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新建住房时,选址非常重要,除了生产生活方便,更要注意安全。否则,可能人财两空。
从预防地质灾害的角度看,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为了避免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首先应选择在常年洪水位以上一定高度的平缓平地上建房。当斜坡有陡崖或土质坡坡度大于40°,岩石坡坡度大于45°时,容易发生崩塌、滑坡,还应避免在陡坡下、沟谷口和塌陷区建设。
当不得不选择在山坡或溪沟边建房时,注意以下事项:

一要了解掌握以前有没有发生过崩塌、滑坡、山洪泥石流。

二要仔细查看周围情况。查看后山和房前坡地是否稳固,如果有裂缝、陡坎,岩土松散,或者岩石顺坡分层明显,又有涌水,或者山体成“大肚子”凸起,就容易发生崩塌、滑坡,不宜建房。如果树木东倒西歪,成了“醉汉林”“马刀树”,说明斜坡表层有动,快要滑坡了,应马上避开。了解附近修路、采矿、水渠和山塘水库等情况,看坡体的稳固性、是否堆放大量土石和有没有渗水;松散泥石多或者有渗水,就可能会崩塌滑坡;地下采空或有溶洞,就可能会塌陷。在山口、溪沟边选址建房,主要是了解选址区山洪水位,察看行洪迹印,了解沟谷的汇水范围、沟谷坡度、堆积物、植被发育等情况,判断遭遇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及程度。位置要高于历史最高洪水位,与岸边应保持5—10米的安全距离。一般不宜在汇水范围大、沟谷坡度大,沟内地形较陡又容易崩滑,沟谷内存在较多松散岩土,山上植被较少,历史上发生过泥石流的沟口及边部建房。禁止在行洪通道中或边缘修建房屋。

