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麦田中的“孤独树”成网红?莫让偏爱成负担

| 作者:焦思颖

在追求诗与远方的路上,必须先爱护我们脚下的土地,厘清人与自然的关系,守住粮食与生态的底线。



一棵孤独的树傲立于麦田之中,用枝叶丈量四季流转,用沉默守望桑田变换。前不久,安徽省池州市一棵“孤独的树”意外走红,却在游客的追捧与农户的愤怒中陷入“生存危机”。

有人苦心追寻仍难以走红,默然无语的孤树却集众爱于一身。不少网友评论:“在钢筋混凝土的环境中待久了,难得遇到身边就有这样宽广无垠的‘大草原’和别样的‘孤独树’”“这就是自由的味道”……正是因为都市人对“孤独美学”的偏爱,孤独的树成为网红打卡点。

然而,当游客沉浸于孤独之美时,却忽视了脚下的麦穗,将农民日复一日 “锄禾日当午”的艰辛抛掷脑后。每到周末,为了与“孤独的树”亲密接触,数百名游客涌入麦田中央踩踏着麦苗,一些游客甚至骑自行车在庄稼地里“飞驰”。当“树上开满大妈,地上趴满大爷”成了日常,历经艰辛长成的麦苗也倒在了田野。农民心痛无奈,只得动了砍树的念头。

此类事件并不“孤独”。曾经,四川成都地铁三元站油菜花田因打卡者众多而踩踏频发,广东阳江稻田遭游客肆意踩踏,甚至北京居庸关花海因摄影爱好者众多逼停列车……流量经济野蛮生长,却也带来了新的“考题”。

一边是农户朴素的要求:保护庄稼、减少损失;一边是游客的心灵需求:亲近自然、追求诗意。如何处理保护耕地、生态与发展现代文旅的深层矛盾,在保护与发展间找到平衡点,无疑给地方治理带来考验。

池州当下的应对措施包括加强周末巡逻,计划设置围栏和指示牌,但尚未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有关专家建议借鉴成都 “帽子树” 的经验,通过设置观景台、开辟人行通道等来疏导人流。

而从长远来看,当地或许可以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中寻找治理密码。如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治、生态修复等多元措施,重新规划农田、观景台、人行通道等的布局,进一步疏导人流,实现空间重构、制度创新与利益调整的深刻变革,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格局、释放发展活力、守护生态底线。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构建“产权界定—价值核算—转化交易-保护补偿”的全链条机制,将“孤独的树”打造为都市人的“生态认养地”,在守住耕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如发展乡村民宿、农家餐厅、文旅纪念品商店等,再将盈利部分反哺村民。如此一来,不仅能够让当地老百姓利益不受损,找到更多致富路径,还可以进一步重构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关系。
结 语

守好“粮食蔬菜”

才有“诗与远方”

在追求诗与远方的路上

必须先爱护我们脚下的土地

厘清人与自然的关系

守住粮食与生态的底线

当流量退去

让每一棵麦苗每一棵树

依旧能在

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自由生长

才是我们所期待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评论投稿请前往:

邮箱|zrzybpl@126.com

网址|http://www.iziran.net/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本文所用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等,视频中所用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仅用于辅助文章说明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者:焦思颖
策划:肖颖、李卓聪
文字编辑:李卓聪
新媒体编辑:曲冰洁
审核:程秀娟、车娜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点赞,关注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麦田中的“孤独树”成网红?莫让偏爱成负担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