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京城古迹丨报国寺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京城古迹丨报国寺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京城古迹

古老的北京城,在千年岁月积淀中孕育了极其丰富的世界遗产与文物古迹,它们既是北京历史的见证,又是文化艺术的瑰宝,同时也记录着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人文风情。这些建筑遗存不仅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且曾经以其无与伦比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构成了一个“全世界保存得最完好,而且继续有传统的活力的、最特殊、最珍贵的艺术杰作”。


“京城古迹”栏目将带您“微观古迹,纵览京史”,通过一个个文物古迹的挖掘与科普,逐渐将点连成线,将线连成面;以功能分类为横轴,以历史时间为纵轴,去展现那一筑一物的历史变迁和建造艺术,去讲述那一时一地的文化精神与市井生活。


位于西城区报国寺前街1号的报国寺,始建于辽代,明成化二年(1466年)及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寺庙坐北朝南,四进院落,规模宏大,寺内双松苍郁挺拔,毗卢阁香烟缭绕,环境清雅,香火旺盛,是京师南城巨刹之一。

京城古迹丨报国寺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报国寺山门

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走进报国寺,只见西侧门呈月亮造型,两厢刻有金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顶部也有四个金字——顾亭林祠。顾亭林,即顾炎武,因其家乡的故居旁边有湖泊名曰“亭林”,人们尊称他为亭林先生。从月亮门东侧,可以望见亭林先生的铜像以及铜像后面的竹林,这位乱世中的一代大儒仿佛站在月亮里,心事重重地思考着家国命运。在客居报国寺的日子里,他完成了其大部分著作。

京城古迹丨报国寺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亭林祠与顾炎武铜像

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不忘故国潜心学问


与黄宗羲、王夫之、唐甄并称“四大启蒙思想家”的顾炎武,本名顾绛,字宁人,南直隶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陷南京后,亭林先生将自己的名字由顾绛改为顾炎武,更名意在明志,他在昆山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清活动,但明朝大势已去。


明朝灭亡后,顾炎武不愿为清朝效力,他将昆山的家产悉数变卖,辞别故里,开启北游生涯。他的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地。旅途中,骡马驮书随行,随时将书中内容与所见所闻进行核对,实地考察后勘误。顾炎武把对故国的怀念化作对学问的执着,而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学识使他著述颇丰。


乱世中的顾炎武手不释卷,沉醉于诗书学问,终成一代大儒。

京城古迹丨报国寺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亭林祠中的亭林书堂

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顾亭林与报国寺渊源


历史上的报国寺香火旺盛,还曾是北京最大的旧书市场,文化氛围浓厚。在清代,有不少诗人、词人、诗词理论家、文学家、戏曲家、书法家、收藏家、学者、金石学家等文化名人经常光顾报国寺旧书市场。由于报国寺地处皇城外知识分子聚居的核心区域,顺理成章地成为宣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45岁的顾炎武第一次入京,此后,在他北游的25年中,多次往返京都,在京期间,多次寓居报国寺。在这里,文化大儒顾炎武可以淘到他感兴趣的古籍,同时也结交到来此淘书的文化名人。顾炎武在报国寺以文会友,著书立说,创作出《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等著作。


顾炎武与报国寺的不解之缘,为后世顾亭林祠选址于此埋下伏笔。


报国情怀接续传承


在顾亭林祠游廊的墙壁上,镶嵌着一些书法作品石刻,均为顾炎武的经典名言,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迫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唤醒千百万民众,重振大国雄风,顾亭林祠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京城古迹丨报国寺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亭林祠游廊墙壁的书法石刻

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顾亭林祠位于报国寺西南面,原为禅房。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翰林院编修何绍基、贡生张穆等发起修建顾亭林祠。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春,顾亭林祠落成,共有南中北三座院落。当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顾炎武生辰),儒臣学士们在顾亭林祠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此后,每年举行春秋佳日祭和生辰祭,还有许多不定期的特祭。这种民众自发的祭祀活动延续了80多年,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现象。

京城古迹丨报国寺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868年秦炳文创作的《顾祠雅集图》是当时顾祠的实景图

图片来源:中国商报

京城古迹丨报国寺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何绍基所作《顾祠春禊图(局部)》

图片来源:中国商报


每次祭祀,参与者均签写“题名录(签名)”,并赋诗作文,还有现场作诗唱和及书法绘画等文化雅集活动,主办者将活动内容及题名、诗书画等归档保存。随后汇编成《顾祠会祭题名卷子》,共汇编了4辑,卷首有顾炎武肖像。影印出版后,分发给参与祭祀者,使其得以传世。参与祭祀者中,有人编写《顾炎武年谱》,嘉庆到道光年间,问世的顾炎武年谱多达6种;有人点校、注释顾炎武著作,从顾祠建成到光绪年间,约有94位名家撰写了百余种解读顾炎武著作的书籍。


当时,京城文化界出现了顾炎武热,而顾亭林祠成为文人雅集场所,人们虔诚地怀念这位胸怀天下的报国志士。


内容来源:北京晚报、中国商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相关阅读

来“京师首刹”了解宣南文化

走进太庙赏建筑艺术、忆祭祖规制

京城古迹丨古都塔语,历经岁月洗濯过的文化印记

圆明园内这座藏书楼为何以黑色琉璃瓦覆顶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您与京城,一之隔!

京城古迹丨报国寺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京城古迹丨报国寺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京城古迹丨报国寺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