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正在有序推进机电及精装施工,预计年底基本完工;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主体地下结构全部完成,年底完成主体结构施工;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已完成设计方案国际征集……北京市文物局近日公布文博领域年度重点任务完成情况,一批新博物馆成为亮点。预计今年年底,《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将完成编制工作。

琉璃河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长城三条文化带上,新博物馆和新公园都在筹建中。
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计划今年年底完成总工程量的75%。市文物局落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推进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截至目前,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博物馆主体地下结构已全部完成,今年年底前将完成主体结构施工。
市文物局组织房山区开展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工作,编制《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并上报国家文物局;启动北京考古博物馆、琉璃河遗址博物馆、考古展示体验馆建设研究工作;《琉璃河遗址考古和研究工作计划(2022年-2025年)》也已编制完成。
依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计划及遗产影响评估报告》已正式向国家文物局和世界遗产组织报备;设计方案国际征集工作已经完成,从中遴选出3个优胜方案并按程序报审。长城抢险加固项目共涉及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三个区12项工程,11月底完成年度目标。

中轴线一批重点文物完成腾退
聚焦北京中轴线,一系列重点任务有序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已于4月正式上报国家文物局;8月,国家文物局确认北京中轴线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推荐项目;中轴线申遗文本已完成修订;《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于10月1日起施行;《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也于近日公示。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稳步实施。
一条线带动老城整体保护。一批重点文物完成腾退,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机制和方式。正阳门城楼和先农坛神仓修缮工程均按计划稳步进行;先农坛庆成宫住户腾退项目补偿方案重新调整完毕;国立蒙藏学校旧址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已完工,后续将进行展陈施工。

推动三大红色场馆融合发展
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上,双清别墅、北京大学红楼、卢沟桥(宛平城)文物保护规划已形成初步成果,市文物局正在组织专家论证,并指导编制单位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同时完成北京市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核定。
本市还将推动香山革命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三馆融合发展。重点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提升工程(一期)项目已完成双清别墅和北京大学红楼的数据采集和部分处理工作,完成数字化档案管理和应用系统等软件开发、红色不可移动文物在线虚拟参观导览系统等项目开发。红色资源还与校园课程建设有效融合。
为助力“博物馆之城”建设,本市出台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博物馆的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市文物局持续推进博物馆利用传统节日及重要时间节点向社会提供延时开放服务。本市还将编制完成《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
内容来源:北京日报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 (街巷胡同第二批)》公示
北京中轴线遗产“全景图”公开
周楠森:让我们期待下一届“名城保护·大家谈”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中轴线申遗文本完成修订!一批重点文物完成腾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