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城保护·大家谈
本次活动全面回顾了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历程,搭建多方对话平台、传达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名城保护经验、分享实际工作心得,推动凝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共识,促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业发展,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用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名城保护工作者的新作为新担当。
鞠德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做一个分享交流,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我们前些年在北京东城区崇雍大街做的一些工作。
北京近年来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我们看到北京历史保护工作从老城到区域到市域拓展,整体的保护工作也在不断向着纵深推进,这些年逐步地越来越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甚至是一般的历史地段,包括一些街巷的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的一系列工作,推动老城中轴线申遗工作及中轴线南北的拓展等等。同时我们也看到北京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机制上也有很多创新和突破,包括责任规划师、街巷长、小院管家制度等等。
1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街道?
崇雍大街的历史和现状
今天要分享的崇雍大街项目,就是这几年我们一直在东城区长期跟踪实施、持续推进的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崇雍大街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街道?我想从历史和现状两方面简单地做一个介绍。
首先看崇雍大街的区位,下图中黄色的这个框里面,南北向的这条线就是我们说的崇雍大街,它不是一条街的名称,而是由几段不同的街组成的,从空间的位置上我们说它是一条联系天坛和地坛之间的这样一条街道,也是北京老城里面除了南北中轴线之外,最重要的一条南北向的空间次轴。


左图来源: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右图来源:项目团队
拍摄于2018年3月
从元代以来,它就是北京老城一个非常重要的南北通衢,下图显示的是从元大都开始一直到民国时期北京城的几个不同时段的空间关系,图中橘黄色的这条线就是崇雍大街的位置,从元大都开始到明清、民国时期,这条街在空间上还是非常重要的。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也把这条街从元代到建国以后,两侧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做了梳理。崇雍大街在其每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中都有一些不同的特征,比如说从元代最开始有了这条街和老城的格局,这条街是元大都的一个城坊和闹市;到了明代以后,它延续了南北通衢的功能,且在功能上变得更加多元、更加复合;到了清代以后,崇雍大街两侧出现了比较多的王府及宗教寺院场所;到了民国以后,这条街开始出现了大量的使馆等建筑,我们看到从元代开始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条街一直是北京老城里非常重要的功能聚集区。

另外我们看看崇雍大街历史上名称的变迁,也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业态特征。同样按照这个时间轴来梳理,我们看到从元到明清一直到民国,再到现在,其实每段街道,在历史上它都有不同的业态,当然有一些是从开始就延续至今的,有一些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迁。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们也对崇雍大街不同地段的文化特色做了梳理和总结,我们看到每个区段都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包括从北面的地坛文化,到北新桥的商业、东四的商圈,再到崇文门外,从宗教、传统文化一直到现代的商业文化。总结下来,从北向南体现了不同地段的特征,北段我们概括为是雍清祥和,中间是京城闹市、中西交融,再到南段则体现了商贾齐聚的特征。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崇雍大街,这个由多条街道组合起来的这样一个北京老城南北的空间次轴,其实是我们北京历史文化资源非常集中的区域——两侧有十几个历史文化精华区,同时在市井生活上也最能体现老北京老城的特色生活和胡同文化。另外,它在功能上也是特别的复合。下面有从南到北贯穿的地铁5号线,功能上有传统的商业区,也有现代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在这样的价值和特征认知下,我们梳理发现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风貌上,这么重要的一条街,在风貌上还是比较零乱;二是典型的“一层皮”的状态,虽然历经了多轮沿街立面的整治,但背街的院落还没有进行系统性、深层次的整治和提升;另外在空间品质上、历史文化上和人的步行环境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那么,具体如何开展崇雍大街综合整治提升工作,今天,我想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一是以人的需求为中心,二是以文化的彰显为灵魂,三是在技术方法方面,强调以整体为导向。
2
以人的需求为中心
全面开展公众参与活动
在崇雍大街综合整治提升工作开始时,我们就确立了一个指导思想——希望在整体工作中多途径、全方位、全过程地开展以人为本的公众参与。所以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通过工作坊、议事厅等形式,全面开展公众参与工作,希望能尽可能全方位地了解社区里的人、游客、部门及不同层面的专家的意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业主方共同建立了“崇雍议事厅”,这个议事厅贯穿了工作全程,我们希望通过集中会议、调研走访、入户访谈等方式去全过程、全方位地征求意见,比如说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已经修缮的一些建筑,有些社区居民就反映立面修缮得是挺好,但是就是太新了,缺少些“北京味”。也有的居民反映路面用材料太滑了,不利于雨天出行等,我也都及时进行对一些实施工作进行了优化调整。这些看似是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但是恰恰是社区里的居民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