三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比如,屋后留出一定的安全距离;可以削坡或分成几个台阶,来降缓、降低坡度;尽量尽快将房前屋后的水排走,在可能滑塌的坡体边界外围,挖筑1条或多条环形截排水沟,特别提醒的是,要用水泥沙浆摸底摸面,防止水从沟中渗入山体;在坡脚砌筑挡墙,墙内预埋导水管;对在坡面摸一层薄的水泥沙浆或临时盖薄膜,防止水渗入坡体;对出现的裂缝及时填埋压实,以防水渗入;对沟溪岸坡应作适当的块石防护墙,在地势较低处修建新的行洪通道等。
具一定规模的村镇房屋新址,应进行规划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一般山体表面分为均质土质边坡、均质岩质边坡和非均质的土质边坡、岩质边坡、岩土质混合边坡。
均质土质边坡是所有边坡类型中,整体稳定性偏差的一类。土层干燥时,强度一般较高,边坡相对稳定;而在有水如雨季情况下,更容易下滑。对均质土质边坡区的选址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宜选择开挖高度小(一般不超过6m),且山体相对平缓的地段
宜选择土质性质较好的地区
宜选择坡顶无常年积水(渠、沟等)或自然排水条件好的地段
不选择类似地段曾出现地质灾害的地段
均质岩质边坡是所有边坡类型中,整体稳定性最好的一类。它的稳定性主要看岩石是否有顺坡向的裂缝和裂缝有没有渗水软化作用。对均质岩质边坡区的选址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宜选择岩石强度高的地区
宜选择整体性好岩层,单层厚度大的比厚度小的好,裂缝少的比多的好
宜选择坡顶无常年积水(渠、沟等)或自然排水条件好的地段
宜选择坡顶岩石风化程度不与下部岩差异过大的地段
非均质边坡是最常见的边坡类型,也是最易出问题的边坡类型。它的稳定性主要是看其中最差的部分,要看是不是容易导水、遇水软化程度、有没有顺坡向的夹层等。
降雨往往是引发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首要因素。在强降雨期及较陡斜坡地段,粘性土层厚度大于2米时,当土层水量过饱和时,易产生滑动;粘性土层厚度小于2米时,在土层与岩石接触处,雨水的冲刷润滑易产生滑动。雨水进入裂缝,最容易使不稳定的山体发生崩塌滑坡。暴雨、长时间降雨,易形成山洪而引发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
植被根系对斜坡土层的水流冲刷具有保护作用,同时使土层的整体性加强。在沟谷中上游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明显抑制泥石流的形成,在沟谷下游或房屋附近周围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可以为避免泥石流危害提供安全屏障。但房屋后面斜坡一定范围内适宜种植草皮或低矮的灌木;高大的竹林及乔木经风吹摆动,会松动土体和促进水体的渗入,导致山坡稳定性下降,甚至直接诱发滑坡发生。
房屋新址选定后,不合理的房屋建筑施工也会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房屋建筑施工安全主要应注意以下方面:
房屋建筑施工应尽量减少切坡,同时切坡不能过高过陡,土质切坡高度不宜大于3米,坡度不宜大于45度。新切坡要及时采用砖石浆砌护坡,并预埋地下水的排泄孔;切坡与房屋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避免崩塌滑坡直接危及房屋和居住人员安全。
一些建筑在山腰的房屋,施工时要填方。填方时要注意前坡是否稳定,可先清除松散不稳定的岩土,在平台前缘用砖石浆砌作防护墙,预埋好排水管孔。填方不能过厚过高过陡,要及时压实,以防形成新的滑坡隐患。
水会引发和加剧滑坡,因此,要使房屋周围的水迅速排放出去。新建房屋施工时,要根据地势和集水情况,及时在新形成的切坡后缘斜坡挖筑截排水沟,水沟应做好防渗处理,否则,反而会起相反作用。房前院场的水应挖沟集中排放。填方时,及时设置排水导水设施。
在斜坡上建房,应选择适当的建筑方式,可采用桩柱、框架结构,形成人造地坪作基础,从而避免切坡破坏斜坡的稳定。但要注意的是,桩柱应落入较硬而稳定的岩土层。桩柱框架可采用木质结构,也可用砖木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
◆农村建房,要尽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使房屋错落有致。乱挖乱填可能会引发地质灾害,挖、填方形成的坡处理不好很容易有滑坡的危险,填方厚时,还可能引起基础不均匀下沉,造成房屋开裂等。
◆人为缩小河道宽度,或改变河流方向,也可能引发山洪与泥石流灾害。
◆随意兴建池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当池塘建设在不稳定的斜坡上,加重了斜坡,斜坡变形拉裂时,池塘的水容易渗入坡体,加剧了汛期的形成。因此,特别要注意房屋后部的池塘。
◆在一些农村,没注意生活废水和雨水的排放设施建设和管理,形成常年不断的渗水,导致房前屋后坡体稳定性大大降低,地面裂缝增加增大。特别是后山拦山堰、水渠、山塘水库等的地基处理较差时,很容易拉裂破坏,汇集地表水渗入坡内,引起滑坡崩塌。因此,要采取措施避免坡体积水、沟渠堵塞和水库水沟等渗漏。
◆随意选择绿化植物也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当斜坡较陡、表层土体松软时,过密的植被、过高的树木反而更易引起表层滑坡。后山绿化是防治坡面泥石流的好方法,但要经常查看树木的形状,出现“马刀树”“醉汉林”表示斜坡不稳定。遇到台风,“树大招风”,树木摇摆时土体易松动,使水渗入,山坡稳定性下降甚至滑坡。因此,房屋后面斜坡一定范围内最好不要种茂密的竹林或高大树木。
◆不可在滑坡前缘随意开挖坡脚,不得随意在滑坡后缘堆弃土石,注意控制滑坡体上的建筑密度,避免在冲沟内排放垃圾,禁止挤占行洪通道。
来源:宣教中心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杭州规划和自然资源):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杭州市第37届科普宣传周 |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