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如何理解以畅通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怎样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哪些新机遇?如何提升和挖掘都市乡村文旅价值?中国经济时报邀请资深专家学者就以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畅通新要素进入乡村的渠道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中国土地学会耕地红线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首席专家 郧文聚
■主持人 赵姗
【核心观点】
新要素下乡进村需要破除障碍,创设和构建新机制。由于各地经济基础、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态千差万别,因此,必须按照党的二十大要求,积极守正创新,加快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现代化铺就“金光大道”。
郧文聚: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乡村经济增长。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来说,与工业城市经济增长一样,新要素的发明和使用,无外是新产品、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新方法。农业增长新要素,就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器、新耕作技术、新管理方法。新中国成立以来,良种、化肥、农药、农化新产品的发明和利用,支撑了粮食总产的半边天,水利、农机装备的发展发挥了重要基础作用。应该说,为广大村民群众所掌握了的科学技术知识力量是我们今天能够“吃得饱”的主导因素。新要素,包括制度创新要素,同样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科技新要素与制度新要素的耦合使用,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同样离不开新要素的发明和使用。村民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是先进生产关系的主体。新要素的巨大能量,如果不能为村民所掌握、所使用,终究是不能发挥作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鼓励创新探索,拆除阻隔篱笆,畅通新要素进入乡村的道路,的确是当务之急。科学小院是科学家的一种自觉,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村民群众的欢迎。但这仅是一例,绝不是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全部。其他的甚至更重要的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方式和方法更要注意探索。

比如,村民返乡创业问题。来自农村的工人后备军,对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从积极的一面说,这些打过工的村民,在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养成了守规矩、守纪律的习惯,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回乡创业是带动本乡本土经济发展的最有竞争力的新要素之一。遗憾的是,有些返乡创业者遭遇了抵制,乡村治理问题不解决,新要素是难以返乡、更难以下乡的。
再如,新村民驻村发展问题。有报道称,一些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因追求后现代生活,带项目、资金到乡村创业。新村民与原住民如果不能融合,新要素就不可能在乡村扎根、生长、开花结果,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基本力量。这个阻碍新要素下乡进村的痼疾必须加以破除。
又如,民宿等小微项目投资保护问题。乡村的本质特征是宁静和谐美丽,是低密度国土空间,是节奏紧张市民节假日休闲的理性之地,是广大青少年体验大自然的上佳开放课堂。与此同时,乡村还是小微企业存在的土壤,是创客积聚交流的天堂,是独角兽孵化的第一车间。但是由于基础理论研究不足,社会实践总结分析不够,乡村投资乱象丛生。以旅游业为例,有景区,有度假村,有田园综合体,有大型、小微型生态园,有堪比星级酒店的民宿,也有传统车马店的大通铺,还有别墅群、大棚房、共享农庄、大型酒庄、风情园、游乐园,不一而足。这样的“新要素”就不宜下乡进村。
当然,新要素下乡进村需要破除障碍,创设和构建新机制。由于各地经济基础、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态千差万别,因此,必须按照党的二十大要求,积极守正创新,加快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现代化铺就“金光大道”。
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 | 朱道林
审核 | 王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土地学人):郧文聚:畅通新要素进入乡村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