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学术动态(Planning Reviews)”栏目,推介国内外学术书籍和文献报告、关注国际研究动态和前沿热点、分享规划案例研究。本期“城市开发与土地经济”专栏,向大家推介一篇研究城市有轨电车和街道场所关系的文献。
(专栏编辑:刘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来源:DIEMER M. J, CURRIE G, GRUYTER C D, et al. Filling the space between trams and place: adapting the ‘Movement and Place’ framework to Melbourne’s tram network[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8(70): 215-227.
1. 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交通基础设施和土地使用模式之间的联系已经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主题,特别是在优先发展机动化交通的城市化地区,全球的城市规划者以及工程师已经开始重新考虑街道内部以及周围的空间优先权。这也导致世界各地的政府机构转向整合综合交通和土地使用规划,但该方法主要关注大尺度上的城市发展模式,对街道景观设计策略以及个人及地方质量感知的考虑较少。将场所营造和场所管理原则纳入综合交通和土地使用规划中,有可能更好地了解个人的出行模式如何受到当地大都市区流行的城市设计类型的影响。墨尔本作为欧洲以外少数几个遗留有轨电车网络的城市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24条超过250 km的有轨电车网络,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引发了围绕空间优先权以及管理容纳新居民能力的讨论,这座城市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案例研究。
该论文借鉴了“ 通达— 场所” 的框架(movement-place,由Jones等人于2008年提出),以澳大利亚墨尔本为案例对有轨电车网络所服务的各种类型的街景进行分类。这个框架通常用于道路运行规划,这是它首次应用于公共交通网络。
2. 研究背景
墨尔本有轨电车网络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古老的有轨电车网络之一。目前墨尔本约3/4有轨电车网络在与其他车辆共用的道路上运营且采用侧式站台。澳大利亚的《残疾人歧视法案》(DDA)要求对整个网络中超过1700个有轨电车车站进行升级以提供水平乘降服务,这有可能在未来十年内彻底重塑大都市区的有轨电车街景。因此,研究有轨电车街景设计如何影响场所品质非常重要,需要制定一个将有轨电车网络规划设计与场所管理联系起来的综合政策框架。
由于大多数有轨电车路线在道路空间有限的共享环境中运营,不同道路使用者之间的优先权竞争以及企业主、居民和其他未来利益群体的意见使这种变化变得复杂。而人们对试图提高地点场所质量的“场所营造”越来越感兴趣。研究人员和业界都在努力寻找衡量场所品质、了解交通基础设施如何影响场所品质的实用方法。
“通达—场所”框架也称为“联系/链接—场所”(link-place),是测量这种联系的的独特手段。根据街段在交通网络中通达联系功能的相对重要性评级以及周围街道景观作为目的地的重要性评级来对街段进行分类。这两个评级的组合可按“联系—场所”矩阵排列每个街段,来比较两个经常相互竞争但共生的优先事项:通过还是到达。该矩阵使用3×3 框架,即街段的交通功能重要性(y轴) 等级为1到3,街道景观作为目的地的重要性(x轴) 也分级为1 到3。通过矩阵可将街段分类为九大街道类型:干线路(core road)、集散路(connector)、支路(local street)、交通主路(high road)、商业主街(high street)、城市广场(town square)、中心大道(city hub)、生活街道(city street)、特色场所(city place)。“通达—场所”框架在交通和用地整合应用中具有潜在的广泛好处,该文尝试将这一框架用于墨尔本的有轨电车网络,以便根据通达性和场所性维度对街道类型进行分类。
3. 研究方法
论文解释了在“联系—场所”框架中如何定义、评估有轨电车服务街段的联系和场所特征。
(1) 通达维度分类
在通达分类上,以往框架的应用侧重于整个网络上每条道路的通达能力,多按照街道等级主、次、支进行分级。但针对墨尔本的有轨电车网络,提供优质公共交通服务是重中之重,比较每条有轨电车走廊的完全通行(through movement) 质量更有意义,这由有轨电车与其他交通的分离程度来定义。借鉴Vuchic提出的三种路权类型:独立路权(A路权)、半独立路权(B路权)、混合路权(C路权),并结合墨尔本道路独特的分隔设计策略,将通达分类细化到M1无分隔、M2非全天候分隔、M3共用分隔、M4明显分隔、M5物理隔离的五大类型。
(2) 场所维度分类
在场所分类中,该论文结合了VicRoads 的框架,即根据地方作为目的地的重要性进行五级的界定。在此基础上分析土地使用类型,以深入了解场所功能,并估算人们到达该地点的平均距离来明确五类场所等级(P1—P5) 的特征。
