学思践悟”,邀请自然资源系统领导干部、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和业内外专家学者等分享所学所思所悟,领学习之先风,解实践之困惑,谋事业之发展,为建功新时代凝聚力量。

云南罗平油菜花田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有效遏制了耕地数量锐减的趋势,但耕地质量与生态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笔者认为,全方位实现数量、质量与生态“三位一体”的耕保目标,开拓思维、创新举措,推进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落地见效势在必行。
耕地保护连着国计民生,耕地不仅具有粮食生产功能,也具有农田生态景观、生物栖息场所、空气与地下水净化等生态功能,还有助力农民增收、农耕文化传承、农村发展振兴等社会功能。因此,把耕地视为准公共物品已成为国际惯例,耕地保护不只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村集体或个人的任务,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此,笔者建议通过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将人人参与、全社会共同保护耕地的共同责任机制落到实处,构筑全民保护耕地的安全屏障。
耕地空间位置的固定性,使耕地保护具有强烈的正经济外部性,即耕地保护带来的种种效益并不限于耕地使用者,而是向全社会辐射。其经济外部性具有代际性和空间区域延伸性的特点。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区差异明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欠发达的农业地区,需要为保护耕地付出高昂的发展成本,但由此产生的耕地非生产性功效,却被经济发达地区无差别地分享。因此,将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落到实处,需要全社会共同分担耕地保护成本,不能让真正保护耕地的地方和农民在经济上吃亏。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以维持社会公平、正义为基础,保障全体成员利益,促进共同发展,具有促使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制度基础。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地开展的冬季大修水利活动,发动群众统一开展清沟、水库维护等行动,确保了农村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转,为耕地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土地制度决定着人们对于土地利用的责权利关系,根据“责权利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利益相关者既是责任的承担者,也是权力的拥有者和利益的享受者。因此,我国的土地公有制也客观上要求每个公民都应担起耕地保护的责任。
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不仅要激发公众主动参与耕地保护的意识,更要自觉用行动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国家已在制度层面构建了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关键是要落地见效。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就要在完善耕地用途管制的基础上,强化耕保执法督察,严厉查处耕地领域的违法行为,对侵占耕地、损害耕地质量的行为形成震慑作用。
与此同时,加强耕地保护需要政策引导、法治保障,也需要合理的利益补偿和正向激励。把耕地保护融入国家惠农政策的目标之中,应是耕地保护社会化扶持机制的重要内容。惠农政策与耕地保护在目标取向上存在很大的共性,惠农政策的最终目标就是增强我国农村自身发展动力,而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对耕地的利用、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两者相融是实现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双赢的重要选择。具体实施中,应对现行的惠农政策进行调整优化,改变过去强农惠农政策福利化、分散化的现状,真正落实于各类农业生产现实主体上,聚焦现代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培育。同时,强化经营者的耕地质量保护职责与义务,特别是在耕地经营权的流转中,对流入方的耕地质量与生态保护责任作出明确约定,规定不得采取有损耕地质量的具体行为及其必须承担的相应责任,对耕地质量明显下降尤其导致耕地地力丧失的行为予以严惩。
此外,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培育耕地质量与生态保护的监管主体也是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的重要内容。作为集体土地所有者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对保护区域内耕地质量与生态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并在协调个人与集体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封闭性和生存保障性等特征,对此应明确其特殊的法人地位,加强组织建设,培育其耕地质量与生态保护的主体意识,也可破解农田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难题。
保障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保护性耕作是实现耕地资源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根本保障,这是当前社会的共识,也是维持土壤健康,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路径。
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特别是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发力度,在耕地利用过程中降低人为干扰,且保持在耕地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限度之内,确保既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又有利于维持耕地系统的健康。与此同时,要完善激励机制,用于直接服务广大农户的基层农业推广组织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特别是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冬季绿肥种植。其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实现“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精确施肥,有效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减缓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冬季绿肥种植则是我国地力培育与恢复的优良传统,对提高土壤肥力、优化茬口布局、减少化肥依赖具有重要作用。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将耕地保护共同责任落到实处 | 学思践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