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晚更新世以来中国北方沙漠环境演变过程及干旱区人地关系

浙江大学杨小平等联合国内9家单位从地质记录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对中国北方沙漠进行考察与研究,论证了我国北方沙漠、沙地在地质尺度上存在多个较湿润时期,主要以河流纵深沙漠腹地形成河流—静水沉积、古大湖发育形成高湖面、沙丘固定形成土壤为标志;提出我国沙漠保存了与周边山体等地球表层系统联动的环境信号,其景观动态均是对全球或区域气候变化的直接地表响应;系统梳理了我国沙漠及其毗邻地区在史前及历史时期存在的大量人类活动遗迹并刻画了沙区人地关系特征,论证了我国沙漠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民族融合过程中的过滤和缓冲作用。项目组构建了我国沙漠环境演变和干旱区人地关系的全局图景,为制定沙区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了科学支撑。

2.我国三个重稀土矿物的发现与意义

由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刘鹏副教授领衔的团队在重稀土矿物与成矿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自然界首次发现了含钒与重稀土的硅酸盐矿物族,发现的三种重稀土新矿物,不仅实现了我国重稀土新矿物发现零的突破,还对晶体结构学研究具有特殊意义;首次在华南地区识别出三叠纪(223Ma)重稀土矿化,确立了一种重稀土成矿新类型,并揭示了重稀土超常富集与加里东期S型花岗岩关联的新机制,提出了重稀土找矿新方向。

3.山东省地质信息集成与综合利用取得重大突破

由山东省地质调查院牵头完成的“透视山东”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建立了省级地质资料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打造了以“数据+模型+平台”为引擎的地质数字赋能模式;二是首次建立了山东省地质大数据库,实现了馆藏8.7万份地质资料、8.5万个地质钻孔及多项专题数据成果的“一张图”管理;三是率先构建了省域尺度岩性级三维地质模型,构建了中心城区、成矿带、矿产地等满足不同维度需求的三维地质模型,形成了全省“1+16+N”多尺度三维地质模型库;四是基于“大平台、一体化、场景式”的建设模式,首次搭建了基于三维数据底座的省级地质信息综合利用管理平台,实现了TB级多维地质大数据的高效存储管理与在线应用服务,大规模三维地质模型分析效率提升至秒级,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地质科技支撑。

4.青藏高原大型地震断裂带的变形机制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单位聚焦青藏高原龙门山和鲜水河大型发震断裂,开展地震断裂带变形机制方面的深入研究,首次发现大地震可在地壳浅部含水断层泥中发生熔融作用;确定了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带晚三叠世逆冲—左行走滑的大地震活动,提出断裂岩的高磁化率各向异性度值是大地震活动的新标志;首次揭示了龙门山汶川—茂县断裂新生代的变形行为、大地震活动与孕震环境,为认识强震孕育背景提供了科学数据;发现强震频发的鲜水河断裂带具有长期蠕滑变形行为,提出断裂强化过程与诱发地震的新机制。上述成果完善了断裂作用理论,提高了对青藏高原大型断裂带变形作用和强震发生机制的认识,为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服务支撑了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5.湖南省锂铌钽等稀有金属资源高效勘查与开发

由湖南省地质调查所牵头、黄建中为首席专家的科研团队建立了伟晶岩矿床“大岩体成大矿”的成矿新模式,揭示了湘东北地区稀有金属伟晶岩具铍→铍—铌—钽→锂—铌—钽分带演化规律;完善了高分异演化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成矿模式;建立了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空—天—地—深”的物—化—遥—气综合探测技术及快速评价方法,创新了视电阻率扫面物探和去植被高光谱遥感新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研发了钽、铌、锂和云母、石英、长石等高值化综合利用的成套技术,创新的无尾、无废选矿新工艺对绿色矿山开发具有重大意义;预测了湖南省锂矿资源潜力超过400万吨,引进企业来湘投资,实现了找矿突破,对推动稀有金属找矿具引领示范作用。

6.松辽盆地砂岩型铀矿理论技术创新及应用

由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秦明宽研究员率领的研究团队,聚焦松辽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面临的重大基础地质和关键技术难题,创新思路和技术手段,在重点地区首次厘定出青山口组的空间分布,开辟了找矿新层位;构建了“多源多阶段”成矿模式和“多要素叠合”找矿模型,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六位一体多因耦合”板状铀成矿理论;开发了定量岩心高光谱信息解译、可控震源浅层三维地震等新技术方法,实现了深部控矿要素和弱矿化信息的有效识别;集成构建了大型裂谷盆地砂岩型铀矿综合预测评价技术体系,定量预测全盆铀潜力为31万余吨。预测的一级远景区经钻探查证,落实万吨级大型铀矿产地1处,并在其他多个远景区发现了工业铀矿化,推动了该盆地找矿新突破。

