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上海汇乘设计”
产业园, as Campus
(中)
建筑空间
是最容易被忽视、对人实施影响的因素
还记得上一篇(原文)的这张照片吗?
有人问是哪里?
对了!
鹿特丹的Kunsthal,在市中心的Museum Park。
(拍摄于2003年秋~2004年夏)
Rem Koolhaas/OMA早期为数不多的作品,1992年建成。
My favorite!
拍照时,正好这群孩子从那个著名的斜坡通道中跑出来,跑过来,迎着我的镜头,欢声笑语,天真烂漫。
有人说,外国的孩子怎么就那么open,lovely。
要我说,
不仅仅是制度规则、社会教育、家庭环境,
更是空间,每个人都存在于其中的,空间。
空间为人创造的自由,
是对人最大、最实实在在的尊重。
作为建筑师,
我把“构建公共空间”当作使命,不遗余力。
所以,就算在自宅改造时,也把居室几乎全部打通,
完全是出于为了给即将出生的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家庭环境的缘故(请看本公众号微文“身之所栖,心之所居”)。
改变,哪怕是一点点!
有时候,
改变的步子需要迈得大一点!
Innsbruck:The Architecture of Five Ecologies
2004年春,在贝尔拉格第二学期的studio是The biggest small town, the smallest big city,还是城市设计。指导教师以Los Angeles: TheArchitecture of Four Ecologies为参照,选定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心脏、奥地利的西南部城市因斯布鲁克,并与因斯布鲁克大学建筑系联合设计。
Innsbruck
就是扎哈设计了滑雪跳台Bergisel Ski Jump的那个城市
Inn
就是抚育城市的那条河
扎婶儿的这条龙,
龙身滑道弯向天空、龙头咖啡厅回望城市,以雪山苍穹做帷幕,成为城市之巅的Miracle。(拍摄于2004年3月)
Teamwork
以Culture、Economy、Tourism、Olympic、Sports为城市生态的五个关键词,分组研究。
我在的Ecology of sports组一共四个人,另外还有一个日本人Hide,以及因斯布鲁克大学建筑系的Bernie和Christoph,两个奥地利人。
Mapping了一通,发现在这个滑雪胜城,围绕它的市中心、河流、基础设施竟然丝毫没有冰雪运动的印记!
有这么四点:
(1)
功能单一、看不见的因河
(2)
城市中心没有运动设施及场所
(3)
中央车站阻挡运动风景、割裂城市
(4)
城市主干道运动缺席
然后,
针对这四个发现尝试分别提出方案,
英文用了Scenario,多么叙事、戏剧性的词汇。
Bernie和Christoph针对1展开,
Hide着手4,
1、4合并,河流、主干道成为一个运动环。
SPORTS LOOP
我把2、3综合,提出一个Epicenter的概念,震中。与中央火车站Central Station对应,叫做
CENTRAL SPORTS PARK
LOOP + EPICENTER!
Loop成为市民日常运动休闲地带,
Epicenter在城市中心像地震的震源,间歇性地通过大型赛事制造体育事件Events,
环中配合。
是不是有点儿CRAZY?
其实我是故意的!
期末陈述在因斯布鲁克和鹿特丹各做了一次。
在因斯布鲁克,
奥地利第五大城市、阿尔卑斯山心脏、蒂罗尔州的首府、整个都市区18.4万居民(其中2万大学生,因斯布鲁克大学)、仍然保持着800多年中世纪城市容貌的城市,也就是说在2万名、除了滑雪无处释放肆意青春的大学生看来Too Lazy的城市,这个设想引来全场学生的欢呼。
而在鹿特丹,
荷兰第二大、在二战中几乎被德国空军炸成一片废墟、只留下市政府、邮政总局、股票交易所、波伊曼斯博物馆等建筑的现代新城,presentation的结果就是完全两样,被评价为Chinese Urbanism。
呵呵,
CHINESE URBANISM!
中国式城市化,
这种并非源自中国,而是从新加坡等东南亚城市进口的、为使城市适应经济的高速增长、追求最快捷、最有效的城市改造方式,本来叫Tabula Rasa ,白板策略(即以大规模的清除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之所以后来被冠以Chinese Urbanism,实在是因为我们接过了接力棒,而且做得更举世瞩目!
