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2021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评选结果已于2023年3月31日公布。本次共评出获奖项目465项,其中一等奖48项,二等奖140项,三等奖277项,表扬奖120项。清华同衡规划院共计获奖39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2项,表扬奖3项。现将我院获奖项目汇编发布,与行业专家、同仁分享规划实践成果,探索规划创新应用。敬请持续关注!
荥阳市南部矿山生态修复规划 /
项目完成单位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主要完成人员
沈丹,张姝,闫少宁,于亮,彭剑波,贾文军,谢麟冬,马阿瑾,齐祥程,陈卫刚,孟献德,高红玉,韩晨曦,赵静波,李明
荥阳市南部矿山生态修复规划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大型采石矿山生态修复探索
◾ 项目地点:河南省荥阳市
◾ 项目规模:1639公顷
◾ 完成时间:2019年3月
◾ 其他获奖情况:2019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IFLA APR)规划分析类卓越奖、2019年清华同衡院级优秀项目、2020年北京园林优秀设计奖一等奖、2020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规划设计类三等奖、2022年河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城市规划类一等奖
◾ 委托单位:河南省荥阳市规划设计中心
◾ 承担部门:风景园林一所
◾ 协作部门:城市发展策划研究所、三维实景研究室
-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团队:
项目总负责人:沈丹 院副总规划师、风景园林研究中心副主任
指导总工:于亮 风景园林研究中心副总工
景观专项负责人:张姝 风景园林四所所长助理(原风景园林一所项目经理)
产业专项负责人:彭剑波 城市发展策划研究所所长
团队成员:闫少宁、贾文军、谢麟冬、马阿瑾、齐祥程、陈卫刚、孟献德、高红玉、韩晨曦
-
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工作团队:
岩土工程专项负责人:赵静波
团队成员:李明
本项目是由清华同衡与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大型采石矿山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清华同衡以极高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保护意识,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积极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探索采石矿山生态修复的精细化治理模式, “荥阳模式”成为大型采石矿山群生态修复的蓝本。
项目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规划布局科学合理、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开发利用节约集约、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结构调整切实优化”的原则,以“停产整治、关闭取缔、优化重组、生态修复”为主要手段,对荥阳南部所有露天采石矿山开展绿色综合整治工作。
荥阳南部山区距离郑州市区30公里,多年来为郑州城市建设提供了60%以上的建设石材,目前矿权企业全部处于采矿证到期阶段。本规划是以荥阳34家产权单位、1639公顷为规划范围进行的大型采石矿山精细化生态修复探索。
面临的挑战
1.面积大坡度陡,治理难度高。
荥阳南部矿山总规划面积为1639公顷,待修复矿坑面积约741公顷,多年开采产生了34个大小不一的矿坑,矿山岩壁落差在30-120米之间,坡度以40-60度居多。面对如此大体量和高难度的矿山生态修复,挑战是巨大的,必须采取新的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
2.岩石不稳定,次生灾害风险大。
经过调研和走访发现,一部分矿坑存在塌方威胁,裸露的地面产生粉尘污染,因矿山开发导致林地退化、水土流失、径流减少等次生灾害频发。生态修复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3.立地条件差,生态修复难度大。
场地内分布着众多已停产的厂房以及开采后的迹地,保留着极其珍贵的表层土资源。通过GIS软件对场地汇水分析后发现,地形地貌被开采破坏,难以形成径流和汇水,现状的水库也接近干涸,水资源成为制约生态修复的最关键要素。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规划目标是通过科学精准模拟,加速自然修复过程,探索一条可推广、可复制的采石矿山生态修复模式。解决方案分4个步骤进行:(1)地质治理:与岩土工程师合作,消除地质安全隐患;(2)因水定绿:尽可能利用自然汇水,尽最大可能恢复自然植被面积;(3)因光定植:根据不同的光照选择适应性的植物种类,尽可能恢复原始植物群落;(4)导入产业项目。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1)步骤一:地质治理
景观设计团队与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岩土工程师团队合作,对34座矿山、30余矿坑共计90余断面的稳定性进行摸排和专业评估,形成稳定性综合评估报告,并对修复方式及修复坡度提出推荐建议表。经摸排评估,90余断面中25%的边坡是稳定的,需要去除表面碎石;35%的边坡属于浅层不稳定,需要进行表层整治;45%的边坡属于深层不稳定,需要削坡以达到稳定坡度。精细化治理的目标是以最小干预手段,消除塌方、滑坡、土石崩落等安全隐患,确保居民的安全。

