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新经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厦门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山海相连、城景相依”
厦门“客厅”绿色白鹭洲
山体、陆地、河流、海洋血脉相通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
是念好生态保护修复的“山海新经”
先梳山理水、再造地营城
2014年,厦门启动“多规合一”探索
画出全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
把城市建设融入自然山水格局中
构建“一屏一湾十廊”生态安全格局
“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
露天音乐广场
名人雕塑广场
厦门根据海域湾中有湾的特点
在国内沿海地区率先提出湾区综合整治理念
先做好陆海统筹
再进行城市土地开发
站在248米的同安第一高楼银城智谷最高层,山海湖岛城尽收眼底
新城区建设以生态优先为开发建设思路
杏林湾破解了土地资源有限
资源环境容量小等发展瓶颈
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依水而建的杏林湾城区
同安新城指挥部城市建设模型
厦门市统筹推进水生态治理
以水质提升为目标导向
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等手段
综合打造优美河湖生态系统
海上环卫站机械清扫船出航开展常态化保洁作业保证水源安全
墩上沿岸风光
东西溪流域治理
巧妙把传统水利工程
与现代生态修复有机融合起来
采用“连点成线、画线成片”的手法
“以水为轴、辐射周边”
满足百姓生产、生活、生态的需要
东西溪风貌
埭头溪通福路节点
厦门结合山海格局特点
合理规划布局“绿楔”“绿环”“绿道”“绿廊”
园博大道(南门-闽台岛)潘兰齐摄
同步开展2600亩森林质量生态修复提升项目
增加森林生物多样性
同时提升城市景观
园博苑 美丽的落羽杉林吸引了游客驻足拍照 黄嵘摄
厦门按照“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通过工程治理、自然恢复、转型利用三种措施
因地制宜、因矿施策
对全市118处废弃矿山实施治理
习近平同志两次到同安区军营村调研
提出“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发展思路
军营村高山党校初心使命馆
山上戴帽,山下开发
种茶种果,不能忘了森林绿化
军营村村民牢记嘱托
开垦3500亩茶园
军营村的茶山风貌
上山造林绿化数百亩
封山育林护生态
村森林覆盖率提升到79%以上
厦门市注重红树林保护工作
实施红树林修复工程
2009年10月 下潭尾公园建设前遥感图
红树林面积
由2000年的32.6公顷
增加到2022年的160公顷
魅力下潭尾 王火炎 摄
厦门的红树林
发挥着防风消浪、固岸护堤的重要作用
增强了城市活力与韧性
城市绿肺 叶建军摄
厦门市同样重视保护珍稀物种
建立我国首个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
厦门火烧屿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海豚救渔姑雕塑 焦思颖摄
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稳定并逐步提升
在城区海域就能观赏到
这群可爱的海上精灵
厦门人伴海而生、依海而兴
增长、减污、扩绿、降碳协同推进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马銮湾新城全景
厦门市作为生态型海湾城市的世界影响力日益提升
走出了一条
“以环境优化增长、以发展提升环境”
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2023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不仅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重要方法途径,也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厦门“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山海相连、城景相依”,山体、陆地、河流、海洋血脉相通。“厦门实践”念好新时代的生态保护修复“山海新经”,一体化推进各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从山顶到海洋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促进“山、海、产、城、人”相融共生,绘就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画卷。
据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柯玉宗介绍,厦门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先梳山理水、再造地营城。2014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多规合一”探索,率先画出全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把城市建设融入自然山水格局中,构建“一屏一湾十廊”生态安全格局和“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
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筑牢城市永续发展根基,合理确定城市发展容量。厦门市划定生态控制线981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的58%;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204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的12%;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84平方公里,占全市海域面积的25%。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海域功能区划》《滨海岸线保护规划》,将生态补偿、生态损坏赔偿、增殖放流等措施与重大涉海工程建设项目挂钩,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编制实施《厦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科学指导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
根据海域湾中有湾的特点,厦门按照湾区综合整治理念,持续对五缘湾、杏林湾、海沧湾、同安湾、马銮湾等重点湾区进行综合整治,修复受损岸线,保护海岸带红树林,修复沙滩,形成了优美的滨海生活岸线和海洋生态景观,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打下良好的生态基础。
