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1月18日,2023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专业委员会年会在上海成功召开,会议主题聚焦“生态规划赋能宜居城乡建设”。
本文字数:6761字
阅读时间:22分钟

2023年11月18日,以“生态规划赋能宜居城乡建设”为主题的2023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专业委员会年会在上海成功召开,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生态专委会”)主办,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承办。本次年会设置了上午“生态规划赋能宜居城乡建设”主会场,与下午“生态规划赋能”“人与自然共栖”两个平行分会场,采用“线下会议+线上直播”的形式,内容精彩纷呈,吸引了众多规划学界、业界的专家代表、师生和公众线下线上共同参与。主题报告环节不仅邀请了规划行业内持续深耕生态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讨论,更是邀请到了长期关注气候变化、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育的各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线上直播主会场累计8.6万人次点击量,分会场累计6.2万人次点击量,受到了业界与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持续参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监事张泉出席了会议,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孙一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伍江到会致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生态专委会主任委员许重光主持了年会开幕式及主题报告,生态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沈清基和彭瑶玲分别主持了下午两个分会场的主题报告和论文宣读。
孙一民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孙一民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表示生态专委会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唯一一个以“生态”作为第一名称命名的,专委会对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安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都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生态将成为未来学界重点探索与实践的命题,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通过生态和规划双重赋能,更好地实现宜居城乡建设目标。
伍 江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伍江代表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表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在气候变化、环境问题、碳排放加速等现实情况下,需要加快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处之道,通过创造更美好的生态系统来为我们的美好生活赋能,为人类发展前途赋能。
许重光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生态专委会主任委员
在年会开幕式上,主持人生态专委会主任委员许重光表示,本次年会以“生态规划赋能宜居城乡建设”为主题,希望在生态赋能的目标指引下,与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推进生态规划与城乡建设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加宜居的城乡空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各项部署和要求。今年正逢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展期,艺术季以“共栖”为主题,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理念,这也是生态专委会一直追求的城市生态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希望大家在上海能够有更多收获。
共有4位专家做主题报告。
张泉:低碳生态与城乡规划——2022年研究与实践动态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监事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监事张泉的报告题目为《低碳生态与城乡规划——2022年研究与实践动态》。报告主要介绍了2022年低碳生态与城乡规划的研究与实践动态。基于详实的文献调研和政策梳理发现,研究热点集中在行业减碳、经济减碳、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及生态经济。在实践动态中,低碳领域热点聚焦于清洁能源推广、产业低碳转型和绿色金融等;生态领域围绕流域生态保护和矿山等生态空间修复,也逐步关注生态保护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在规划与设计中,研究重点由宏观类城市理念研究转向微观类空间落地探索,研究方向由理论体系构建转向技术方法和实证案例研究。最后,指出未来应结合国家发展导向,推进双碳落地、安全韧性建设、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政策研究,并应对规划转型,将低碳生态理念融入宏观国土空间规划,同时强调微观层面设计方案中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重视量化分析和实施效果。
刘岱宗:全球系统视角下的城市零碳转型路径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东亚区首席代表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东亚区首席代表刘岱宗的报告题目为《全球系统视角下的城市零碳转型路径》。报告介绍了气候变暖问题对于上海、深圳、香港等中国核心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认为城市在应对全球变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需要进行深入、长期的系统性变革;探讨了荷兰、丹麦、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减碳转型的发展路径和典型案例,从城市和消费侧的视角为大家呈现应对全球变暖的策略。在城市规划阶段,需要做好减碳策略和目标制定等顶层设计,提前规划城市合作产业和空间,留出减排空间。在实现碳排放目标的实施阶段,应当不再过度依赖和关注供给侧和行业的贡献,充分挖掘市场机制的潜力,创新减碳方法和碳排放交易机制,转变生活理念,创造一个更美好更有效率的生活方式。
陈琳 :超大城市生态规划发展与实践探索
生态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分院院长、生态绿色发展促进中心主任
生态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分院院长、生态绿色发展促进中心主任陈琳的报告题目为《超大城市生态规划发展与实践探索》,介绍了上海如何探索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作为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上海提出建设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在园中、林廊环绕、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在生态规划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探索:一是锚固空间资源,以陆海统筹的理念,构建全市“一带、双环、九廊、十区”的总体空间格局。二是强调系统修复,构建“要素、结构、功能”的综合系统性测度体系,完善“修复分区-任务指引-行动落实-示范引领”的逻辑链条。三是突出示范引领,打造六大世界级生态修复示范区域。四是关注行动落实,在生态基底锚固、自然链接生活以及栖息地保护等方面均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行动。
