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新桥东 丨 “工业上楼”,设计再上层楼



01.

“工业上楼”

 新桥东备受瞩目 


 政府推介  ► 深圳市政府大力拓展区外、市外、国外招商渠道,重点推介新桥东

 多家媒体报道  ► CCTV-2财经频道《正点财经》栏目、深圳特区报等媒体

 深圳特区报  《走近新桥东先进制造产业园①、②、③》系列报道


新桥东 丨 “工业上楼”,设计再上层楼

新桥东 丨 “工业上楼”,设计再上层楼

新桥东 丨 “工业上楼”,设计再上层楼

– 点击图片可查看报道-


一直以来,深圳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坚持工业立市、制造业强市战略,推广“工业上楼”。新桥东先进制造产业园已经成为深圳“工业上楼”政策的重要试验基地,旨在探索走出一条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的厂房空间供给新路径


为实现新桥东产业扎实落地,深圳市政府大力拓展区外、市外、国外招商渠道,重点推介新桥东,分别在2022年11月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12月“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论坛、2023年5月上海先进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交流大会重点推介新桥东。同时,2023年4月~5月CCTV-2财经频道《正点财经》栏目、深圳特区报等媒体也连续报道新桥东,进一步推介新桥东项目


其中,深圳特区报《走近新桥东先进制造产业园①、②、③》系列报道,深度采访新桥东先进制造产业园,总结出一系列高质量规划、建设、运营的经验做法

一是新桥东项目坚守融合周边“两山四湖”优质生态资源,细化公共空间供给类型,系统整合三生空间,构建“一半山水一半城”的高颜值绿色城境

二是新桥东项目更加细化产业发展要求,吸引优质企业聚链、补链、强链,提高园区创业浓度、优化园区创业环境、激发园区创投活力,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产业生态圈”

三是新桥东项目更加关注匹配人才需求的高品质配套空间供给,建设人城产融合的现代园区,实现“一个园区就是一座城”


在此基础之上,深规院新桥东项目组围绕“工业上楼”,梳理从2019年国际咨询、2020~2021年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整合、2022年~2023年城市设计再提升,持续四年的跟踪实践,希冀深度还原设计过程中的“不变”与“变”,体现城市设计在引领新桥东项目城市品质营建方面的作用。


新桥东 丨 “工业上楼”,设计再上层楼

▲ 新桥东城市设计编制历程:国际咨询、整合、再提升,持续服务



02.

 从“工改工”到“工业上楼”

“城市空间”设计到“城市产品”营造 


 · 国际咨询整合阶段:首个平方公里级“工改工”示范,解决集中连片优质产业空间不足的难题 

宝安区是深圳市的产业大区,但面临城市建设近乎饱和,重大项目产业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集中连片的优质产业空间。新桥东项目应运而生,成为深圳首个“平方公里”级重点城市更新单元。当时新桥东项目的意义在于盘活存量空间资源,打造城市更新样本,探索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连片工业区改造模式,项目本身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塑造一个高品质、高辨识度的新型产业园区


 · 再提升阶段:“工业上楼”先行示范园区,不仅是单个楼宇的建设,更加是产业新城的高品质运营 

“工业上楼”的作用,首先可以解决深圳土地资源有限,保障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效率;其次可以解决产业集聚度低,不易形成专业化园区的问题。


以往的“工业上楼”成功经验大多是单个建筑本身产品创新,而新桥东作为平方公里级“工业上楼”示范园区,需要考虑整个园区的产业生态、人文环境的营造,深耕“人城产”营城逻辑。结合新桥东再提升城市设计中的思考,我们认为“工业上楼”有3点重要的营城逻辑

第一,“工业上楼”供给的产业空间,不是普通工业,而是保障先进制造业,更多的是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更加关注产业上下游的协同,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包括租金成本、时间成本和交流成本

第二,“工业上楼”的本质是为了推动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没有产业提质的“工业上楼”留不住工业,需要强调研发与制造功能在一个园区一体化,甚至一栋楼一体化

第三,“工业上楼”不是简单的建筑容量的增加,而是产业密度和人群密度的提升,需要更具适应性的产业配套空间高品质的园区环境,确保“工业上楼”园区在功能、产业、环境等方面形成独特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新桥东 丨 “工业上楼”,设计再上层楼

▲ 三生融合的全球先进制造业标杆园区



03.