先做好陆海统筹,完成水域整治和生态治理,圈定整个片区软环境轮廓,再进行城市土地开发。先保护后开发的模式是湾区整治遵循的共同策略。
“城市经营实际就是政府如何赚钱和花钱的问题。投入产出的平衡是湾区综合治理可持续、能复制的重要经验。”已在环东海域综合整治指挥部工作18年的厦门市城建集团董事长朱旭东说。
生态保护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厦门深谙城市经营之道,尤其体现在这笔“生态账”上。
新城区建设以生态优先为开发建设思路,确保绿色、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规划蓝图扎实落地。将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环境设施配套建设作为片区开发的基础性工作,提升片区人居环境品质。将土地要素转化出来的资金要素,用于平衡土地储备、生态治理,利用市场规律精心策划每一个项目、每一块土地,让生态环境“高颜值”不断转化为经济增长“高价值”。
初春的杏林湾内,远观是拔节生长、日新月异的集美新城,近看是水面安澜、万鸟齐飞的自然之城。集美新城是厦门跨岛发展的第一座新城区,地处市域几何中心,是进出厦门岛的交通门户,背依天马山、环抱杏林湾,规划总用地面积77.7平方公里。2010年,作为跨岛发展示范的集美新城建设正式启动。当时,长期的围湾造地和大规模水产养殖打破了生态系统平衡,集美新城建设与生态保护矛盾重重。
“先定棋盘再落子”,改变从统筹国土空间开始。新城规划注重开放紧凑城市空间布局,建立城市中轴线,布置六大公建,传承发扬嘉庚建筑风格,尊重维护自然山水生态体系。杏林湾通过梳山理水,融合山、城、湾、海等各种元素,形成了沿溪流的“生态文旅发展轴”,保护了通山达海的重要生态廊道、自然生态涵养区域。
生态好不好,动植物知道。如今在“湾中有水、水中有湾”的杏林湾,已发现植物多达1500种、鱼类29种、鸟类14目,在厦门已消失一百多年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紫水鸡在此重新现身。
以生态保护修复作为集美新城功能不断升级优化的新路径,杏林湾破解了土地资源有限、资源环境容量小等发展瓶颈,生态含金量与发展含金量同步提升。2023年环杏林湾景区接待游客超1351万人次,形成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千亿产业链,杏林湾基金聚集区管理规模突破2000亿元,文旅、信息、金融产业蓬勃发展。
厦门市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以水质提升为目标导向,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等手段综合打造优美河湖生态系统,流域水质不断提升、水生态持续修复、水环境有效改善。
厦门市率先在全国建立下游对上游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九龙江流域绿色生态廊道。全面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埭头溪流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达2.01亿元,东西溪流域打造了111公顷生态湿地。
水清河晏,生态同安。东西溪流域治理巧妙地把传统水利工程与现代生态修复有机融合,采用“连点成线、画线成片”的手法,以水为轴,辐射周边百姓生产、生活、生态的需要,从改善河水、改良河床、恢复河滩、修复河岸等较为突出的问题入手进行生态改造,实现“水畅通、路相连,汛能防、旱能灌、涝能排”。
一条串联闹市区和山海湖的“空中巨龙”,让“城市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沿着全长200多公里的山海健康步道,穿林海、登高峰、赏湖景、瞰海天,成为厦门人享受生态宜居之美的新选择。
据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局长蔡伟中介绍,厦门结合山海格局特点,合理规划布局“绿楔”“绿环”“绿道”“绿廊”,将城市各级绿地系统与城市外围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要素有机连接,全面打造“十大山海通廊”,拓展城市绿地廊道的生态保育功能,促进山、海、城相融相通。同时,厦门市对2600亩森林质量进行生态修复提升,在增加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扮靓城市景观。
以山为幕,以绿为笔。厦门通过工程治理、自然恢复、转型利用三种措施,因地制宜、因矿施策,对全市118处废弃矿山实施治理。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废弃矿山地质环境修复率达100%,恢复治理的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与周围山体自然生态有机融合,成为山海健康步道上的新绿。
“山上戴帽,山下开发。”3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到厦门海拔最高、最偏远的行政村之一的同安区军营村调研,并针对山区村水土流失严重、长期遭贫穷困扰的实际,提出新的发展思路。
“种茶种果,也别忘了森林绿化。”多年来,军营村村民牢记嘱托,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封山育林护生态,种植湿地松10万多棵,村森林覆盖率提升到79%以上。生态好了,高山茶“身价”也高了,军营村的茶叶卖到了国外。通过溪流清淤、景观建设,古桥古树韵味悠长,吸引了城市人进山,军营村开起了农家乐、民宿,连星空、空气都能卖钱,全村年人均收入达到4.2万元,将高山变成了“靠山”。
“红树林保护,我在厦门工作的时候就亲自抓。党的十八大后,我有过几次指示。这是国宝啊,一定要保护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树林保护工作。厦门市注重加强引种驯化,科学选取筼筜湖、海沧湾、同安湾等宜林海域实施红树林修复工程。
从高空俯瞰,在下潭尾红树林湿地公园内,几个形状各异的小岛上分布着由不同树种绘成的“I”“爱心”和“五星”图案。“寓意是‘我爱中国’,这是红树林保护建设者写给大自然、写给祖国的情书。”厦门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卢昌义说。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海上森林”“海洋绿肺”和“海岸卫士”。
为了恢复一度遭到破坏的红树林,2005年,厦门大学林鹏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在下潭尾开辟了试验林,为红树林恢复种植探索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作为林鹏的弟子,卢昌义继续着守护建设红树林的事业。目前厦门市红树林面积由2000年的32.6公顷增加到2022年的160公顷。下潭尾红树林成为第九次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碳中和林”,2023年入选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