7.四川盆地筇竹寺组超深层页岩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

以西南油气田公司雍锐为代表的专家团队,通过创新提出“槽—隆”联合控富的新模式锁定有利目标区,并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攻关超深层页岩气开采技术,在四川德阳—安岳裂陷槽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取得重大商业性勘查突破。资201井(垂深4600米,测试日产量73.88万立方米,EUR超1.7亿立方米)是中国首次在超深层获得具有商业价值的工业气井,随后威页1H井控压排采累产气超2000万立方米,EUR1.4亿立方米。两口井连续突破标志着5000米以浅筇竹寺组页岩已具备商业开发的技术和装备能力,基本落实有利区地质资源量2万亿立方米,有望建成全球最古老且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超深层页岩气田。

8.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探获我国首个深水深层大型气田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等单位通过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创新建立的“构造变形位移—深部地幔热隆”双动力控制下的“间歇式封闭环境、双源互补式”成烃机理,提出了被动陆缘盆地“低位长期活动断裂控运—高位弱活动断裂控聚—相对稳定构造转换带富集”的天然气规模成藏模式,研发了陡陆坡深水深层地球物理探测和深水深层产能测试流动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在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发现了我国首个深水深层大型天然气田——宝岛21-1,提交国家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518亿立方米,落实了宝岛凹陷北坡深水深层天然气富集区,为南海深水深层油气勘探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推动我国深海深地探测取得重要进展。

9.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首次试航获得圆满成功

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总吨约33000,总长179.8米、型宽32.8米,续航力15000海里,具有国际领先的大洋科学钻探能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共同梦想,承载着全球科学家“打穿莫霍面、进入上地幔”发展地球系统科学的共同梦想,承载着全人类开发地球深部资源的共同梦想。该船预计于2024年全面建成,将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提供重要装备保障,进一步提高我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有力支撑我国实施大洋钻探国际大科学计划,提升“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能力。

10.我国黏土型锂资源高效富集和精准分离提取技术取得突破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等单位系统查明黏土锂的赋存状态,创新选冶技术联动机制,突破了黏土型锂资源从原矿到电池级碳酸锂产品的全链条工艺技术;攻克低品位黏土型锂资源无尾化选矿技术瓶颈;创新开发出“梯级机械除杂—定向浮选富集”技术,首次实现铝质岩型锂资源无尾化利用;首创“低能耗精准活化—靶向深度分离”和“预调—缓释—终点微区控制”技术,对高铝铁复杂锂浸出液除杂率大于99.5%,同时锂回收率大于82%,制备出符合YS/T582标准的电池级碳酸锂;率先完成黏土型锂资源的全链条选冶中试,工艺成本小于10万元/吨碳酸锂,建成国内首个黏土锂盈亏平衡动态评价体系,有望支撑我国西南地区百万吨级黏土型锂资源开发利用。

1.山东省莱州市探获国内最大单体金矿床

山东黄金地勘团队在山东省莱州市三山岛矿区西岭金矿取得地质找矿重大成果,2023年8月提交备案金金属量592.186吨,平均品位4.02克/吨,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单体金矿床。西岭金矿是我国岩金矿深部找矿突破的典型代表,如按矿山生产规模330万吨/年排产,可服务矿山40余年。西岭金矿的探获不仅丰富和完善了胶东区域金成矿理论,为我国深部找矿工作及已有金矿富集区资源拓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范本,也为打造“世界级黄金生产基地”、夯实安全可靠的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提供了有力支撑。

2.朱诺矿集区勘查取得重大找矿突破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等单位合作组建的项目团队产学研紧密结合,综合利用高光谱、物探、化探等技术方法在朱诺矿集区实现重大找矿突破。朱诺矿床及外围的找矿突破将有力支撑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拉动地方财政及商业性勘查资金持续投入,促使找矿成果快速转化,对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3.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张家洼Ⅰ、Ⅱ矿床再次探获大型规模优质富铁矿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等单位承担的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张家洼矿区Ⅰ、Ⅱ矿床深部铁矿勘探项目共投入钻探工程22460.60米/20孔,18孔见矿,最大见矿厚度153米,共提交铁矿石资源量1.24亿吨,增储6667.9万吨。查明的资源量促进张家洼Ⅱ矿床产能扩大20倍,延长矿山服务年限17.5年。张家洼矿床累计查明资源储量超过3.7亿吨,成为了国内规模最大的矽卡岩型优质富铁矿床。

4.川西木绒超大型锂矿床找矿技术方法创新与找矿突破

川西木绒超大型锂矿找矿研究野外现场。

5.甘肃北山地区钒矿成矿规律研究及找矿突破


6.贵州省瓮安县营上磷矿详查


7.贵州省毕节—黔西南饰面石材矿


8.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呼吉尔特矿区巴彦淖井田煤炭勘探


9.渤海海域隐蔽型潜山油藏形成机理与渤中26-6油田重大发现


10.鄂西地区二叠系新层系页岩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文字编辑:赵玲玲
新媒体编辑:刘川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成果丰硕!中国地质学会2023年度地质科技重要进展、地质找矿重大成果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