(3) 数据收集
采用亚拉有轨电车公司(Yarra Trams) 提供的包含街段隔离带的网络数据文件,通过实地考察和谷歌街景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场所分级。在数据录入中,当通达类型或者场所类型有改变时会将原始的有轨电车网络数据进行切分。这样可以根据5种通达性和5种场所性分类,将网络街段置于25个单元格的“通达—场所”矩阵中。
4. 分析结论
(1) 墨尔本有轨电车绝大部分行驶街段都处于混合交通环境中,与普通车辆共用车道。
(2) 网络通达性受到一种类型的支配,而场所性的类型构成要均匀得多。
(3) 商务区内普遍使用了塑料隔离带,而外部少数高速公路走廊中有轨电车在道路中间的专用路权内运行。
场所分类的空间分布显示出比通达分类更加分散的模式。由于场所分级不是基于基础设施的,其变化更加频繁,有时甚至是逐个街区地变化。许多有轨电车路线位于商业街或主要街道上,街道两旁遍布商店、杂货店、餐馆和其他企业,吸引了大量的活动。
5.“通达—场所”矩阵的分类
论文基于5种可能的通达性和场所性分类而形成25个矩阵单元,并基于伦敦交通局在2016年公布的街道类型,最终确定了4组有轨电车街景。
(1) 具有改善通行机会的有轨电车街景
包含M1P1、M1P2、M2P1或M2P2的街段,这类街道景观吸引游客的范围较小,有轨电车通行质量较低。在道路两侧各划出1条车道供有轨电车专用来满足其分隔要求,通常是通过取消路边停车位来实现的。在道路宽度和其他因素允许的情况下,这些街段提供了在整个网络中增加有轨电车分隔最容易的机会。
(2) 具有政治挑战性的有轨电车街景
涵盖M1P3、M1P4、M1P5、M2P3、M2P4 或M2P5的街段。有轨电车同样在混合交通中运行,但服务较高场所等级的街道,游客吸引范围较大。由于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很难改变道路以提供有轨电车隔离。
(3) 具有场所营造和TOD 开发机会的有轨电车街景
这一类别包括M3P1、M3P2、M3P3、M4P1、M4P2、M5P1 或M5P2的街段,有某种形式的全天候有轨电车隔离,但场所品质不佳,有必要采用场所营造和TOD策略,提高走廊作为活动目的地的重要性。
(4) 理想的有轨电车街景
包括M3P4、M3P5、M4P3、M4P4、M4P5、M5P3、M5P4 或M5P5的街段,代表了可为有轨电车提供可靠服务的街景,并拥有能吸引大范围游客的活动目的地。
在整个有轨电车网络中,受网络中存在大量M1(无隔离) 街段的影响,“有机会改善通行的街景”占比最大,与第二类“具有政治挑战性的街景”共占整个有轨电车网络的近60%且大量存在于郊区,它们往往是重要商业走廊,停车需求大,可用道路空间争夺激烈。“理想的街景”主要为CBD内和由近郊通往CBD的某些路线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高强度开发和拥挤的CBD公交走廊中对于保护有轨电车路权的重视。“具有场所营造和TOD开发机会的街景”更为分散,最常见的是位于外围线性公园或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上,具有独立路权。它们不太可能成为目的地,但显然有改善场所质量的机会;这也意味着在更远的郊区的位置,高质量(且昂贵) 的交通基础设施与更高质量的建成环境的优先级之间存在一定脱节。研究还表明在几乎完全是高密度住宅或办公空间的CBD和近郊走廊,由于设计时未考虑土地混合使用,在街道尺度上难以提供活动目的地。
6. 结论与讨论
“通达—场所”框架首次用于有轨电车(街车) 系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种可对有轨电车网络各段进行分类、并制定针对性设计解决方案的方法,以应对“通达—场所”矩阵中每组及各个街段的特定挑战。本文按此框架将墨尔本的有轨电车网络分为4种街景。但其局限是场所的分级方法,像大型游客吸引区并不一定等同于活跃的临街景观。例如主要火车站被尽可能给予最高的类别(P5州级),但周围的街景可能相对毫无生气,在交通高峰时段以外缺乏其他目的地或设计元素来鼓励人们到这里度过时光。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将城市设计评估纳入场所分级方法,以及通过人数统计的方式来分析一天和一周内的街景评级变化来解决这个问题。
(供稿:许婧,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为《城市规划学刊》原创文章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

识别二维码 访问本刊官网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CCSE),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PD)收录期刊
官网链接:https://upforum.tongji.edu.cn/main.htm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刊upforum):【学术动态】填补有轨电车和场所之间的空间:适应墨尔本电车网络的“通达—场所”框架 | 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