这么说来,好像也不冤枉。
这种自上而下的、依靠行政指令、无视当地自然历史文化传统的开发建设模式,现在已经被我们转手出口到非洲了。西方学者这样评价,
“…they develop buildings and even parts of cities. The interventions are very often not aligned with the local context, but rather planned top down…”
虽然发展是硬道理,非洲兄弟这下够的受了。
可喜的是,
2013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已经开始再次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强力改变这种状况。来自规划、建筑学界的力量,终于可以顺势而为。
产业园,
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使命,产业园区带有明显的经济生产意图和大规模征地开发建设特征。这个时候,认识到
Not Tech Park, but Campus
就具有形而上的意义了。
从字面理解,
Tech Park,更偏功能化、单一化、机器般运转、人只是在这里工作、白板策略、环境飞地、无视地域特征,等等这样方向行进;
而Campus,更强调尊重环境、区域融合、自由创新、精神人文、公共生活、认同感、共同价值观、人和人交流与聚集等等。
从可持续性的角度,
Campus,就是环境友好型产业园区。
产业园区,A Campus
Environment Friendly
天津华苑海泰信息广场之后,从2008年开始,先后做了十余个产业园的方案设计与工程实践,不遗余力地坚持开放园区、公共空间、与环境融合的理念,就是要
Give it back to the city &
be aligned with the local context!
这十余个案例在此呈现,不见得就高明到哪里,甚至难等台面。经验教训,分享交流。
低容积率实践
南京仙林-兰德地理信息产业园
未实施,2013
▼
这里是南京仙林,自然环境绝对优美,山丘环抱。
25个独栋建筑聚成鱼群,聚散离合,保持着游动的队形。栋与栋之间是不规则的室外空间,大小、形态、主题各异的庭院和广场。
在这片山林中工作、生活,是你心中的桃花源么?
或者说,有那么点儿接近?
徐州-潇湘路M1/1、M2/1项目
未实施方案,2013
▼
这块基地独特哪儿呢?
就是基地西边的那小块三角绿地,它直接接连着大龙湖风景区!
项目实施了,但我不打算在这里讨论那个实施方案。
这个未被选中的方案,我们试图以块石肌理,将基地与绿地编织,并成为大龙湖景区的延伸。每栋建筑,或者说每块石头,形状不同,但保持着设计语言的统一。
南京仙林-苏宁麒麟IT产业园
未实施,2013
▼
还是在仙林,
但这块基地在住区和商办用地的交接区域。
现在都提倡开放街区了,在国外我们经常会一不小心就从城市街道进入到一个街坊的内花园,停停、坐坐,再从另一个方向出去、回到街道上。
我们希望这个项目的中心花园,能够成为内化的公共空间、通过几个街角入口向城市敞开,欢迎穿行、驻足。
江苏宿迁–京东拍拍网总部
中标,2014,未实施
▼
Not vertical, but horizontal!
一万多名员工将在这里办公,我们可不想把他们简单地塞进几座100米高的大楼里,上下运动。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尽可能的接近地面,接触花园,接触阳光,感受清风,水平流动。
所以,
—— 我们把主要功能空间抬升到二层以上,
让人们每天来上班的时候可以从建筑下部、在花园中自由穿行,而不是沿着基地的环路、绕着一个巨大的建筑去徒劳地走。
—— 每个楼层都连着、围绕中心庭院,
每个单元的中央不是传统的、黑暗的核心筒,而是一个花园,每个办公区都夹在内外庭院之间。
—— 每个花园的主题都不一样,
呈现不一样的四季意境,成为茶余饭后、会前闲聊的有趣话题。
—— 中心庭院最大,
真的有一片水,大片的草地、树荫,各种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天气好时,露营帐篷支起来!
萧山-湘湖三期金融小镇东段
在建,2015~
▼
2015年,我们终于实现了一个。
而且,一下就是半个小镇,三个山坞,19.7万平方米。
一个真正与城市融合的金融小镇!
不敢怠慢!!!
(东山坞模型。项目已经在本公众号发文多次,有兴趣的话,请查看历史消息,“因地制宜、就需而新”、“材料,存在,身体”、“放大,又如何”等。)
湘湖,号称比西湖还大!
但是项目选址并不在风景优美的湘湖之畔,而是在湘湖之南、石岩山南麓的金西村原址上重新规划一个金融小镇。虽然有山有水,但与湘湖主景区相比,此处的山水环境并无独特之处,基地内是拆除中的村宅和待拆的厂房,山坡上的公墓更是让人避之不及。
如果换个角度,如此选址却也值得称赞,
好山好水还是留着、不要碰的好吧。
红瓦屋顶的欧洲小镇,
是开发建设方要求的指导性基调。
我们怎么办?
置业主要求于不顾,搞出一个完全现代、酷毙的方案?
还是,随他吧,就来个纯正欧式的?
都不是!