沈志军 :从动物园到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中国动物园协会副会长、科普教育委员会主任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中国动物园协会副会长、科普教育委员会主任沈志军的报告题目为《从动物园到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报告以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为例,探讨了如何建设现代动物园,如何为动物提供更好的福祉,引发了人类如何与大自然相处的思考。人们开始重新考虑动物园的功能和价值,动物园的职能已经从传统动物园转变到集物种保护、保护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红山森林动物园通过沉浸式的景区设计,以微缩方式向人们呈现野生动物野外栖息地生态环境,传递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让游客和动物们建立更多的感情连接,自觉增强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同时,在园区中增加蚯蚓廊道、助蛙水槽等微小设计,让游客和设计者感受到“以小见大”的保护理念,在人们的心里埋下保护自然的种子,传递有温度有情怀的小细节,加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永续共生的认知。
生态规划赋能
“生态规划赋能”专题分会场由生态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沈清基主持,邀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伟奇,生态专委会委员、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区域与城市规划系副主任李咏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干靓以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乡土专家郭陶然作特邀报告,苏州科技大学王宝强、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杨楠、沈阳建筑大学刘文卓3位论文作者进行论文宣读。
沈清基
生态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周伟奇: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伟奇的报告题目是《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空间格局优化是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关键途径。报告在简要介绍城市化的生态环境影响与城市生态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城市空间格局量化的方法探索,并以城市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为例,介绍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最后,报告指出了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强调跨学科合作对于解决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并呼吁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以多尺度、多维度、多目标的视角来思考,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生态环境挑战。
李咏华:长三角城市群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研究
生态专委会委员、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区域与城市规划系副主任
生态专委会委员、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区域与城市规划系副主任李咏华的报告题目是《长三角城市群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研究》。报告首先指出在全球碳循环中,碳排与碳汇是实现碳平衡和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是判断区域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征,也是评价低碳转型发展模式的关键指标。报告指出城市群需要平衡土地资源消耗与城市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协调;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提出了高质量发展型、绿色发展型、集约扩张型、承接扩张型和外延扩张型等五类城市的发展模式及相应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最后,报告呼吁深入研究城市低碳转型的区域差异和动态变化,为各级政府制定绿色发展规划方案提供实证支撑,为我国绿色经济和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干靓: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与实践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干靓的报告题目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与实践》。报告在高密度城镇化发展背景下,以人与其他生命体在城市中的和谐共生为目标,讨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提出城乡多重叠合生境的概念框架、城市建成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双视角”影响要素分析框架,并探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重要议题与实践难点。在未来发展方向上,一是提出人地共生的意识观念,呼吁认同城市生物多样性为自然资源,需要平衡人类利益与空间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强调技术突破的必要性,不仅包括多源数据整合、物种分布模型预测等方法的运用,还需要考虑综合效益、建立监测机制和研发相应工具;三是强调协同创新,生态、自然、规划等多部门合作构建生物友好的生态网络。
郭陶然:城市生态修复与乡土植物群落营造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乡土专家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乡土专家郭陶然的报告题目是《城市生态修复与乡土植物群落营造》。报告着重讨论了中国超大城市生态修复系统的探索路径。城市化区域的生态修复面临着巨大挑战,如历史数据缺失和城市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基于城市化区域长期人为干预和物种缺失的背景因素,生态重建是可行性最高的手段。在这一过程中,植物群落的构建和相应的管理方式则显得尤为关键,这也是生态修复项目和景观绿化项目的核心区别之一。然后报告以金海湿地项目为例,具体讲述了采用莎草科多年生植物来构建湿地植物群落,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和觅食地的生态重建实践举措。通过不同类型乡土植物群落的构建和持续监测,可以为未来的城市生态修复工程提供技术依据,并有望大幅度降低城市绿化的维护成本。
苏州科技大学王宝强、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杨楠、沈阳建筑大学刘文卓分别作了题为《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与国土空间适应性策略研究——以上海市为例》《生态修复的转型逻辑及沈阳市规划响应路径》和《中西部地区城市扩张与生态景观时空演变分析——以洛阳市主城区为例》的论文宣读。主持人沈清基充分肯定论文选题的专业性和前沿性,总结提炼论文的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并分别就研究成果提升提出建设性意见。

