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基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中国众多乡村千差万别的资源条件,不同的市场主体探索出了不同的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本文将盘点不同历史时期典型的乡村旅游案例,从中找寻乡村旅游的升级历程和发展趋势。
袁家村模式

袁家村是乡村旅游绕不开的案例。以300万元的投资起步,把一座一穷二白的村子打造成为年接待580万游客、营收10亿元(2019年数据)的热门旅游目的地,陕西礼泉县袁家村创造了乡村旅游的奇迹。
2007年,袁家村还是空心村,大多数人在外打工。出于建设自己村庄的责任感,袁家村支部书记郭占武提出要发展乡村旅游。当时乡村旅游基本上就是农家乐,但由于袁家村距离西安客源市场太远,且周边没有引流的旅游景区,做不了农家乐。“靠什么能让人来?”,郭占武想到了在农家乐的基础上做出特色、做出主题,用特色旅游的形式吸引人来,于是有了“关中民俗文化”的旅游定位。后来,袁家村的村干部动员全体村民募集300万元启动资金,启动了旅游事业,把关中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化为特色旅游资源,让游客体验文化、感受美食和民俗。

袁家村后来的成功,有起步较早、定位准确、切中了市场空白等原因,但关键原因还是以郭占武为代表的村领导,有远见有胆识,既看准了旅游向休闲和特色转变的趋势,又成功构建了完善的发展机制。2007年,在陕西礼泉县同时在做乡村旅游的村子有十几个,最终只有袁家村脱颖而出。这其中,郭占武构建的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全员持股、产业合作社模式、调节收入差距、新村民引进等一系列创新机制,充分发动全体村民,形成了合理利益共享机制,使村民真心热爱这份集体的事业,有钱出钱、有地出地、有技术出技术。最终,袁家村这个热门旅游目的地以极低的成本实现了高效的管理。例如,整个景区专职的运营人员数量只有个位数,投资开发的资金由村民、新村民、合作社等共同承担,村干部带头组织发展各项商业、协调村内村外各种工作,这些人不从袁家村领工资,主要靠分红。由此,袁家村大量的运营工作和管理成本被村集体内部消化,并且依托村集体的治理,避免了公司化架构中常见的低效、繁琐、监督成本高等诸多问题。
莫干山模式
如果袁家村的成功存在一定运气的成分,那莫干山的爆红则更多由市场趋势所驱动。
目前,莫干山的乡村旅游的格局和潜力已经远远超出袁家村。毕竟,袁家村只是一个自然村,发展依靠全体村民自力更生,资源禀赋和整合资源能力都有限,后续扩展空间和迭代升级都不足。而莫干山是一个镇,且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身资源禀赋将得到充分释放。特别是政府大力招商引资之下,莫干山整合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优质资源,产品、体验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有望成为乡村旅游的天花板。
不过,莫干山优厚的资源条件是其他乡村所不具备的,其乡村旅游模式不可复制。这套模式的发展思路以传统的旅游招商、开发资源为主,当地居民不参与发展的过程,享有的主要是旅游业带来的外溢,而非发展的主要收益。简言之,莫干山的开发模式依然是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政府和旅游企业是主角,以优质旅游资源为驱动力。
篁岭模式
近些年,随着各界对乡村旅游理解的加深,又涌现出篁岭、鲁家村、高槐村、林渡暖村等一批典型的案例,这些案例各自具有鲜明的特征,共同拼成乡村旅游发展的大图景。

江西婺源篁岭村就是一类典型的乡村旅游模式。袁家村、莫干山的案例启发了不少旅游业者:既然城市居民对乡村特色风貌和民俗体验青睐有加,那何不包下一座村子,精心打磨提供更精致、更周到的乡村旅游体验?2009年,资深文旅人吴向阳进驻篁岭村,主导了篁岭村向篁岭景区的蜕变。

