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近年来,江苏省着力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加快探索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模式。在此过程中,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将试点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通过生态修复工程、存量资源盘活项目、打造特色品牌实践等方式促进生态产品增值,探索“生态+复合产业”的转化路径,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为“两山”转化探索新的路径。
2024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近年来,江苏省着力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加快探索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模式。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及价值实现案例、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发展“生态农文旅”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江阴市“三进三退”护长江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和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整理资源发展生态产业4个案例先后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一批、第二批、第四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案例,印发了江苏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第一批典型案例。试点过程中,江苏省注重案例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模式、江苏经验。
生态“高颜值”,扮靓绿水青山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采煤塌陷区视察时指出:“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
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真旺”的实现路径主要有四步:一是坚持规划高点引领地位。加快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科学布局生态空间。二是推广采煤沉陷区治理经验。持续总结推广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治理生态修复经验。三是加快采煤塌陷地治理步伐。实施采煤塌陷地生态治理重点工程,投入资金1.2亿元,建成总面积770亩、水域面积约380亩的解忧湖公园,形成“北有潘安湖,南有解忧湖”的采煤塌陷地治理生态格局。四是持续开展林地修复项目。实施京杭运河清水廊道防护林建设工程,投资0.3亿元,在京杭运河贾汪段两侧林木植被覆盖率低、河岸生态状况较差、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建设绿化带,主要种植果树和常绿树种以及“三化”(珍贵化、彩色化、效益化)树种,总规模约2000亩,建立了完善的京杭运河沿岸防护林带体系。
不仅如此,江苏省通过持续推进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变“伤疤”为“生态绿地”,将千疮百孔的塌陷区建设成湖阔景美的国家湿地公园,并带动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维护了土地所有者权益,成为全省推动生态产品供给增加和价值实现的一个缩影。
清明时节,长江江滩披新绿,岸畔绿葱茏。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昔日塔吊林立的主城区长江岸线摇身一变,成为美丽的江阴“外滩”。
近年来,面对高强度开发和生态破坏带来的严峻挑战,江阴市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提出了生态进、生产退,治理进、污染退,高端进、低端退“三进三退”的护江战略,综合运用土地储备、生态修复、湿地保护、旧城改造、综合开发等措施,建成了八千米沿江、十千米运河的城市“生态 T台”,形成了滨江公园、城郊湿地、环城森林带、沿河绿道等丰富多样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区。
江阴市还出台了“生态券”交易办法,围绕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江阴市出台了《生态券交易管理办法》,包括生态券的产生、核发、交易、使用和监管。构建了以“生态产品开发者受益、占用者付费、破坏者受罚”为导向的生态价值占补平衡制度。
江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生态券”是指土地权利人在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土地复垦、生态修复等手段将建设用地转换为生态用地,形成的生态服务增值部分对应的交易指标。目前,该局已在敔山湾64号云溪谷地块、青阳金桥小学西侧地块完成两宗附带“生态券”试点交易案例,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该负责人称,下一步,该局将探索“生态券”融入工程项目建设、国有建设用地配置等过程,搭建“生态券”交易平台,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生态产品开发者受益、占用者付费、破坏者受罚,构建生态券产生、核发、交易、使用、监管的管理体系,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大幅改善和生态产品价值的增值外溢,走出了一条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相得益彰、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济高价值,做大金山银山
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再反哺“绿水青山”,江苏形成了良性循环。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依山傍水,西北侧舜过山环绕,东临舜河。近年来,郑陆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全面开展零星农用地、建设用地资源整理和腾挪,实现“用地腾退-生态整治-异地使用”的用地整合,合理安排新兴产业空间布局,引入查家湾文旅品牌、智能制造等环境敏感型产业,实现“生态筑底、绿色赋能”。
如今的郑陆镇,通过生态修复重现当地好山好水,好生态滋养下的蜜梨甜美可口,全镇梨果产业年产值超过亿元,成为郑陆镇乃至天宁区的重要特色产业之一,不仅为村民带来了收益,为当地打响了品牌,也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本流向这里,发展环境友好型企业,形成良性循环。
郑陆镇“焦溪翠冠梨”凭实力出圈。
青山得到修复的同时,绿水的颜值也在焕新。
站在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消夏湾,放眼望去,曾经筑堤围垦、散乱撂荒的养殖池塘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飞鸟蹁跹、千亩稻浪“消夏粮仓”的华丽转变,“太湖绿”绿色稻米生产基地在显化生态效益、带动区域绿色产业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的同时,创新破解了环太湖地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难治理的困局,恢复了太湖自净化的原始生命力,筑牢了太湖生态安全屏障。金庭镇还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按照“环太湖生态文旅带”全域定位,逐步打造万亩生态良田、缥缈村有机经济林、南湾湿地水街、湖湾湿地带等生态新景点,推动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绿色发展的生态产业,打造“生态农文旅”模式,消夏湾已华丽转身为人们向往的生态湾区。