我们也组织了像“崇雍工作坊”这样的以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为主的方案征集活动。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是希望能就老百姓关心的重要空间节点,听听不同设计单位及设计师的建议。二是我们一直认为,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能局限于规划者、建设者和管理者的圈子,而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活动,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公众的关注和参与,这样才使得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有更深厚的社会基础。开展这项活动最后的参与情况和反响大大超出了我们的设想——一百多个团队报名参与,社会关注度很高,点击率有八万多次,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结合崇雍工作坊系列工作,我们也开展了随行北京老城——“认领你的街道”活动,让社会上一些院校,包括学生团体等自愿报名,选择一条街道开展调研,提出自己的设想和想法。希望能够通过该项活动促进社会公众对自己生活的社区街区的环境的关注,更广泛地听取他们发现的问题与建议,这是当时现场开展活动的一些场景。




这里最让我们感动的是这个我们称之为“种子队的种子选手”的团队。当时有16家团队报名,其中15家是科研院所及大学,但有一个参加团队叫“小小规划师团队”,他们是自己报名参加的,这些孩子选择了天坛附近的一条街进行调研,发现问题并提出了设计方案和构想。他们在介绍方案时讲到他们几个团队成员不专业,年龄又小,跟这些哥哥姐姐们组成的研究生团队去竞争,他们觉得诚惶诚恐。客观上来看他们提供的方案和设计还比较稚嫩,但是他们的汇报引起了现场所有人员极其热烈的反响和赞扬。毕竟,我们看到这些生活在老城里的孩子在关注自己生活的社区和周围的历史环境,然后提出自己作为一个孩子、一个未成年人的想法,他们希望未来这个街区应该成为什么样子,我觉得特别好,所以我把他们称为“种子队的种子选手”。我想,我们所提到的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重视,被这些孩子们关注了理解了,这一点非常重要。他们是面向未来的“种子”,关于文化保护和传承这些想法在他们的心里慢慢生根发芽,未来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在这项工作过程中,我们遇见了很多类似的各个不同人群、不同团体的关注,这也是我们开展这些公众宣传方案征集活动一个特别有意义之处。
另外我们也专门开设了 “崇雍公众号”,在公众号里持续对我们做的事情进行跟踪调研、宣传、报道和回访,获得了比较好的社会反响。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离不开当地的社区居民和管理者。图片里的人叫张志勇,他当时还是东四街道办的主任,他自己有个公众号“志勇带你转胡同”,里面讲了很多东四街区的历史文化,我觉得他是社区里真正热爱并且愿意为历史文化保护去呼吁、去宣传弘扬的一群人的代表。后来我们邀请他作为我们规划设计团队的专家顾问,给我们介绍很多东四历史文化的内容,这些内容我们也将它吸收到了规划中。



我们也开发了专门的软件和小程序,通过社区干部下发到社区居民,希望能更高效更广泛地听取所有老百姓的意见,居民觉得街区里有什么问题就可以直接反馈,比如街道铺装的问题、墙面的问题、建筑风格的问题等,都可以通过这个APP反映到我们的意见征询台上。
后期我们也和区里和街道联合策划了一个实体的展厅,今年初已经开始挂牌运营,叫“崇雍客厅”,我们希望这个客厅能够一直持续,而不是随着我们项目结束就结束了,希望它能够持续地作为一个老城保护更新在社区层面公众咨询和开展活动的线下空间。现在这个客厅的内容在逐步丰富,在这个空间里我们也和区里一起,结合一些新的工作开展活动,比如“画出你心中的北新桥”,结合一些小学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们描绘自己心目中的北新桥。