可以说,篁岭模式标志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从“草莽出英雄”的时代,步入到专业化、高门槛的时代。在“新”时代,高强度的投资、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精准的市场理解、丰富的运营经验,这些组合起来,才能推动一个乡村旅游项目从同质化产品中脱颖而出。
不过,篁岭模式仍不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万能公式”。这种模式下,乡村旅游发展仍存在不少的困扰,比如古村古镇类景区开发,是否一定要将原住民整体搬迁。至少在政策方向上,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农民共同现代化的乡村振兴,而不是把乡村完全变成旅游场景。乡村必须是村民和新村民的生产、生活空间,旅游是附加于这个空间的功能和现代产业之一,而非把乡村变为游客的乡村。
鲁家村模式
“村集体+旅游公司+家庭农场”的模式,三方各司其职,各自发挥专业能力,整合了各方的资源,同时充分考虑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在不剥离乡村的生产、生活功能的情况下,用特色吸引客流,用客流放大农副业的投资效益。这是政府所推崇的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模式。
高槐村模式
高槐村的案例说明,随着竞争门槛的提升,乡村旅游要做好,不仅仅招引几个特色产业,而是需要集合资金、技术、流量、运营能力等全方位的产业资源,尤其是培养一批具有产业运营能力的“新农人”。
高槐村位于四川省德阳市。2014年,一批网红咖啡店来到高槐村,将这里打造成远近闻名的咖啡网红村,并吸引了一批民宿、家庭农场的经营者聚集于此,一座小山村由此成为了城市游客的休闲胜地。然而,由于周边竞争激烈,缺少顶层规划和持续开发能力的高槐村,很快失去了游客的青睐。
2019年,高槐村在德阳政府的支持下,启动了二次振兴。政府先后投入1.2亿元,夯实基础设施、升级配套服务,并引入专业农文旅公司袈蓝文旅,系统性地梳理发展思路并配套产业资源。
袈蓝文旅为高槐设计了一套特色产业的“招、引、育、留”机制。高槐建成创客中心、高槐故事馆、田野秀场等一批极具功能性和美观度的场景,为当地居民、返乡人才和外来人才提供创业平台,构建了“支部+新农人+原住民”共创体系,引入非遗传承人、乡村音乐人、植染设计师等一批新农人;打造高槐乡村振兴学堂,定期举办“赋能高槐”众创营培训,持续帮助当地村民、新农人提供经营能力,提升服务品质。为了吸引客流,袈蓝文旅举办文创嘉年华、艺术节、音乐节等各类活动,既满足游客的体验要求,又为产业培育提供流量支撑。
过去的高槐只有咖啡店和民宿,如今高槐引入餐饮、非遗、文创、民宿、乡村音乐、青溯植染等新业态14个,补充消费者在高槐吃、住、游、学等多方位乡村体验需求。农业方面,高槐以特色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依托,结合短片展示、文化表演、直播带货、产品推介等展销活动,成功打造“带走高槐”系列产品,构建高槐乡村品牌。
在政府、袈蓝文旅、村民和新农人等多方共同努力之下,高槐村再次焕发了生机。2021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单日游客量最高达1.2万人次,旅游收入6000万元。
林渡暖村模式

位于苏州市太湖边的林渡暖村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乡村振兴案例。该项目由同程旅行和苏州吴中区横泾街道携手打造。相比一般的旅游企业,同程旅行不仅有更强的投资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还拥有庞大的线上流量和客户资源,以及大数据和数字技术的加持,在营销、品牌、人才等方面也长袖善舞。由同程旅行提供的乡村振兴产业方案,将怎样撬动广大的乡村呢?
同程旅行“千村计划”
2月22日,同程旅行对外发布了“同程千村计划”,目标是打造一百个乡村旅游标杆项目,带动千亿规模的乡村旅游产值,培养十万乡村新旅人。前述林渡暖村就是“同程千村计划”的样板项目,该项目获得了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授予的“城乡休闲一体化示范项目”称号。
林渡暖村
“同程千村计划”的核心理念,是乡村旅游需要从不同的“村情”出发,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结合每个村子的发展现状和资源情况,量身打造最适合的发展方向和模式,与当地已有的农业、手工业等现有产业结合,最终实现农文旅的融合发展。
同程旅行副总裁柴莹辉介绍,同程千村计划将在人才、技术、流量和资金四个层面持续发力。在“人才”层面,同程旅行将重点整合内外部资源,以公益课堂、专题学习等方式帮助提升乡村旅游创业者和从业者的专业技能,营造良好的乡创氛围,提升村民参与感和乡村活力;在“技术”层面,同程旅行将发挥在智慧旅游、大数据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以全域通项目为抓手,搭建智慧乡村平台;在“流量”层面,同程旅行将充分发挥其一站式旅游出行平台的优势,通过整合交通、民宿、旅行社等产业链业态,为乡村旅游项目实现引流;在“资金”层面,同程旅行将持续关注乡村旅游战略的投资机会,致力于帮助优秀的乡村旅游项目解决资金、资源嫁接等难题。

同程旅行的“千村计划”可谓正当其时。一方面是经过多年的摸索,乡村旅游的发展理念和基本方向已经明确,鲁家村、高槐村和林渡暖村都是遵循这一理念和原则的产物;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对运营企业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规划、投资、招商、运营、营销、引流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高度专业化,既要有广泛的资源整合能力,又要有高效且精细化的运营效率,既要洞察市场需求的变化、善于创新,还要为“老村民”和“新村民”提供陪伴式的支撑和帮助。
纵观乡村旅游的整个发展脉络,在基本方向明确、模式初步验证成功后,也只有大型企业的入场,配套完善的产业赋能体系和广泛的资源整合,才能更好更快地助力乡村旅游的发展。
未来,随着“同程千村计划”以及行业更多新模式的开展,乡村旅游领域还将涌现哪些发展亮点和创新模式,值得文旅业界持续关注。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丨方若桃花源民宿调研记录

乡村建筑:不能少了“乡土味”

乡建改造:八种样式的策略

山地旅游新型尝试 | 以安吉云上草原为例

快手做旅行,能快得过抖音吗?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热爱设计 专心阅读
期待与你相遇
投稿 · 咨询 · 合作或者
加入社群请扫码
入群暗号 “你所在的城市名称”+城市聚落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更多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后台回复关键词“设计企业服务”。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设计):寻找乡村旅游发展“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