多举措创新,拓宽“两山”转化路
实现“两山”转化,需要在方法上不断探索,在制度上逐步完善。为此,江苏省制定了《江苏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积极推进长三角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并探索研究省级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资金奖补办法。
为解决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变现”等问题,江苏省制定出台了《生态产品分类目录编制指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指引》。例如,宿迁市开展了生态产品分类目录清单编制和开展生态产品调查监测项目,以市、镇、村三级行政区为基础,构建了全域—重点区域—细化实施区域三个层次的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体系,按照空间尺度的差异性,明确不同层级生态产品调查、普查和监测的重点工作和内容深度,搭建了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数据库,形成《宿迁市自然资源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监测规程(试行)》。
2021年4月,江苏省自然资源厅部署启动了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工作,结合江苏自然资源禀赋实际、国土空间规划“两心三圈四带”总体格局、金融改革规划等,按照“战略区位重要、自然资源禀赋优越、促进打造绿色金融发展格局”原则,指导无锡、宿迁等16个地区同步开展省级试点。推出江苏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第一批典型案例,鼓励支持试点地区结合自然资源禀赋实际,探索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其中,太仓市全国首创产业用地“竞生态投入”配置模式,泗洪县首次尝试开展“绿票”交易,南京市溧水区、常州市天宁区则探索了附带生态保护条件的供地模式,宿迁市搭建了生态产品收储交易平台……各地立足本地区自然本底条件和经济基础,深入探索具有区域示范效应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有效拓展了自然资源领域“两山”转化的通道和路径。
2023年4月28日,中新智地(苏州太仓)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成功竞得全国首宗限地价竞生态投入的工业用地。所谓“竞生态投入”供地模式,指在土地出让竞价阶段超过终止价格时,系统不再接受竞买人报价,土地出让金竞价结束,转为“竞生态投入”,以生态投入所报价格最高的报价者为地块竞得人。竞得人在土地开发建设及项目运营管理之外,与出让地块所在地人民政府商议生态投入方案,参与方案的制定与落实,确保生态投入资金专款专用。“竞生态投入”模式可以防止工业地产无序竞争,通过引入“企业明确主体方向、政企双方共同探索方案”的生态投入环节,推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弱的生态项目与收益较好的产业项目有效融合。
作为江苏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域试点地区,宿迁市在泗洪县试点“绿票”取得重点突破的基础上,搭建了生态产品收储交易平台,构建“适宜评估—收储交易—利益共享—权能拓展”四位一体的生态产品收储模式,拓宽生态产品项目投资来源,推动生态产品项目的可持续开发与经营,助推了高质量发展。
宿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绿票”是指拟出让建设用地所在生态空间的生态产品价值总量因建设利用开发导致价值总量增减形成的券。由竞得人向交易平台投资购买甲类“绿票”用于支付异地生态空间补偿费用,也是投资绑定“绿票”的生态产品项目。项目可退出,投资期满后竞得人拿到本金和最终收益的80%,另有10%收益给予集体组织。
2022年1月26日,南京市溧水区附带投资发展和生态保护监管协议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成交。该地块位于洪蓝街道无想寺社区沈家山村,周边生态环境良好,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附带协议对项目清洁能源使用、固废处置等开发建设和运营管控要求作出了明确的约定,对土地使用权期限内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全程监管,探索建立“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
2022年4月11日,常州市天宁区一宗附带生态管养条件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成交。该地块位于天宁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核心区,生态资源本底相对较好。竞得人需按照协议要求,承担管养和维护周边116.91亩地块生态环境的主体责任。通过探索将生态管养纳入自然资源资产配置环节,明确管养范围、生态建设和养护要求,进一步规范权责,有效拓展了自然资源领域“两山”转化的通道和路径。
风情查家湾。
常州市金坛区则在探索盐穴地下空间再利用的过程中蹚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金坛区于2021年启动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该区特殊的地下盐穴空间资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基础条件。作为地下盐层开采后形成的矿洞,盐穴具有体积大、密闭好、稳定性高的特点,是天然的“密封罐”,十分适合各类储能项目。金坛立足资源禀赋优势,打造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发电项目,探索基于地下空间资源再利用的价值实现路径。
2022年5月26日,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是世界首座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也是国内首次利用盐穴资源的发电项目。废弃盐穴变储气“宝库”,金坛开辟了中国地下盐穴、矿井等深地资源再利用的新领域,探索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崔娟介绍,自江苏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以来,在国家级试点层面,苏州市吴中区和江阴市两个国家级试点地区分别结合研究进展和地方实际,构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方法体系。综合运用遥感、GIS等多种技术手段,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生态产品调查、核算、监测的技术体系。
在省级试点层面,各地深入探索具有区域示范效应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立足试点地区自然本底条件和经济基础,探索生态资源指标交易、生态产品增值溢价、生态产业化、生态补偿等多元价值实现方式,拓宽丰富自然资源领域“两山”转化的路径模式。
下一步,江苏厅将不断健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体系,围绕生态产品质量认证、指标交易、转移支付、财税金融、考核激励等方面,探索服务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保障体系,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全方位支撑。
转载请注明来源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生态+复合产业”转化,江苏蹚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