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箭扣长城修缮工程,探索长城保护北京经验

箭扣长城修缮工程,探索长城保护北京经验
箭扣长城修缮工程,探索长城保护北京经验

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首都的职责,也是民心所向;城市更新关乎首都发展,也与市民美好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北京努力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符合北京情况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更新之路,实施了一批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优秀案例。随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参与日益广泛,机制创新不断涌现,名城保护的全新局面正逐步展开。


为重点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丰硕成果和重要成就,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支持,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组织编制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本栏目精选其中部分案例,旨在推广践行名城保护理念的优秀更新实践。


案例名称:箭扣长城修缮工程(一期、二期、三期、四期)

案例类型:实施项目类

参与单位:北京市怀柔区文物管理所、北京兴中兴建筑设计事务所、北京北咨工程管理有限公司(一期、二期)、北京方亭工程监理有限公司(三期、四期)、北京五瑞古建工程有限公司(一期)、北京怀建集团有限公司(二期、三期、四期)

实施时间:2016年6月至今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其实,体验“蜀道难”未必入蜀,

在北京市怀柔区有一段

“攀跻之难,殆过蜀道”的长城,

它就是被称为

“万里长城最险段”的箭扣长城


出怀柔城区30公里,只见苍山巍峨耸立,上有长城雄踞山脊,蜿蜒若长龙。如果从空中俯瞰,这段东接山海关,西通嘉峪关,西南连接八达岭、居庸关,绵延近8000米的长城,形状如满弓扣箭,由此得名“箭扣长城”。长期以来,箭扣长城因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等原因,造成砖石松动,敌台出现裂缝和鼓胀,墙体多处坍塌,严重危及长城本体结构安全。


从2016年起,为保护长城本体,杜绝安全隐患,北京市启动箭扣长城抢险加固工程,第一、二期累计修缮完成1748米边墙和敌台敌楼9座。箭扣二期修缮工程是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捐赠1000万支持修缮,这是首次引入社会力量进行长城保护,实行“双甲方制”,由基金会和镇政府共同对工程进行组织管理,共同承担招标组织、工程实施管理工作。


2020年11月,箭扣长城东段(三期)修缮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修缮工程总长度1094米,敌台敌楼8座;第四期修缮工程于2021年8月正式开工,修缮长度1678米,共有敌台敌楼8座。

箭扣长城修缮工程,探索长城保护北京经验

修缮前后

图片来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


原汁原味

保持长城的沧桑之美


箭扣长城修缮过程中,北京不断探索“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现状”原则的极限。在排除安全隐患的同时,保持其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和原工艺。从设计方案就严格控制修缮范围、限定保护措施。着重挖掘对残损、开裂、坍塌长城现状的封护及加固方法。通过多次实践,从施工组织到工艺操作层面的脉络流程更加清晰,为长城修缮管理与规范化施工管理办法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箭扣长城一期修缮工程中,因地面损坏严重,要求修缮时新砖添加率为20%至30%。相比一期修缮工程,二期减少了新料的使用,比如,在垛墙施工时把新砖放在背面,地面尽量用旧砖,实在没有旧砖,汇水面用些新砖,这体现了长城修缮理念的提升。到了三期、四期,“最小干预”的理念被运用到极致。清理碎砖的面积大大减少,如四米宽的城墙,只清理一米,保证排水顺畅及管护人员安全即可。砖的补配拿出了“绣花精神”,有时用四五块旧砖拼成一块大方砖,做到“少添新砖”。

箭扣长城修缮工程,探索长城保护北京经验

2019年4月,工人在用旧城砖铺设地面

新京报记者 浦峰/摄


遗址长城不像长城景区,长城景区墙的高度至少要砌到一米以上,以保护游客安全为主。遗址长城的保护原则是在现有情况下,延长长城的寿命,让长城的古朴沧桑之感真实地延续下去。


施工前先考古

新理念、新技术的尝试


虽然长城砖用的是古法烧制,修缮工程中却不乏高新科技,尤其是将无人机、传感器等技术应用于长城保护和监测。2018年5月,箭扣长城修缮工程设计师赵鹏第一次在踏勘时用上了无人机。险峻断崖之上,难以近距离查看的城墙裂缝在高清图像中一一呈现。


此外,修缮前还启动了考古工作。每5米一个标记,详细记录坍塌砖石、出土文物的细节。利用科技手段,在方案设计阶段将考古环节纳入其中。通过数字化采集、全过程记录,可以对比长城在考古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为后期的修缮设计、相关研究提供资料。在历次长城修缮工程中,这些理念和技术上做出的尝试都具有开创性。

箭扣长城修缮工程,探索长城保护北京经验

3号敌台考古前

图片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箭扣长城修缮工程,探索长城保护北京经验

3号敌台考古后

图片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加强研究性修缮

探索长城保护北京经验


2020年,全国首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在箭扣长城脚下挂牌成立,依托箭扣长城修缮工作基础,打造国内外长城维修保护经验的交流平台、成果展示窗口。


2021年,以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挂牌成立为契机,北京长城修缮从一般性保护工程向研究性修缮项目转变,选取延庆区大庄科段长城和怀柔区箭扣长城为试点,以考古发掘为开端、多学科研究为手段、数字化跟踪记录为保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摸索“慢慢修长城,边修边研究”的经验模式,力争总结出一套可复制、推广的北京经验。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关于遗产保护状况报告的决议中,箭扣长城的保护管理工作获得高度评价。

箭扣长城修缮工程,探索长城保护北京经验

冬日的箭扣长城

关利华/摄


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长城保护管理工作,持续推进长城保护的探索与实践,将长城作为遗产保护和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相继纳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以遗产保护为核心、长城文化带保护利用为主题、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点的北京长城保护新格局逐渐形成。

 

巍巍长城,凝聚着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截至2021年,箭扣长城共开展四期抢险修缮工程,包括墙体3880余米、敌台22座,“最小干预”理念和原则得到贯彻。北京箭扣长城保护工程代表的长城保护管理实践,为世界各国开展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和系列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经验和智慧。


内容来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北京日报、新京报、北京文博


相关阅读

八达岭段砖石长城年内贯通

北京探索长城保护新路径

一图读懂长城文化带上的历史遗迹

八达岭长城开放区域延长1245米!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您与京城,一之隔!

箭扣长城修缮工程,探索长城保护北京经验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箭扣长城修缮工程,探索长城保护北京经验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箭扣长城修缮工程,探索长城保护北京经验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