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3年9月7-8日,第五届中俄中东铁路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会议成功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举办。来自中俄两国的专家、学者、领导嘉宾以及数十名师生相聚哈尔滨,围绕着“中东铁路作为跨境社会文化系统:基于建造历史与数字信息的文化遗产协同保护治理机制研究”这一主题,通过一系列主旨报告,就中东铁路的建造历史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分享,学术观点精彩纷呈。
本文字数:3137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设计研究所、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历史学院、中俄中东铁路文化遗产保护创新研究中心承办。
9月7日上午,第五届中俄中东铁路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会议正式开幕,开幕式和主旨报告由学会理事、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冷红教授主持,冷红教授介绍了本次会议的背景和与会专家信息,并表达了热烈的欢迎与诚挚的感谢。
主持人:冷红
学会理事、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学会常务理事、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设计大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京祥,哈尔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建军,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哈尔滨市文物保护专家顾问组顾问郑琦,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陈浩,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历史学院现代俄国史教研室主任、历史学博士霍佳科夫·米哈伊尔,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普琴科夫·亚历山大,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博戈马佐夫·尼古拉,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历史学院高级研究员、历史学博士德米特里耶娃·娜塔莉亚,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历史学博士孙熠智,太平洋国立大学教授科齐连科·娜塔莉亚·叶夫列莫夫娜受邀出席了本次开幕式,同时出席开幕式的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闫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外事副院长董慰和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数十名教师和学生。
开幕式由张京祥教授主持,哈工大建筑学院党委书记闫欢致辞。
张京祥
学会常务理事、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设计大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张京祥教授回顾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对中东铁路文化遗产的研究历程,肯定了哈工大建筑学院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体系构建中的巨大贡献,同时提出一系列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问题,并对中俄在该领域内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的前景加以展望。
闫 欢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闫欢在致辞中对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她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题为《携手努力,并肩前行,开创新时代中俄关系的美好未来》的致辞,致辞指出要充分发挥互补优势,不断提升两国合作自身价值和内生动力,构建中俄互利合作新格局。闫欢书记期望本届“中俄中东铁路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会议”的举办,可以加快中俄铁路沿线地区发展脉络的梳理和文化内涵的发掘,实现铁路沿线及上下游地区在科学、人文、社会方面的联合发展。
霍佳科夫·米哈伊尔:《二十世纪初的满洲里火车站:铁路组织运营问题》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历史学院现代俄国史教研室主任,教授、历史学博士
报告基于中东铁路满洲里火车站相关的历史资料,通过研究几位重要历史人物:外贝加尔铁路总长克诺林、外贝加尔区总督马奇耶夫斯基、交通部部长绍尔福斯、中东铁路总办霍尔瓦特、希尔科夫以及中东铁路董事会副董事长魏恩泽里的相关史实,梳理了二十世纪初满洲里火车站铁路组织运营问题。当时的满洲里火车站处于中东铁路及外贝加尔铁路的双重管理之下,由于管理系统的混乱,在实际运营中经常出现两套管理系统的冲突,这也导致了满洲里车站并不能持续高效地工作。
陈浩:《知识群体在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中的多元角色》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报告首先梳理了国内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的发展历程,历史街区作为嵌入城市生产生活的“活”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平衡成为难题,现行更新方法受到批判,但少有研究如何改变现状。报告指出知识群体作为多元、可变的多样化群体,可能是实现改变的重要力量。报告以南京老城地区保护与更新为例,梳理规划过程中的矛盾及其演变,佐证了知识群体在历史街区保护中的重要推动作用,提出未来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促进知识群体为在地居民发声,关注点从历史街区的“物”(建筑、有形遗产)进一步延伸至“人”(生计、生活、生产)等转变。
9月7日下午的报告由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赵志庆主持。
主持人:赵志庆
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德米特里耶娃·娜塔莉亚:《中东铁路西延伸线的建设》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历史学院高级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报告讲述中东铁路西延伸的建造历史。该段铁路线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之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确保西伯利亚大铁路与海参崴连接通畅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该段铁路建造于中俄边境地区,在建造过程中相较于其他俄罗斯国内铁路有着更多的问题,包括经费、民族问题等。
科齐连科·娜塔莉亚·叶夫列莫夫娜:《中东铁路沿线建筑及城镇建设》
太平洋国立大学教授
报告重点讲述中东铁路沿线城镇的发展特色,关注因中东铁路建造而形成的具有游憩性质的别墅、度假区如哈尔滨太阳岛等,以此窥见历史上中东铁路沿线城市生活水平较为发达的原貌,同时也对中东铁路沿线城镇进行分类,对其中一类特殊风貌:双重城镇(paired settlements)进行细致讲述,探究其功能及组织。
9月8日上午的报告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唐岳兴主持。
主持人:唐岳兴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普琴科夫·亚历山大:《日俄战争前(1900-1903)的中东铁路董事会报告作为研究中东铁路的史料》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
报告以中东铁路为切入点,基于安耐伊奇和加涅林等学者的研究,以沙皇尼古拉二世、大臣维特、罗曼诺夫、乌赫托姆斯基等历史人物为线索,分析当时俄国远东政策的历史背景,呈现了中东铁路的建造过程及这期间的外交历史。
博戈马佐夫·尼古拉:《中东铁路的医院及公共卫生机构(1897-1904)》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报告基于历史上在中东铁路沿线工作过的医生、研究人员的报告、史书资料,研究了中东铁路沿线医院及公共卫生机构对十九世纪初二十世纪末东北的影响。东北在中东铁路建成之前并没有完善的现代公共卫生机构。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相应的卫生配套措施也建立了起来。在1903年时中东铁路沿线就已建成9所医院 。中东铁路的公共卫生体系在抗击鼠疫,作为日俄战争后勤保障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9月8日下午的报告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戴锏主持。
主持人:戴锏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罗小龙:《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历史街区形态变迁及机制研究》
学会理事、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
报告以南京老门东地区为例,通过空间生产理论和城市形态学方法,分析不同状态下历史街区的形态变迁过程,总结其变化规律机制,最终得到三点结论:一是生产关系推动物质空间形态的构建与演化,空间形态与社会生产关系对应;二是参与关系变化带来社会空间价值的形塑与转向,空间形态与参与关系对应;三是历史街区的规划研究应关注物质空间形态变化背后的社会结构演化。
唐岳兴:《中东铁路遗产廊道空间格局构建》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报告梳理中东铁路历史管理脉络,根据不同的尺度研究中东铁路遗产廊道空间格局构建的结构框架,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得到中东铁路遗产廊道空间结构,并构建了遗产廊道区段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沿线各地的旅游发展潜力进行评估,分析空间格局,最终构建并整合、优化了城镇遗产游憩网络格局。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2019首届铁路遗产保护与历史城镇治理学术论坛暨第十九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颁奖典礼在哈工大成功举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人居视点 | 迈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新征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姜岩:陆海丝绸之路背景下海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探索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会议 | 第五届中俄中东铁路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会议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