地质评估及治理方式分析图
(2)步骤二:因水定绿
根据汇水量确定恢复绿地的面积。为解决种植灌溉水源欠缺的问题,通过软件模拟治理后的雨水径流情况,根据矿坑疮面的分布,在低洼汇水区域设计10个灌溉水池,总汇水量达101万立方米,并计算出每个水塘每年能够蓄积的水量。经研究,乔灌搭配多,需水量则减少;草坪多,需水量会增加。设计出16种、8类群落组成模式,对每一种组合模式的平均耗水量和物种丰富度进行排序,从而选择水土保持效果好的植物群落模式,通过将汇水量与植物蓄水量匹配得出恢复绿地范围,剩余40%区域采用自然演替的形式。

场地汇水分析图

因水定绿原理图
(3)步骤三:因光定植
根据光照条件确定植物种类。因阴阳坡光照情况不同而影响植物生长的好坏,通过软件模拟场地的光照条件获取光照分布数据。常年阳光区域,选择当地喜阳植物品种;常年阴影区域,选择当地耐阴植物品种;时阴时阳区域,选择对光照要求不高的植物种类。根据光照条件确定种植的植物种类,保证其成活率。

因光定植原理图

植物群落组合
(4)步骤四:导入产业项目
对92.7公顷的产业用地进行功能规划,导入塔山康体养生、户外运动基地、绿色产业双创产业等内容。

产业功能规划
按照总体方案,恢复绿地面积420公顷,占受损面积的60%;自然演替面积280公顷,占受损面积的40%。100%消除塌方威胁和水土流失,增加林地17%。随着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预计到2048年,受损愈合度达到95%。

生态修复总平面图
支撑精细化治理的技术平台
荥阳南部矿山生态修复采用了先进的航拍调研、软件分析技术,项目前期从充分的场地分析入手,坚持安全为基、生态优先、兼顾发展等原则,走科学分析、精细治理、市场运作的生态修复新模式。
为了达到科学精确模拟的目标,创新性地集成了多个应用软件工具。由于场地面积大、矿坑数量多,调研和分析难度极大,采用无人机和倾斜摄影技术建立了精度达到0.5m的三维模型,获取地理信息数据。利用地质稳定性评估结果重建治理后的高程数据,并将模型导入三维建模技术软件,直观地获取地质治理后的地理信息。通过软件模拟汇水和光照情况,获取分布数据。依据汇水和光照数据,与植物群落进行匹配,确定恢复绿地的范围、面积和植物种类。多种软件工具的综合使用,极大地缩短了调研、信息获取、规划分析的时间,使分析过程更精细、结论更准确,最终形成科学的修复方案。

技术平台示意图
规划特色和创新点
1.基于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解决方案
本规划尝试通过地质治理、因水定绿、因光定植等技术手段,分步骤、全系统地解决大型采石矿山的生态修复难题。矿山修复规划系统施治,强调最小人工干预,以自然的方式恢复自然,大大提高了植物的成活率和整体的生态效益。通过生态修复策略对场地的综合整治,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达到人类与动植物和谐共荣的修复效果。本项目共修复山地边坡310公顷,形成主要径流水体6条,修复林地面积475公顷,修复耕地面积417亩,经过地质治理后,设置拦水设施形成汇水湖面10个,水体储量可达到101万立方米。
2.科学的技术手段
由于场地面积大、矿坑数量多,采用航拍三维建模技术扫描场地、利用地质稳定性评估结果重建治理后的高程数据、通过三维建模技术软件获取治理后的直观地理信息、采用软件计算汇水、光照数据等,构建多元技术平台,提高效率、精细度和准确度,让修复方案更科学、更合理。
3.切实可行的修复技术
根据不同的边坡类型,形成精细化和精简化的修复技术手段,增强规划的落地性。
4.实用有效的成果
针对34个不同产权主体的矿坑,进行一矿一策,对其治理范围、治理挖方量、治理开采方式、边坡修复治理技术、迹地平台植物组合及植物选择进行规定,形成修复图则,便于后期的落地实施控制管理。
项目总结与展望
本规划研究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并采用了系统化、精细化的新型科技规划和应用理念,既有系统施治,又有精工细作,加强了科学性和落地实施的指导性。随着生态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采石矿山的转型不可避免,本规划构建了从调研到修复的技术实现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通过科学精准模拟,加速了自然修复的过程,成为大型采石矿山生态修复的蓝本。
相关链接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保护规划
市县“双评价”技术方法及支撑体系研究
福州市西湖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编辑/排版|王淑芸
供稿|清华同衡 风景园林一所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2021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 | 荥阳市南部矿山生态修复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