“要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切实保护好白鹭、白海豚等珍稀濒危物种。”2002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对厦门开展中华白海豚保护作出批示。如今在厦门城区海上遇见中华白海豚三五成群、拖家带口,不是一件稀罕事儿。中华白海豚在厦门海域种群数量稳定并逐步提升,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60头增加到现今的80多头。
2000年,厦门市成立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出台首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地方性法规,建立我国首个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对中华白海豚、文昌鱼和白鹭等加以保护,引领实施全国中华白海豚保护行动计划,成为我国长江江豚、斑海豹、中华鲟、海龟等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行动计划的参考蓝本。
海洋是厦门的“天然基因”,保护海洋的意识已融入厦门人的血液。厦门作为生态型海湾城市的世界影响力日益提升,“厦门实践”阔步走向世界,共谋全球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2017年9月,筼筜书院成为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重要场所。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秘书处、亚太经合组织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先后永久落户厦门。自2005年以来每年举办的“厦门国际海洋周”,已成为联系全球海洋政策、科学技术、决策和行动的国际性年度盛会。2016年,厦门与美国旧金山结为中美海洋垃圾防治伙伴城市。2023年,厦门与周边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共同发布《蓝色市民倡议》。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发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是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的系统抓手,也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现实需要。
2023年,厦门旅游业强劲增长,接待旅游总人数近1.1亿人次,创历史新高。今年春节假期,厦门旅游订单同比增长65%,门票订单量同比翻了一番多。
如今的厦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厦门以占福建省1.4%的土地面积,创造出全省14.5%的GDP和近50%的外贸进出口总值,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2012~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9%,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3600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零新增,土地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数字经济、文旅经济融合发展显著增强。建成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农业碳汇交易服务平台,成立全国首个蓝碳基金。
海豹他趣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在厦门成长起来的一家数字经济企业。公司董事长黄俊杰说,受益于杏林湾优美的生态环境,公司发展势头良好。这里为年轻人提供了优越的人文环境和丰富的休闲去处,园博苑、月光环、海上自行车道等赋予这座城市更多浪漫色彩,都是年轻人喜爱的打卡地,产生了人才吸引效应。
站在248米的同安第一高楼银城智谷最高层,山、海、湖、岛、城尽收眼底。银城智谷是厦门高标准打造的4.0版现代化产业园区,承载着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能级项目落地的重任。
“生态品质是同安新城的一张靓丽名片,无形中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加分、代言。”厦门城投数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来告诉记者,他们在赴上海、深圳、杭州等地招商时,都会向客商介绍园区所在区域的前世今生——从一片被污染的滩涂,到现在的美景如画,并诚挚邀请企业家们来园区走一走、看一看。
“这并不是‘客套话’,我们对银城智谷、同安新城和厦门有着绝对的自信。从海域生态环境治理这个侧面,就能看出厦门‘久久为功’的决心和毅力,这为企业家们在厦门的发展吃下‘定心丸’。”
“厦门实践”造就的城市发展之变,正是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等重大转变的鲜活案例。
厦门市政府负责人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步入跃升阶段。“厦门实践”就是坚持多做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通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化生态文明领域改革创新,以绿色低碳理念统筹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高品质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负责人表示,厦门以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为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生态基底,由此促进了绿色低碳发展,走出一条“以环境优化增长、以发展提升环境”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以实践证明了“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
视频、供图: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日报、曲冰洁(见习)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跃笔:山海新经——人海和谐的“厦门实践”调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