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二十大|五大举措!保障粮食安全,牢守耕地红线

10月17日上午, 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一场记者招待会。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粮食和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丛亮,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介绍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以下为文字实录摘编: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要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丛亮在回答记者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问题时说,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这次大会报告作出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部署。我们将围绕这一重要部署,和各地区、各部门一道,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具体有五个方面举措:


第一,落实“藏粮于地”,加大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力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持续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挖掘潜力新增耕地。


第二,坚持“藏粮于技”,强化现代种业等科技支撑。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种源自主可控。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和应用水平,健全农作物病虫害等防治体系,加大绿色仓储、高效物流、粮油加工等技术研发力度,不断为粮食安全注入新动能。


第三,优化生产布局,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多措并举促进稳产增产,将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落实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第四,加强收储调控,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粮食供需动态平衡。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精准调控,保持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健全粮食储备体系,保持合理储备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创新强化监管和执法,从严惩治涉粮腐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决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第五,开展节粮减损,促进粮食节约和营养健康。加强全链条管控,大力推广智能收获机械、绿色仓储技术、适度加工工艺,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浪费。举办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等主题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营造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的新风尚。


构建同大国地位相符的
国家储备体系


丛亮介绍,将继续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着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加快构建与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储备体系,不断提高防范和化解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以储备的确定性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具体有三大重点:

一是完善国家储备体制机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多元互补的原则,加快健全中央和地方、实物和产能、政府和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机制。深入研究推进相关领域立法,分级分类压实储备主体责任,完善储备模式,创新管理机制,优化收储动用轮换制度,提升储备现代化治理水平。坚持“大储备”和“一盘棋”观念,完善中央和地方储备联动机制,强化政策统筹和区域协作,发挥规划引领、项目支撑、数字赋能、创新驱动作用,实现优化协同高效。


二是进一步增强储备实力。聚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认真落实粮食、能源、重要矿产品、应急物资等关键品类物资储备任务,进一步夯实国家储备家底,优化储备布局结构,确保平时备得足、储得好,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同时,加强国家储备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功能综合化、保障基地化、布局网络化、管理智能化,持续完善物资储存和调运基础设施网络。


三是充分发挥储备功能作用。立足“两个大局”,强化战略保障、宏观调控和应对急需功能,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充分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探索完善国家储备市场调节机制,更加精准地把握吞吐调节的时度效,服务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维护初级产品供给的安全和稳定。


夯实常规能源保供
发展绿色低碳能源


水电大省四川今年因极端天气出现用电紧张而牵动人心,任京东在会上说,面对灾情,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落实保供稳价决策部署,统筹调配各类资源力量,确保有效发电机组稳发满发,充分释放大电网跨省区互济能力,坚决保障安全稳定供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新形势下,我们将紧紧围绕能源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在进一步夯实常规能源保供基础的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努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形势监测和运行管理。提前研判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电力的供需形势,做细做实保供方案。实行全国煤炭产量日调度的机制和价格、库存的监测机制,加强重点煤炭企业产量直接调度。督促各类电源机组应开尽开,充分释放大电网跨省区的互济能力。用市场化的方式引导用户错峰避峰。


二是协调保障发电燃料供应。签订压实《煤炭安全保供责任书》,对有关省区完成产量和调出量进行政策激励或约束,同步加强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目前全国统调电厂的存煤保持在1.7亿吨以上,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约1倍,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三是加强煤炭电力产能建设。今年前8个月全国煤炭产量29.3亿吨,同比增长了11%。“十四五”以来全国新投产各类电源装机超过了2.7亿千瓦,新增向中东部送电能力在2000万千瓦以上。


四是推动油气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完善油气进口保障体系。目前国内原油产量已经连续3年增产,天然气的产量连续5年增产超过100亿立方米,油气的储备能力稳步提升,市场稳定供应的底气进一步增强。


五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稳步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海上风电基地的建设,加快推进西南大型水电站的建设,比如说乌东德和白鹤滩等巨型水电站建成投产,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沿海核电。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新型储能电站,不断提升系统的调节能力。


目前,北方地区正在陆续进入冬季供暖期,我们正会同有关方面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准备,多措并举增强能源供应。我们的目标是要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主动作为
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任京东介绍,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主动要做。能源发展既要保障安全,也要推进转型,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近十年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能源的消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4%,我们应该说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这条路我们是越走越宽阔,我们越走信心越坚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非化石能源保持跃升发展的势头。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已经突破了11亿千瓦,比十年前增长了近3倍,占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比重超过30%。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的规模和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去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比2012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已经占到全世界的将近四分之一。


二是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煤炭消费的比重已经降至56%,比2012年降低了12.5个百分点,近十年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是历史上下降最快的时期。实施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程,90%以上的煤电机组达到与天然气发电相当的排放水平。持续升级成品油质量,车用汽柴油的质量标准已经全面提升至国六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三是科技创新驱动作用越来越强。建成投产白鹤滩水电、“华龙一号”核电等一批全球领先的战略工程。建立了完备的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动汽车充电和加氢网络。


下一步,我们按照党的二十大要求,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定不移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重点包括: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进煤电“三改联动”,“十四五”期间计划改造规模合计6亿千瓦左右,扎实推动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的技术示范应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力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着力推动电网主动适应大规模集中式新能源和量大面广的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大力推动终端用能转型升级,加强重点用能领域节能降碳,积极推进电能替代,力争到2025年电能占终端用能的比重达到30%。


最后,在做好我们自己的事的同时,我们要认真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不断推进全球清洁能源伙伴关系,全面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新发展格局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彭博新闻社提问:中国政府如何减少对铁矿石、原油、天然气、大豆等外国进口资源的依赖,以实现更加自给自足的经济?


赵辰昕说,这个问题涉及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解和认识问题。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来,外界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认识、理解误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特别是我国经济比较优势的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对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他说,国内外有一些声音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意味着中国要在对外开放上大幅收缩,甚至要搞自给自足,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任何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国也早已同世界经济、国际体系深度融合,我们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内外需市场本身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促进市场经济建设、丰富市场供给、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创造了条件,有力改善了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也促进了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质量提升。


赵辰昕表示,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了逆风逆流,一些国家想实行脱钩断链,构筑“小院高墙”。但我们认为,世界绝不会退回到相互封闭、彼此分割的状态,开放合作仍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仍是人心所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世界经济也是一片大海,世界上的大海大洋都是相通的。我们将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决不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我们将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推动全球化向包容、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将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国内国际循环顺畅联通。




来源:内容节选自新华网、南方日报



相关阅读




专 题



二十大|五大举措!保障粮食安全,牢守耕地红线
二十大|五大举措!保障粮食安全,牢守耕地红线
二十大|五大举措!保障粮食安全,牢守耕地红线
二十大|五大举措!保障粮食安全,牢守耕地红线
二十大|五大举措!保障粮食安全,牢守耕地红线
二十大|五大举措!保障粮食安全,牢守耕地红线
二十大|五大举措!保障粮食安全,牢守耕地红线
二十大|五大举措!保障粮食安全,牢守耕地红线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地科技):二十大|五大举措!保障粮食安全,牢守耕地红线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