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20年前,东莞在镇街的传统发展模式以外,依托三镇交界处、松木山水库畔的空间、提出建立“新城”以实现城市结构调整和发展路径转型。松山湖以独具优势的地理区位和天然环境,一开始就是以“区域价值中心”的高起点定位为目标,并提出对松山湖和东莞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十六字方针: “经营城市、经营产业、经营智力、经营文化”。

松山湖的经营智慧一方面瞄准“湖”的价值,提出建设一座生态新城,构筑一种人与自然在环境或特征上的相适应的关系;另一方面,新城规划设计基于社会学视角研究“人”的需求,设计物质空间环境形成新生活方式和新工作方式、从而吸引区域有智慧和有财富的“人”。20年以来“湖”与“人”的价值不断积累,科技共山水一色的松山湖范式内涵持续迭升。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20年后,松山湖已经成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东莞“一主两副”城市中心之一。湖的生态品牌和人的价值主体更加明确:城市空间发展始终围绕和依从8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而区域有智慧和财富的“人”更加清晰具体,即是松山湖科学城以科学家等创新人群为基础的社会人口。

2003年松山湖城市设计的价值逻辑依旧是现在和未来空间秩序的前提。2020年以来松山湖中心区城市设计延续几个价值观:


以生态学视角、围绕“湖”,

完形中心体系和空间设计;


以社会学视角、围绕“人”,

凝聚需求共识,完善服务功能与场所营造;


传承从战略到实施的伴随理念和服务,

项目持续跟进后续项目详细设计和实施建设,

推进设计落地。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湖”:生态城市的底层逻辑

2003年松山湖城市设计提出围绕8平方公里湖面,保留标志性山体和沟谷汇水廊道,这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基础与骨骼脉络。为松山湖处处可感知的水岸和丘陵保留了最原本、最多样的体验基础。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城”与“湖”:环湖多中心体系

围绕湖,城由分散的空间模块分工形成整体体系,形成城与湖的嵌套关系。在此基础上,松山湖形成北中南分散布局、分工协作的多中心体系。本次城市设计围绕创新人群对城市的服务配套和公共空间需求,对中部的城市中心展开城市设计。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空间”:二维自由、三维克制
在松山湖、依从8平方公里湖的自然力,道路、建筑和景观都是随行就势的,越接近湖面,在二维平面形态上就呈现出更多的趋附、分散和自由感,在三维高度上呈现出更多的水平生长、垂直克制。形成依从自然、与湖融为一体的空间特质。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传承”:小而美的松山湖城市中心

设计提出松山湖城市中心传承生态城市的逻辑,延续“二维自由、三维克制”的空间秩序,在满足规划人口的功能容量需求前提下,针对现状科研办公和商务办公空间剩余多的问题,理性建设、有限扩张,打造一个小而美、人性化的城市中心。未来的城市中心提供更多的链接自然、水平向的丰富体验,在天际线生长上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疏密有致、高低错落。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人”:围绕创新群体的“需求”

城市空间设计为“人”服务,以新的需求组织新的生活方式。随着大科学装置的投入,松山湖院士、国家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学历研发人才快速增长,未来会进一步聚集,形成以科技知识人才群体为主的社会人口结构。伴随着工作人口的导入,其带眷家庭人口及国际学术交流人口随之增加。未来松山湖的社会人口特征带来社群空间需求的新变化。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设计三原:科技原、生活原、艺术原

瞄准国际化科创人才社群、基于人的左右脑特征,理性和感性,专注和放松,静与动的行为需求,“科学家”群体的场所需求可以总结概括为科技、生活和艺术的三方面,成为本次空间设计的三本原。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延续三原需求,策划、交流、校核,形成中心区城市设计项目分级体系。项目体系在政府-设计方-开发方的共同工作下,大部分传导为实施性项目要求,并有通湖礼廊、松科苑人才社区和松山湖国际艺术街区(策划名“科学家俱乐部”)等得到首期实施。

三原之径:城湖对话的空间主线

在中心区5.4平方公里范围内,城市设计构筑了一条全长约3km、链接城与湖、促进社群交往的空间主线,结合地形、功能和景观的差异化分段特征,包含城市中心段、中央公园段和通湖礼廊段三部分。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三原之径是未来社群体验从城市通向水岸的最核心空间,围绕科学、生活和艺术构建多主题的标志性特色建筑与场所,形成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松山湖中心区城市设计通过伴随后续建筑和景观设计的方式,以城市设计功能项目策划、空间设计指引、方案意见反馈,与下层次实施性项目一体化工作,确保整体空间构想能拆解为行之有效的设计要求。城市设计在三原之径南段策划了三个核心项目,其中通湖礼廊(南北段)和松科苑改造项目已实施,科学家俱乐部(艺术街区)有序进入实施。

通湖礼廊景观示范段

城市设计: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艾奕康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
  东大(深圳)设计有限公司

  &IF本色营造

| 代建单位

  华润置地(深圳)有限公司

| 施工单位
  深圳市国艺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通湖礼廊原为礼宾路南北段组成,南段为通向松山湖管委会的一条机动车通道;北段生态基底良好,但空间界面消极,道路人车混行。城市设计提出将南段与管委会空间整合形成完全人行化的滨湖公共空间,以“科技共山水一色”的景石作为轴线起点通向滨湖水岸,形成代表松山湖的精神轴线。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 探入湖中的滨湖平台  ©ACF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 阳光草坪结合休闲台阶  ©ACF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 曲折的浅水面  ©ACF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 草坪与旱喷广场  ©ACF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 林下步道  ©ACF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 骑行/跑步道和休息设施  ©ACF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 滨水观景平台  ©ACF

项目名称:东莞松山湖中心区城市设计

委托单位: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华润置地(深圳)有限公司

项目组成员: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 朱荣远、卓伟德、傅一程、朱正、逄浩廷、严浩君、房佳萱、李双婷、张久帅、晏艺文


  • 艾奕康有限公司

  • 李立人,康本裕,黄文靖,陈都,宋汪洋,胡中原,管明斯,聂闻多,陈欣

  • 东莞市润溪房地产有限公司项目组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作者 | 傅一程

中规院深圳分院城市设计中心


作者简介:北京大学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硕士。2013年开始在深圳分院工作,主要从事城市设计、概念规划、规划研究和专项规划等方向工作。近年来负责或参与的项目主要有《深圳市无障碍城市专项规划》、《东莞松山湖中心区城市设计》等。
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作者 | 卓伟德
中规院深圳分院城市设计中心主任


作者简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城市设计中心主任。关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品质营造与城市价值观实现,长期致力于综合性城市设计的技术创新与设计探索,在实施层面的城市设计领域积累丰富工作经验。


相关阅读

生态城市设计与实施:合肥滨湖卓越城

松山湖:一座科学城的滨水梦想

松山湖科学城:人文观与区域观

前海,未来城市畅想……

东京:极化与变局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PLUS):与湖为一 ,与人为新:松山湖中心区设计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