“工业上楼”是山水融城、风景上楼

营造“好看”+“好用”的公共活力场所


新桥东毗邻凤凰山和洪田火山两大森林公园,临近长岭陂、屋山、七沥、凤岩四大水库,山水资源占研究范围的50%以上,生态景观条件优越。规划设计的初衷是充分利用“两山四湖”的稀缺生态资源,构建“一半山水一半城”的高颜值绿色城境,提升园区的吸引力。


 · 国际咨询整合阶段:奠定蓝绿生态基盘 

新桥东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山系脚下,城市设计以谦逊的姿态审视场地,想象这些山脉形成了一个自然公园,结合空间潜力及城市开发边界梳理,通过设计一系列覆盖植被的公共区域走廊包围并融入城市区域,强调城市功能东进,生态功能西行,以“两山四湖”为生态源点,形成三条东西向指状绿廊,并通过互联互通的慢行联系,拉近城市与生态之间距离,在城市与山水之间形成了大疏大密的城景关系


 · 再提升阶段:塑造多重公共空间,构建慢行互联互通连廊,营造“好看”+“好用”的公共活力场所 

国际咨询整合阶段奠定了“两山四湖三廊”的蓝绿生态基盘,再提升阶段,考虑到未来园区高密度的人流、货流互不干扰,营造三生融合的园区。


一是项目创新提出产业园区立体山水公园的设计构想,打造空中公园,串联TOD商业中心、厂房、办公及住宅裙房的屋顶,建设空中连续的慢行系统,形成研发交流在上,生产货运在下,互不干扰,独立共存的立体空间格局

新桥东 丨 “工业上楼”,设计再上层楼

▲ 链接北部、中部生态廊道的空中公园


二是打造地下商业步行街,联通轨道交通站点、地下商业配套、下沉广场,形成3个基面(空中层、地面层、地下层)的互联互通

新桥东 丨 “工业上楼”,设计再上层楼

▲ 绿色活力的地下空间


三是通过临湖环道、空中廊桥、都市绿谷、慢行步道等联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链接“两山四湖”自然生态,通过多级立体转换,实现连续变化有趣的生态景观。

新桥东 丨 “工业上楼”,设计再上层楼

▲ 山、水、城、园有机融合的绿色城市形态



04.

“工业上楼”是制造与研发的紧密耦合,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产业创新的核心要素来源于完备的产业生态、兼容并包、开源共享、足够的创新密度,你可以设计出一个优秀的产品,并迅速看到它的进化与成型。新桥东未来立足“制造与研发”紧密耦合的发展趋势,在一地集合所有设计所需和资源、制造、销售和再用,形成完整的产品链条与周期,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 国际咨询整合阶段:初步探索垂直塔+水平板“工业上楼”模块,简单的产业空间提容 

设计初期,我们认为的“工业上楼”应该避免产业空间地产化、办公化对产业导入的影响,需要强化企业间的协作。一方面,充分梳理未来目标产业门类企业对的产业空间面积需求;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工业上楼”建筑的建筑层高、结构荷载、物流组织、消防设计与民用建筑的差异,认识到货运效率、上下游强交互、高适应性分租的厂房空间是“工业上楼”建筑的核心。定制化提出全产业链、全周期、高共享的垂直塔+水平板“工业上楼”模块。


“垂直塔”:满足轻生产需求,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同时,2-3栋垂直塔可进行拼接,提供至多6000㎡的水平装配生产空间,塔间交接处设置共享垂直物流核心筒,上下游企业可高效转运。


“水平板”:满足重型制造荷载和大空间水平生产线需求,标准层3000-6000㎡,建筑高度不超过10层,在拼接处设置共享U型货车通道或货梯组,与地下物流结合,提升效率。


新桥东 丨 “工业上楼”,设计再上层楼

▲ 垂直塔+水平板“工业上楼”模块


 · 再提升阶段:让工业上得更高+让工业上得更优 

再提升过程中,结合新桥东项目更加聚焦四大产业集群(工业母机、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智能机器人),通过对大量行业龙头企业生产工艺和空间需求的调研了解到,先进制造业企业上楼一般不超过十层,以便设备吊装上楼和保障垂直交通顺畅,同时需要将办公、研发、实验、生产等多种功能及配套服务集中于同一楼宇中,以快速响应发展需求。


为破解企业实际上楼高度较低和园区用足土地容积率的矛盾,项目突破传统园区空间形态和功能安排,根据地块大小和建筑规模,精准规划、按需细分,创新多种“工业上楼”模式,实现有效满足企业需求和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


一是创新打造立体工厂项目合并部分较小的工业地块打造大型厂房,通过环形货运盘道在厂房五层设置货运平台,构建空中货运交通组织,解决重型设备吊装上楼问题,形成多首层立体物流系统,缩短垂直运输距离,将工厂提升至十五层,并采用智能数控技术,提高垂直运输效率,有效解决企业上楼难、上楼成本高的问题,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让工业上得更高。