3
以文化彰显为灵魂
追根溯源刻画历史风貌
在崇雍大街,我们特别强调要坚持文化的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视察中特别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前面说到,崇雍大街是从天坛到地坛的一个街道空间,这个街道既不是一个历史街区,也不是一个一般性的历史地段,但因为它串联了很多的历史文化精华区,所以我们觉得崇雍大街依然要特别强调以文化为核心,在文化方面进一步地去凸显它的价值和特色。
我们结合历史上业态、风貌、空间格局以及现代功能业态和交通的变化,综合性地对这条街的风貌提出了总体定位和分段定位。从北面的慢街素院、儒风禅韵,到中间段提出来的京味文创、赏游中西、国风静巷,到南段的大市商街、礼乐文坊等等,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对这条街从北到南不同地段建筑风貌上的定位,展示一个既有历史、又有现代,多元风貌、丰富多样的街道。我们觉得这条街虽然在老城里,但也不是要一味地仿古复古,而是应该有我们新时代的建筑风貌和风格的要求。我们希望从北到南的几公里的地段,要体现北京城几百年的历史变迁和新时代的建筑风貌特色。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对历史建筑进行仔细地踏勘和调研,希望能够去伪存真,把历史建筑更好地彰显出来。在修缮过程中,设计师详细地查阅它的历史资料,这样更便于我们去确定如何修缮,针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不同,结合传统的样式和风格风貌,有针对性的开展修缮工作。

同时,我们会在深入了解了这个建筑在历史上的业态和特征,来开展具体的修缮工作,比如说下图是原来的一个钟表店,改造前是左边的样子,改造后我们希望它能够更好地体现它的传统记忆。

像下图是另外一栋建筑,叫大兴公寓,这是在中段道路的东边。最左边的照片是它历史上的照片,中间是改造前,我们看到总体的风格和总体的格局和外貌都还在,但是对历史上的一些风貌特点、风格特征已经无法体现出来了,所以我们在修缮的时候更多地参照它历史上的一些要素进行了风格修复,效果还是不错的。

这是另外一栋建筑,叫合芳楼,我们也是按照之前的历史建筑修缮的方式,结合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一些照片,选取了它最典型的一些时期做了修缮。

同时在保护和提升的过程中,我们也希望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延续原来的一些老字号,比如说像同日升粮行、四联美发,还有同仁堂,以及烤肉宛等,我们也做了一些保护性的修缮。

在具体的修缮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要坚持“绣花”功夫,去更好地传承传统的营造工艺,比如,在建筑外立面方面,我们希望能摒弃过去“刷墙”、“画缝”、“贴瓷砖”和“贴砖片”等方式,希望通过“真砖实砌”的方法来展现真实的传统风貌。

在这条街上不同区段的建筑修缮和风貌提升的时候,我们特别希望能够既体现现代的风格,同时也比较好地体现传统风貌的特点,所以当时我们和区里、街道一起商量,提出最好是能把原来一些老房子,包括违建拆出来的房子的旧砖旧瓦保留下来。一方面是符合绿色发展、节约材料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把这些旧砖旧瓦利用得好,反而能够形成在风貌上比较有特色的一些建筑。最后在实施的过程中,用了大概有170多万块旧砖旧瓦,旧材料利用率占了80%,最后做下来大家总体上还是比较满意。

另外在文化展示上,我们希望能在这一轮的街道整治提升中,将文化元素更多植入进去,所以我们的景观团队结合崇雍大街不同的公共空间节点,深入挖掘了崇雍大街的历史故事、文化底蕴,形成了一些具有历史主题感的空间节点,比如雍和八景,东四八景等等,通过文化和空间结合的方式,充分彰显历史文化元素,让大家既知道、又能看得到、感受得到街道的历史文化。


4
以整体思维为导向
将街道和城市作为整体来统筹
三是以系统整体性的思维为导向。我们提出要把握一个整体的工作方法,虽然我们接到的任务是街道的立面和景观平面整治的工作,但我们也希望将立面和后面的院落作为整体来考量,所以我们提出从原来的“遮挡”走向“展示”,从 “立面”走向“整体”,从“街面”深入到后面的“院落”,从“街道”转向后面的“街区”,希望把街道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是我们特别希望能实现的效果。

