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我国683个城市的城区范围,是如何确定的?

我国683个城市的城区范围,是如何确定的?
3月27日
自然资源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透露
我国首次完成全国683个城市城区范围确定
城市化标准统计区总面积为11.02万平方公里
实际建设区域总面积为7.80万平方公里

目前
城区范围确定成果已应用到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监测
城市空间监测和体检评估
城市地价动态监测
沿海城市地面沉降监测
等国土空间监测分析工作中

城区范围确定成果的应用
进一步夯实了
“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
的数据基础
促进了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

如何理解“城区”?
“城区范围”是什么?
如何确定“城区范围”?
请看解读
↓↓↓

如何理解“城区” 

“城区”是指城市实际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功能覆盖的空间地域范围,是观察城市化发展演化趋势、研究城市化的基本空间单元。683个城市城区范围确定,主要包含城区范围和城区实体地域两个层次的成果,首次实现城市城区范围的空间化、定量化和精准化。

“城区范围”是什么

城区范围即城市化标准统计区范围,作为一定时期城乡划分和城市化地区边界,解决城市化空间结构分析“分母”的标准化问题,更新周期与全国国土调查、人口普查等保持一致,其间保持相对稳定。基于“三调”数据,全国683个设市城市城区范围(城市化标准统计区)总面积为11.02万平方公里。

“城区实体地域”是什么

城区实体地域即标准统计区范围内的实际建设区域,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的年度监测数据,解决城市化空间结构分析“分子”的标准化问题。我国每年利用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成果,对城市实际建设区域变化情况持续监测,保持“一年一更新”。基于2021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全国683个设市城市城区实体地域范围(实际建设区域)总面积为7.80万平方公里。


城区范围如何确定

实现城市城区空间范围确定的标准化,是科学实施城市统计监测、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空间标准和相应监测手段,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主要依靠地方填报,各地对于“城区”统计口径理解不同,且没有对应到全国“一张图”的空间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因此,建立我国城区空间范围确定标准、完善城市化标准统计区制度十分迫切和必要。

鉴于此,自然资源部联合同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发挥对地观测技术优势和“两统一”职能优势,开展相关标准研究,自2020年4月起选取107个城市先后开展了4轮标准试划论证,不断验证调校技术路线。2021年6月,《城区范围确定规程》发布,确定了从空间范围上界定城市建成区的技术规范,填补了我国城市化标准统计区制度的空白。以此为基础,自然资源部2023年应用全国国土调查成果,组织全国683个设市城市按照该规程全面开展城区范围确定工作,形成了我国第一版全国城市城区范围矢量数据集。


将城区范围落到空间位置

从标准性来看,一段时期以来与城市相关的统计范围概念较多,如城区、建成区、中心城区、实体地域等,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其中的联系与区别,逐步减少和统一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统一相关技术标准。这次全国首版683个城市城区范围成果矢量数据集,是全国首次在统一标准控制下,将城区范围落到了空间位置上。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地理学界就呼吁构建既具中国特色又有国际可比性的城市实体地域概念,并以此作为城乡划分和统计的地域基础。国家从“十五”科技计划开始,就对相关研究进行了部署,并做了一些局部实验。2019年起,按照国务院要求和自然资源部党组工作部署,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和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牵头组织制订《城区范围确定规程》。一方面,整合了国土、规划、地理、测绘和遥感等多专业团队,融合了多学科优势,并多次组织专家论证,保证了标准研制工作始终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另一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7个城市先后组织了4轮试划工作,对标准技术流程、方法、指标等进行了全面验证。


城区范围确定主要依托国土调查成果开展,发挥了法定调查数据优势。全国国土调查和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具有成体系的调查队伍,有数据质量控制的程序认定,其数据成果具有详细的用地类型和完整的图斑边界,为城区范围确定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源。简略地讲,城区范围确定可以归纳为3个步骤:第一步,利用国土调查数据确定城区初始范围;第二步,利用最新卫星影像,考虑地物与初始范围的连通性和具备的城市功能,在城区初始范围基础上确定城区实体地域;第三步,在城区实体地域基础上,综合考虑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覆盖状态,以居村委单元为最小单位加以整合,形成城区范围。


全国城区范围确定工作程序严谨,是自然资源部组织各省级自然资源部门,按照“统一数据、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流程”要求开展的。形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确定的683个设市城市的城区范围确定初步成果后,自然资源部与地方进行了多轮核对、修改、复核、确认,最终形成全国上下统一,“数、线、图”一致的矢量数据成果。据悉,城区范围确定工作,是作为“多规合一”改革的基础性工作谋划推进的。城市化地区的空间管理有了基本的、统一的遵循,进一步夯实了在“一张图”上编规划、管规划的基础。


随着我国对地观测等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应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我国的城区范围确定标准、完善城市化标准统计区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我国首版全国城市城区范围成果矢量数据集的形成,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是遥感技术第一次与规划管理结合得如此紧密,第一次将我国683个城市城区范围落地。

来源:“土地观察”公众号

新媒体编辑:刘川

我国683个城市的城区范围,是如何确定的?
我国683个城市的城区范围,是如何确定的?

我国683个城市的城区范围,是如何确定的?

我国683个城市的城区范围,是如何确定的?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点赞,关注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我国683个城市的城区范围,是如何确定的?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