新桥东 丨 “工业上楼”,设计再上层楼

▲ 立体工厂产品示意


二是创新建设产研综合体新桥东项目调整传统高层功能结构,根据企业需求在低楼层建设厂房供应企业生产空间,高楼层规划建设研发功能用房,垂直整合多个产业环节,实现“一栋楼就是一条产业链”,同时分开研发和生产入口,用架空层隔离高层研发和底层生产空间,并铺上绿化,形成产业人群研发交流的第二地面,打造高效创新转化、企业集聚辐射的先进制造业综合体,实现价值利用最大化,让工业上得更优。


新桥东 丨 “工业上楼”,设计再上层楼

▲ 产研综合体产品示意



05.

“工业上楼”是从园区到城区 

营造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每一个“工业上楼”项目便犹如一个产业社区,每一个“工业上楼”园区便犹如一个产业城区,不仅需要将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的人才和企业聚集在一起所激发的蓬勃创新力,也要通过配置多种居住产品,提供多类商业配套,提升公共设施品质,建设产城人融合的宜居园区,实现“一个园区就是一座城”。


 · 国际咨询整合阶段:探索多元共生、高交互的共享产业廊桥模式,拉近了工作之间的联系 

设计之初为实现新桥东的创新更迭能有源源不断的开源灵感,在创新链中聚焦突围,通过强化人与人、人与环境、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服务等多维度的交互,以规模化的东西指状绿廊为依托,打造“知识经济”中最具激发性的模式:多维Living Lab,把产品设计者和使用者有机联系起来


每条廊道包含一个提供全流程、定制化产业服务的开源共享中枢;一个联系产品设计者和使用者、支持快速试验反馈的实况体验廊桥;数个将创新融入生活的科技互动装置及公共服务装置。三条主题鲜明的智汇廊桥,将耦合蓝绿生态、产城服务和公共活力骨架,通过在地化营造,为人才提供源源不断的激励体验


新桥东 丨 “工业上楼”,设计再上层楼

▲ 高适应性共享产业廊桥模式


 · 再提升阶段:营建优质服务体系,提供多样生活场景,营造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再提升阶段,为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提出打造15分钟步行生活圈,30分钟步行工作圈的理念,营造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一是围绕人才工作生活需求做出多项调整,结合“工业上楼”政策,在原有产业宿舍、人才房基础上,新增公寓、商品房等产品类型以满足高端人才需求。


新桥东 丨 “工业上楼”,设计再上层楼

▲ 滨湖人才住区


二是建设街区商业、社区商业、集中商业及酒店等多层次商业配套,新建义务教育、文体娱乐等公共配套设施,并依托片区东西向的三条主干道打造绿色智汇走廊,集成创新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资源服务,筑就园区活力交互空间,形成三生融合、公共优先、适度超配的国际产城社区,提升新桥东项目的吸引力和创新力

新桥东 丨 “工业上楼”,设计再上层楼

▲ 中部产业创新谷



结语

“工业上楼”是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重要手段,是聚集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供给,“工业上楼”不仅简单的工业“上楼”,更加需要关注对人才和企业的综合吸引力,形成一个优越的人文环境和产业生态。


新桥东项目已经完成了“结构性设计”阶段,随着新桥东一期的顺利封顶,新桥东项目即将进入持续的运营、建设阶段,未来会有持续不断的“工业上楼”产品的开发建设,项目团队也将持续的伴随性服务,在具体“工业上楼”产品实践中吸收经验、反馈不足,致力于为深圳的“工业上楼”实践提供动态的服务。


新桥东 丨 “工业上楼”,设计再上层楼

▲ 广深高速生产界面场景效果



项目名称:新桥东片区重点城市更新单元城市设计专项规划修改

项目地点:深圳市宝安区

项目规模:规划范围2.3平方公里,更新范围1.52平方公里

项目类型:综合性城市设计

项目指导:单樑(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城市设计总监)

深规院团队人员:荆万里、李理、王鹏、周晋、万祥益、张贾鑫、周天悦、王锫、温馨、廖莹、罗羽婷、张子岩、李伊凡

合作团队: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作者

万祥益,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二所 主任规划师



往期· 推荐





光明区海绵实践|探索全域系统化生态低碳海绵水城




共建产业园区的全流程综合规划实践

△ 请点击图上标题查看





· 点击关注 ·


编辑

何   瑜

校审

李   晨

新桥东 丨 “工业上楼”,设计再上层楼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UPDIS共同城市):新桥东 丨 “工业上楼”,设计再上层楼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