我们的设计从场地分析入手,依据山坞、山体、地形、地势、河流、道路走向,用积极的设计对策转化不利因素。山脚下,从城市空间向山脉环境过渡,节点之间的通廊建立轴线联系,从街坊式秩序转化到山地自由秩序,以多层、小体量建筑为肌理,大体量建筑整束空间,呈现建筑与山水交融、有机生长的小镇空间形态。
我们把这个项目称为
一次典型的“因地制宜、就需而新”的实践,
是“建筑,平常,而又不寻常”的体现。
高容积率实践
无锡-K-PARK服务中心大厦
建成,2009~2012
▼
设计这个项目时,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一平方公里核心区内已经建设得差不多了,那里每一块地都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围着围墙,几乎没有什么公共配套设施。
走在那里,真就像是在工业园,
没有在城市中的感觉。
鉴于此,
我们计划利用这块仅有六公顷、园区内最后的一块用地,也就是最后的机会,将其定义为“6比100”的挑战,——6公顷服务1平方公里。
项目也被业主命名为K-PARK服务中心大厦,寄以提升产业园区综合服务能力的厚望。
无锡-北创科技园
未实施,2008
▼
……他们成功逃脱了固有教条的束缚,成为围绕在其周围的城市的目光。他们构造着作为注视对象的、即伸展于又收拢于其脚下的城市,成为既是会看之物,也是被看之目光。
——《埃菲尔铁塔》,罗兰·巴特
那段时间在看这本书,并在投标方案中引用了罗兰·巴特的上述文字,同时写下了下面这段文字:
建筑的建成,就成为社会的财富。因为,他们在一块土地上汇聚了资本与财富。但并没有就此止步!建筑的建成意味着开始,开始为社会创造财富,物质的,精神的。他们见证了,或者说将见证,城市历史,承载城市希望,象征城市精神。
我们用清晰地几何性定义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形成公共空间,并以超高层塔楼作为空间、视觉的收束,希望他能够成为
城市的目光。
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未实施,2009
▼
这是一个针对已有规划方案的改进建议。
原规划方案呈现为中心轴线、左右各布置一个组团的空间形态,组团中心是一个内向庭院。
我们的方案依然源自对基地环境的分析
基地位于太湖之滨,道路南面就是太湖,我们希望能够把原方案中每个组团南部中间的建筑院落拿下,让太湖景观
不仅限于从一条中心轴线,
而是从三条轴线同时引入。
这样一改,
规划格局从双拳式,改变为指状模式,
园区向太湖、向城市敞开,
每个建筑院落都能充分享受到公共景观。
六栋高层塔楼与轴线对正、对位,
使得每条视线通廊的尽端都有视线收束。
园区主干道南移,
使得城市沿主干道引入园区的路径加长、交融。
小动作,大变化!
不是么?
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个项目转化为城市滨水地带的创新中心,Give it back to the city! 就像汉堡的Hanfen City。
南京仙林-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第二十八研究所仙林新所区
未实施,2015
▼
这是一个大院
区别于由政府或者开发商建设、引进某类产业、形成集聚的产业园区,这个项目由隶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第二十八研究所自建、自用。出于保密级别的要求,北区基本封闭,其使用者主要是这个单位的职工,是一个大院;而南区,是军民融合、国际交流的区域。
中轴线
四季花园
成为将南北两区连接在一起的纽带
这个单位的全体职工,要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在北区共同工作。有的人甚至将在这里奉献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他熟知二十八所的历史,每一代领导人,他看着每一茬儿新人入所、走向成熟,或者离开……这就是一个Campus,是一群科技工作者的家园。
设计方案用游廊连接起每一个院落,
在灵山脚下,营造一个现代的园林。
我们借此向巴塞尔的诺华园致敬,
Learning from Novartis Campus, Basel !
杭州–施强教育及医疗电子商务平台项目
在建,2013~
▼
这个项目正在建,预计在今年年底可以全部封顶。加上前面湘湖三期金融小镇东段项目,我们在天堂杭州就有两个项目在建啦!
很期待~
项目在杭州滨江区,随着城市的发展,滨江区已经从工业园区升级为真正的城市,居住、工作、生活、休闲。
基地原本是施强集团的办公总部和教育培训基地。为了顺应企业自身的发展,也顺应城市土地价值的提升,施强集团计划在这块土地上重新规划自己的广阔未来。
建设容积率提升至2.8,建设一栋总部大楼和若干栋独立式花园办公。
公司的老板低调而为人谦和,热衷运动,关怀员工福祉,希望能为员工创造一个舒适、亲切、自由、充满活力的施强家园。
——这下正合我们一直以来的梦想,to Design A Campus!
投标阶段,我们依旧从环境、基地、量化分析入手,多方案比较,
to reach simplicity through all the complexities。
锁定了一个我们认为最佳,
但与业主期望并不完全一致的方案。
赌一把!
