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伊始,各地两会密集召开。近期,全国31个省(区、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相继发布,回顾了各地过去五年来的工作,并为2023年及今后五年工作定下目标任务。
为更好地了解地方动向和各地代表委员关注热点,我们围绕新时代新征程自然资源工作“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的定位,对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和代表委员建议提案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摘编,仅供参考。今天刊发第四部分——维护资源资产权益。
产权明,则主体活、要素活、市场活。多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都对维护资源资产权益工作作出部署,拿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举措。
为更好保护资源资产权益,激发市场活力,多地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等投入更多关注,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为更好地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着力探索机制,部署试点,强调不让保护者吃亏。
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北京提出,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二轮延包试点任务,稳步开展房地一体的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地籍调查和确权登记。完善“村地区管”机制,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将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深化集体林场改革。
天津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化运行机制,推进跨区域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按照国家部署,稳妥有序做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
山西提出,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贵州提出,要深入推进国有景区“三权分置”改革;稳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重点改革,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房屋等资源;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在地方两会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中,民建江苏省委相关提案提出,用好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政策,规范农家乐用地管理。在编制乡村空间规划时,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行合理规划和预留,统筹考虑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的用地需求。
就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江苏省政协一份提案提出,加大确权力度,确保农村建设用地所有人、管理人、使用权人权责分明,通过试点,形成收益分配制度。规范政府对市政及公共设施的投资义务,完善乡村规划立法和配套制度建设,从法律上制度上完善金融对农村建设用地上企业的支持力度。
另一份提案提出,通过多元化的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政策设计,平衡不同集体、不同区域在发展机会上的现实差异,兼顾乡村空间发展的公平与效率。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同价”的实现路径,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交易平台,规范交易流程,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以落实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抵押担保权能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机制,促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二级市场的价值释放。
2
房地产市场
北京提出,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保持住宅用地稳定供应,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山西提出,积极推行开发区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推进不动产“带押过户”“房证同交”“地证同交”等改革。
内蒙古提出,促进房地产良性循环,综合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完善人、房、地、钱联动机制,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发挥群购或政府采购保障房、长租房等作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在地方两会代表委员建议提案中,上海市政协委员丁祖昱提出,通过城市更新,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过渡。一是专注增量和存量的双轨发展,推动开发模式和运营模式双向并行。基于“存量”考虑资产盘活问题,提升规划落地性。把“开发+销售”和“开发+运营”的更新模式相结合,在保障项目经济可行的基础上,推动房地产业践行“留改拆”为主线的城市更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因“项”施策,加大政策配套支持力度。涉及“两旧一村”、零星更新等内容的城市更新项目,一方面,需要政府敢于突破,主动求变,进一步放开政策层面的刚性认定指标,拓宽项目审批通道等;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多部门协作,灵活运用鼓励措施,提升市场化机构参与积极性。
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内蒙古提出,支持呼伦贝尔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吉林提出,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有效实现机制;扎实推动5个林草碳汇交易试点建设。
黑龙江提出,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大兴安岭生态产品价值试点成果转化。
安徽提出,高质量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支持黄山市创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江西提出,全面开展GEP定期核算及其成果应用,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推动签订新一轮东江、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推广“生态信贷通”,拓宽生态产品直接融资渠道;全域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贵州提出,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5个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推进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县级试点工作,推动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深化林业碳汇、林业碳票试点;加快省级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县建设。
云南提出,推进九湖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结果应用,支持普洱、澄江、屏边、水富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在地方两会代表委员建议提案中,北京市人大代表段小龙建议,在保持市级支持政策力度不减的前提下,研究制定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和建设文旅项目的政策、路径和准入标准,确保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人吃亏。
福建省政协委员温永提出,要创新生态产品价值补偿模式,探索建立跨地区生态“飞地经济”,形成横向生态补偿新模式,制定出台绿色金融支持政策,支持探索开发生态产品权益、收益与信用相结合的专项金融产品,如“生态资产权益抵押+质押贷”“古屋贷”、碳排放权和排污权抵押贷款等金融产品。
相关链接
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丨纵览地方两会
关于国土空间规划,地方两会提出这些目标任务
新媒体编辑:赵志坤
初审:杜潇诣
审核:程秀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这些权益关乎民生,地方两会列出“任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