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落实城市总规:逐步完善第三方“体检”机制
“在疏解整治的过程中,一些街道简单地把拆后的空间围起来,没有做到统一规划和专门设计。”市政协委员、北京市金融工会主席史利国的一席话引起了几位委员的共鸣。市政协委员、东城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许汇建议:“北京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标准制度要细化,要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求,一定要坚持设计在前,实施在后。”“大家都是北京的市民,对这个城市充满感情,但城市功能不确定,城市发展就会出现问题。”
针对委员们提出的问题,陈吉宁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为首都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是北京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依据,北京要加快编制和完善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点地区详细规划,开展交通、物流、城市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
陈吉宁举例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总规的第一部分就讲怎么建设体制机制,这里面包括市区两级的分级机制,包括第三方“体检”机制,这个机制还要逐步完善。“我们现在挑战比较大的是具体街区的设计问题,比如老城保护。不能说我在老城生活过,在那走两圈回来就做规划设计,这哪行啊!”陈吉宁坦承,不仅是政府层面,北京市的方方面面包括城市的运行机制,都有一个逐步调整的过程。
“我们现在把面临的问题分成102个专题,正在一项一项推进。坦率地讲,很多问题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没有可学习的经验,我们需要不断学习。”陈吉宁非常真诚地对在场委员说:“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帮助和监督。”
谈精细化管理:城市的运行管理需要共治
座谈会上,不少委员提出,城市治理需要打通信息壁垒,以人民为本。
就此,陈吉宁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在城市规划管理中要倾听百姓心声,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着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在法治、精治、共治上下更大功夫。法治是前提,精治是手段,共治是基础。
市政协委员、北京时代凌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黄孝斌认为,政府对城市基础信息没有全面的掌握,政府和企业之间、市区和街乡之间的信息没有打通,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
陈吉宁回复:“共治需要共享,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北京大数据计划,就是要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以后,政府信息能公开的都公开,这能帮助我们认识城市。”
市政协委员、房山区副区长廖春迎结合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了“用法治思维解决城市治理难题”的建议,这得到了陈吉宁的认可。
“城市治理要解决法治问题,行政执法又不是很具体,这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也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做好共治。”陈吉宁把话题再次带到“共治”。他表示,政府需要跟老百姓之间建立沟通机制,做好补短板、保基本、守底线、促公平工作,把握好宣传、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的关系,着眼整体、着眼长远,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城市发展质量。
谈超大城市发展: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在会上,陈吉宁还表示,超大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会遇到不同的发展问题,政府需要调动各方力量,倾听各方声音,集聚各方智慧。
“我们现在对超大城市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学术研究也远远不够,深化认识需要方方面面一起共同努力,比如人口老龄化问题,‘一老一小’问题,交通问题等。”陈吉宁以交通问题为例提到,大家对建停车场的呼声很高,但有一些地方的停车位数量已经超过曼哈顿以及东京中心城区的停车位数量,但依然还在建。
“交通问题怎么破解?”他强调,现在拿出的解决方案不能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深化认识,把问题想透,这样决策才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问题。
随后,他又以教育为例,强调城市高质量的发展一定要解决结构性的问题。他说,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定位,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各校有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就是最好的教育。“如果北京只有10所北大、清华,没有别的学校,这个城市就有缺憾了。”
他表示,这些观念需要大家的理解认识,谈高质量的发展就一定要提结构性的问题,让学校找好自己的发展定位。他提到看过一本关于硅谷的书,“硅谷的发展除了斯坦福之外,还有大量的学校在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支撑了硅谷的发展。”
最后,陈吉宁强调:“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问题,这很正常,关键是我们要找到一个办法来应对它。”陈吉宁对在场委员提出了希望,“我们需要发挥各方面的专业力量,需要听见各领域的建议和声音,希望大家一起来思考,帮政府出主意提建议,一起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
文章来源
北青网
编辑排版
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转载请联系
xjxtd@126.com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新土地规划人):城市管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