在具体工作上,我们没有就这条街道来论这条街道,在分析这条街道的人流、职住人群、交通和功能的时候,我们的交通团队和大数据团队还是站在整个北京东城区,甚至是整个老城区域来分析,这条街什么人来、什么人走、在什么区段,根据体现的不同特征重新去深入挖掘,来定位崇雍大街在不同区段功能的特点和各类空间的需求。

至于从“街面”到“院落”,在做完街面后,我们对后面的院落也进行了分类的处置,比如说有些院落只需去整理一下,有些院落需要修缮,有些院落可能需要拆违等等,我们一共分了九类不同的院落,形成了院落空间的导则。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工作能去指导后面院落、街区的工作层层推进。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多专业的协同。因此,在这项工作开始时,我们就提出要建立一个多专业协同的工作平台,多部门联动的体制机制。
从中间这张图能够看出来,左边是实施管理的不同部门,包括分局、城管委、百千办等市区相关部门和街道社区。右边是实施单位,中间是我们规划设计团队,院内的团队由王凯院长统筹,整合我院以名城所为主包括建筑、交通、景观、信息技术等团队。这样,将设计、管理和实施的部门和机构都整合到一个工作平台里,很多工作才能够有效地推进。这也是我们在多年的救灾工作和在北京做的一系列工作中摸索出来的,我们觉得这也是一种必要的、有效的工作路径和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特别强调,要将过去的“以车优先”转变为 “以人优先”。雍和宫西侧的路段是最典型的一段,原来的道路断面对人行不友好,也有很多安全隐患。左图是整治前的状况,行人与自行车等非机动车都在一个路权空间里,我们交通团队通过详细的分析,通过停车场的外移、交通断面的压缩、交通管理的优化和人行空间的拓展,把这个区域进行了系统的整合。实施后大家反响比较好,也没有出现交通部门担心的压缩车道导致拥堵的状况。



整治前

整治后
下面左图是整治前公交车站的布置。我们看到,有时区域堵点可能是系统的问题,但也可能是管理的问题。这个地点,我们发现由于站点设计得不太合理,公交车一停以后,后面六七辆公交车都排在那儿,一下子对交通形成特别大的干扰和拥堵,所以我们当时通过研究提出对公交站点的布点,及一些调整建议,调整后,环境得到了改善,交通的秩序也得到了比较好的提升。

整治前

整治后
还有从人行的角度,我们也对一些胡同口的转弯半径、放坡等等细部问题进行了设计,全面提升无障碍的设施,满足人行空间的舒适性。下图是其中一段。原来这条街的人行道,人、自行车和商业的外摆空间全是混杂的。我们提出来“过渡带-通行带-设施带”在内的“三条带”的设计理念。沿着建筑前区的空间,我们提出设置“过渡带”,这条带上更多是建筑的入口,还有人的一些活动。中间是“通行带”,包括盲道、人行功能为主。外面临机动车道是“设施带”,在这条“设施带”上我们把自行车停车、电箱、垃圾桶及绿化集中布置,这样这条街道“三条带”的功能就比较清晰,最后实施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


关于市政设施的问题,我们提出“多杆合一”的想法。首期实施的这段路,我们调研时这个路段有800多根杆。这些杆件中,有些是必要的,也有些是不必要的,也有很多必要的设备杆相互之间整合性不够,包括探头、信号灯、交通、标牌等,杆杆林立,整合度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最后我们通过整合提出多杆合一,精简到了345根杆。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是其中也涉及了多个行业的不同标准、多个部门的不同权限。如何寻求更优解,保证各个设备的功能不受影响、整体景观得到提升是一个重点问题。

这些就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关于我们这几年在北京市东城区崇雍大街的综合整治提升工作中做的一些事情,不当之处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各位。
温馨提示: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可进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官方网站观看本次“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
文章根据鞠德东于“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演讲整理,已经专家审阅
文章中所有图片均来自鞠德东演讲PPT,仅作交流使用,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仅代表专家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印迹”平台立场
本文版权归“北京印迹”平台和演讲者所有,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北京印迹”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张杰:城市更新与场所营造
陈朝晖:述《觉醒年代》之西城红迹
汤羽扬: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的实施路径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名城保护·大家谈”网页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鞠德东:北京崇雍大街综合整治提升路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