2013年3月28日交标。
差点儿没赌中!
述标的时候,没有做多媒体,别人带讲的,自然没讲出要害。结果出来,第二名。
好在,
4月12日,
业主给了我们第二次方案介绍机会。而且,本来是让我们走个过场,根据修改意见调整调整,也就罢了。哪知道被我们翻盘了!——这是施强的老板后来告诉我的。
好险!
人生没有排练,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战役只有一次,没有如果、要是……
我们抓住这最后一颗救命稻草,对我们的方案进行了透彻的阐述。老板认真地听我讲了一个多小时,当场决定让我们“微调”一下:
把100米的塔楼从西侧移到东侧,而且一定要移到东侧。
——老板可是特地找人看过风水的!
这哪里是微调啊!!!
OK!
没问题!
会后,老板并没有安排第一名的方案去做深化、调整,而是直接锁定我们了。——这也是施强的老板后来告诉我的。
4月25日
施强的老板带领公司管理团队前往安徽,绕道上海,与我们讨论了修改方案,当场拍定新的布局方案!
6月3日
抛出一个大屋面方案,
把塔楼和独栋建筑联接成一个整体!
又一次出乎施强老板的意料。
我们在杭州汇报时,向施强抛出了立体交通、立体活动空间的想法,二层连廊、屋顶盖板花园。地面花园、二层连廊、屋顶花园,为施强员工提供了多样的活动场所和选择。
5000多平方米、环绕一周近400米的屋顶花园上,
野趣丛生,
就像纽约的High Line高线公园!
去过的,没有不喜欢!
参会人员接近20个人,各抒己见。
施强老板每次开会都是这样集体决议,代表各个部门每个人都要发言,最后老板拍板。
通过!
接下来的半年,
是痛苦的半年。
绕不过的立面!
到底是石材,还是玻璃幕墙?到底是暖色,还是冷色?纠结啊!
11月20日
终于,
敲定!
塔楼玻璃幕墙,裙房石材+玻璃幕墙。
但是!还没完。
再深化几种做法!
包括大屋面到底要不要!!!(又翻回来了)
又是一轮一轮的,客观上施强也急于建设,就这么一轮一轮的改,降低项目风险,周全。反正建筑师对每一次的要求很积极,没有怨言,而且有坚持、有响应,总有意料之外的惊喜。——这又是施强的老板后来告诉我的。
反正也不急,时间一耽搁就是大半年。
2014年6月20日
即便我们提出了一个轻型格架屋面、可以结合太阳能板、实现绿建的方案。在集体民主决议的相互推诿,降低风险、降低难度的借口下,老板决定拿下大顶(其实他也不是很情愿)。
割肉般地痛苦!
9月3日
呈现最终的定稿效果图。后来证明其实还不是最终的。
10月27日
项目名称从“施强滨江中心”,正式命名为“施强教育及医疗电子商务平台项目”,以应对土地性质的要求。真不舍得“施强滨江中心”的名字被停用。
经过最后这一轮集体决议,老板拍板,“今天是这个项目的最后一次讨论,大家都没有意见的话,就这样定了”!
不再折腾建筑师了。
12月,方案报批通过。
从2013年3月投标开始,整整21个月。
2015年3月,项目开工建设。
2015年7月,主楼入口空间深化设计。
因为这个项目,
我们有幸和施强集团的老板、虞陆平先生结识,并相互欣赏。感谢您,虞总!
有遗憾吗?虞总?
我想一定是有的~
要是我们能留下那个大顶,
留下那个城市上空的百草园……
我怎么就敢如此断言?
因为在施强集团的官网上,至今用的还是那两张带大屋顶、空中花园的方案效果图……
就是下面这两张:
要是能留下那个大顶,
留下那个城市上空的百草园……
产业园,to Design A Campus
Give it back to the city
Environment friendly
– on its way –
下集待续
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最有理想的规划师在想什么,说什么和做什么
我们是来自中国两岸四地规划工作一线的青年规划师,我们认为规划师应当心怀理想。我们强调原创,提供独立思考的专业平台和催化创新思想的熔炉。
我们崇尚硅谷马车轮酒吧的“非正式交流氛围”,它曾是硅谷奇迹最神秘的催化剂。我们营造规划行业的非正式交流广场–U-AGORA,希望在这个广场上远瞻前沿,近接地气,呼应时代。
我们真诚期待你的参与。欢迎投稿,参加或发起活动。我们的微信号:chinayouthplanner;邮箱:chinayouthunion15@163.com;联系人:屈先生13611052671。同时敬请关注官方微博: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