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近世界20%的人口,耕地面积潜能消耗殆尽。现有耕地资源的空间格局已经成为耕地保护事实上的底线,不光要一分不少的保护好,还必须实现利用好、可持续。这其中,约有10亿亩光温水土资源匹配的优质农田,已经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还有约5亿亩中低产农田因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存在过冷过热、过旱过涝、过于崎岖等不同原因的短板,剩余3-5亿亩不适合长期耕作的边际耕地,则需要通过土体重构、快速熟化和极端障碍消减技术提升其中宜耕土地的生产稳定性和生态持续性。
2023年,中央明确要求将全国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就要求必须解决当前耕地保护利用的短板问题。短期来看,因水土资源不匹配造成的农业用水匮乏问题尤其突出,这就要求一方面“开源”拓展农业可利用水资源,更重要的是通过作物品种优选、田间地头渠系等工程建设、土壤保蓄水性能改良、高效节水农艺措施、数字化精细水调控技术等实现“节流”;长期来看,需将耕地与周边林草、河湖湿地作为相互关联的整体,科学配置耕地空间的整体结构,提高耕地自然生境比例,增强耕地的自然调节能力和灾害抗逆能力。
可以预见的是,攻克这样的农田建设难题,需要更多耕地“黑科技”,粗放式耕地利用形态将走向集约化、传统农田管理将走向精细化、农业生产主体将走向现代化,要尽快集成形成适应农业强国发展的耕地工程技术、种植技术、管理技术,建设好新时期高标准农田。
转载自公众号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 | 朱道林
审核 | 王健、吴昭军
编辑 | 邢琦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土地学人):汤怀志:高质量建设好新时期高标准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