分会场一嘉宾及宣读作者
人与自然共栖
“人与自然共栖”专题分会场由生态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彭瑶玲主持,邀请到了四叶草堂联合发起人魏闽,大自然保护协会上海区域负责人俞霖琳,生态专委会委员、台湾成功大学规划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学圣以及生态专委会委员、青岛中德生态园管委总规划师展二鹏4位嘉宾作特邀报告,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万震、沈阳建筑大学田岩松、华南农业大学陆晓俊3位论文作者进行论文宣读。
彭瑶玲
生态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魏闽:从社区花园开始,构建生命的网络
四叶草堂联合发起人
四叶草堂联合发起人魏闽的报告题目是《从社区花园开始,构建生命的网络》。报告讲述了社区花园从0到10000构建生态网络的过程:从0——分析社区花园的小微生境开始,到1——上海虹口区和平公园自然中心,到100——上海浦东东明路街道社区花园网络,到1000——广西南宁老友花园,最终到10000——全国自发的团园行动。四叶草堂尝试以社区花园为媒介,通过推动居民开展双手劳作、邻里互助,破除城市快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不确定性、游离感和对立性,构建使居民获得真实感和确定感的公共空间,同时加速城市的小微生态复育并增加生物多样性。上海社区花园,如东明路街道和南宁推广社区花园,展现了生态景观设计和居民参与驱动下实现多元包容、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强调“唯有公众参与,才能成就社区的社会与生态空间”。
俞霖琳: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之生境花园
大自然保护协会上海区域负责人
大自然保护协会上海区域负责人俞霖琳的报告题目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之生境花园》。报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从它的起源出发,介绍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概念和类型,列举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实际运用,以典型案例生境花园为切入点,详细说明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如何在实际中进行运用以及它给人与自然带来的益处。上海市长宁区在城市更新背景下,通过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搭建全区生境花园支持机制,编制专业规划、探索建设条件、建立评价标准,逐步建成生境网络,并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生境花园是上海城市生态体系建设中体现“公园+”功能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和重要载体,对提升现有各类绿地的生态能级和使用功能,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张学圣:水韧性城市规划与实践途径探讨
生态专委会委员、台湾成功大学规划设计学院副院长
生态专委会委员、台湾成功大学规划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学圣的报告题目是《水韧性城市规划与实践途径探讨》。报告探讨了气候变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应对这些影响。近年全球气候变化使得极端降雨事件频率渐增,暴雨所产生地表径流量较过去更大且急,城市洪患治理逐渐以迈向承洪韧性为思维,从不会淹水转变为不怕水淹、以减缓灾害冲击与调适能力为目标。以水循环为例,强调了城市发展和空间规划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以及人们居住在河川洪泛区域的问题。进而提出韧性城市的概念,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灾害,尤其是强调了灾前减灾中空间规划的重要作用。最后,参考不同国家的洪水管理分区概念,以台北基隆河流域为案例,说明流域土地径流分担责任设计及土地承洪策略的初步构想,同时透过市场机制的手段来引导空间发展的趋势,从而迈向水韧性城市建构。
展二鹏:生态规划要全面关注基本高程问题
生态专委会委员、青岛中德生态园管委总规划师
生态专委会委员、青岛中德生态园管委总规划师展二鹏的报告题目是《生态规划要全面关注基本高程问题》。报告针对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基本高程问题展开探讨,介绍了各种标高概念及其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结合近年来实际情况及国内外案例,针对生态规划方面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包括城市海岸带、河道或溢洪道,各类水源地、水库设施,港口、铁路沿线等低洼地带及其周边用地和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基本高程控制等,从调研评估、专项规划、专项整治、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呼吁生态规划在专注全局性、前瞻性和学术性问题研究的同时,对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安全运行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更大的实际贡献。
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万震、沈阳建筑大学田岩松、华南农业大学陆晓俊分别作了题为《城市更新项目改造模式的碳排放比较研究——以老旧居住类项目为例》《工业遗产的生态设计研究策略——以太原市化肥厂改造为例》和《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的论文宣读。主持人彭瑶玲充分肯定论文选题的专业性和前沿性,总结提炼论文的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并分别就研究成果提升提出建设性意见。

分会场二嘉宾及宣读作者
会议期间参会代表们调研2023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区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元荡展区及双祥村乡村振兴实验基地,实地感受和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共栖”理念下的城乡生态规划建设样本。


本次年会以“生态规划赋能城乡宜居建设”为主题,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要求,邀请全国各地各领域专家进行主旨报告,围绕生态规划赋能、人与自然共栖两个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希望通过创造更美好的生态系统来为我们的美好生活赋能,为人类发展前途赋能。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专业委员会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会议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专业委员会举办“生态文明建设的城乡规划角色担当”主题学术漫谈活动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2022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成功召开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聚焦“创新生态规划,建设美丽城乡”,2021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成功召开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会议 | 2023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专业委员会年会在上海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