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4年4月3日,“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兴化市成功举办,本次会议议程共1天,主要分为嘉宾致辞、主题报告、专家聘任、圆桌论坛四大板块,共有8位专家学者参加学术研讨。


作为庆祝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院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日前,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兴化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建设报社、扬州中国名城杂志社协办的“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兴化市召开。


本次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工作部署,围绕兴化现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兴化垛田,研讨如何在新时代创新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挖掘名城传统文化底蕴,厚植文化自信的历史根脉,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议程共1天,主要分为嘉宾致辞、主题报告、专家聘任、圆桌论坛四大板块,共有8位专家学者参加学术研讨。


论坛还特别邀请到新华日报、中国建设报、兴化日报等媒体记者参加并报道,当地文史专家、文史爱好者积极参与,产生了热烈的社会反响。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会议开幕


会议开幕环节由江苏省兴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林主持,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唐宏彬、中国建设报社副社长顾宇新、江苏省兴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林峰发表致辞。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陈林峰

江苏省兴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江苏省兴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林峰在致辞中表示,兴化垛田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参照。十年来,为保护传承兴化垛田传统农业文化,兴化加强保护修复,推动制定实施《泰州市垛田保护条例》,为垛田永续利用提供法治保障;研究文化展示,成立兴化市垛田研究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的联系,有效整合垛田研究力量;深化农文旅融合,将生态文化资源优势转为高质量发展的争先态势。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顾宇新

中国建设报社副社长


中国建设报社副社长顾宇新在致辞中表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完善历史文化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住房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兴化垛田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形成过程中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的精神与“愚公移山”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战天斗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民族图腾,是勤劳奋斗、勇于把握自主命运的伟大精神之美。面向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挖掘“兴化垛田”文化底蕴,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形成活态传承的全链条和大格局,需要进一步做好探索研究、总结应用。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建言献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为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唐宏彬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唐宏彬在致辞中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积极探索高强度发展背景下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之道,有效保护了大量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有了全国最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并正在加快推进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编制。


新时期江苏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论述和来江苏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的意见》要求,着力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按照“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要求,既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也保护好工业、农业、灌溉等类型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走在前、做示范,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有力保障。


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环节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院长鞠德东主持,4位专家学者围绕各自研究领域对兴化如何进一步保护好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经验分享。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人间正道是沧桑:兴化垛田的千年回顾与展望》

卢勇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


报告指出,兴化垛田“万岛耸立、千河纵横”的地貌和景色绝无仅有。兴化垛田世界级“双遗产”名片的获得,源自千年的历史积淀与实践检验。垛田源远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了“饭稻羹鱼”的独特农业文明;长期对恶劣环境进行因地制宜改造和适应,让“洪水走廊”变成“人间天堂”;因地制宜创造出与环境相适应的土地利用方式,蕴含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彰显了兴化地区的千年农耕与治水智慧。


报告指出,“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是分布在湖荡区独特的高地旱田灌排体系,垛田与圩口、水闸共同构成具有调蓄功能的水利系统。垛田四周的内河,既是灌溉的水渠,又是交通的水巷,这也是“垛田”作为灌排工程的重要特点。


报告指出,作为江苏唯一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兴化垛田”具有科研、文化、旅游、经济和生态等多方面的价值,对当地农业生产及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和农耕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兴化垛田”的活态传承与保护,要构建多元参与机制,挖掘、弘扬垛田文化,建立产业发展联盟。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做好战略谋划,真正实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旅游发展背景下世界遗产哈尼梯田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利用》

程海帆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报告从“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哈尼梯田遗产区概况、多元民族及村落分布情况、保护范围及保护分级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对哈尼梯田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利用进行系统分析。


报告指出,红河哈尼梯田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元阳、红河、金平、绿春四县,总面积约有100万亩,范围涉及哈尼族、彝族、壮族(阿勐控)3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哈尼族为主,村落多分布在1250—1980米海拔高度,是梯田分布区域,3700多级的梯田连绵不断。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在2013年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第45处世界文化遗产。


报告指出,哈尼梯田传统村落建筑形式为典型的哈尼族“蘑菇房”,实现活态保护,要保持原真性,坚持社区参与,注重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包括:保护梯田生态、传承民族文化、融合旅游发展。一是开展“在地化研究”,梳理当地哈尼族社群的“群体营造意识”;二是提炼哈尼族文化的“乡土营造基因”,进行低技术、低成本、模糊化的农村建房引导;三是“微干预”,满足哈尼族村民的个体营造需求,营造富有人情味、村民归属感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实施路径是“在地化”共同营造。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基于文脉传承的太湖溇港乡村地区发展空间对策探索》

赵霞

中规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副总规划师


报告以湖州南太湖特色村庄带发展规划为例,注重将“乡村”与“文化”融合,从价值认知、活力复兴、魅力传承、空间管理等方面,探索了基于文脉传承的太湖溇港乡村地区空间发展对策。


报告指出,太湖溇港乡村地区在活力复兴方面,要立足区域,把握比较优势和发展定位;要坚持生态优先,引导产业与太湖关系协同;要注重培育动能,立足文化特色、面向区域态势,重塑城湖联系。在魅力传承方面,要保护特色乡村空间本底,引导乡村面域景观优化,管理骨干水网沿线景观,提升“溇港—村庄”空间品质,开辟自然人文景观游赏线。在空间管控方面,要创新乡村用地规划建设管控思路,划定三类建设政策区,以建设分类管控图取代规划总图,围绕业态、空间、人,细化各政策区管理要求,避免撤村并点等“大刀阔斧”手段,做到最小扰动、不大拆大建,将底线控制、发展引导和弹性预留相结合,兼顾好每个行政村的发展机会。


报告强调,乡村地区作为城市群区域性的开敞空间和城市外围的本底生态空间,是城市群和城市健康发展、整体空间品质提升的重要载体。作为高价值遗产背景的乡村地区,更需要关注“遗产本身+多要素关系”的综合保护和“多尺度空间责任+多维度综合效益”的系统发展,统筹做好价值认知、空间留白、共同缔造三篇文章。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

孙洪武

江苏省农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报告以苏州碧螺春茶文化系统为例,系统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联系。


报告指出,首先,农业文化遗产是产业振兴的首选资源,苏州碧螺春茶具有易传播、适合推广、自带故事的特质,历史传承的产业基础保证了产业振兴空间,独特风味容易锁定消费群体,生态产品更加契合时代需求。其次,农业文化遗产是生态振兴的优先选项,洞庭(山)碧螺春原种茶树和本土果树资源提供了区域生态本底,洞庭山传统茶果间作模式保证了生态稳定,造就了洞庭山茶果间作生态景观。最后,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的持久动能,农业文化遗产涉及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方方面面,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可为文化、人才、组织振兴提供抓手,对其传承光大可为组织振兴提供广阔空间。


报告指出,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于2019年12月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公示名单,于2020年1月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在中国的十大名茶中排行前列。多年来,碧螺春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为人才提供了广泛舞台,茶果间作积淀的文化遗址、茶果史书、茶果传说、茶艺茶道、茶风茶俗等历史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丰富资源。


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环节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院长鞠德东主持,8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如何进一步认识“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在接下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利用中,如何充分发挥“兴化垛田”的价值特色,将垛田文化遗产和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发展有机结合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张鑑

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理事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兴化地处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属于典型的水乡城市。“垛”和“城”相伴相生,当地在长期发展中,出于“离水”“取土”的需要发展出垛田,人们选垛营城,逐步建设发展形成如今的城市风貌。“水”和“垛”两大核心元素贯穿兴化城市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孕育了特色鲜明的水乡文化,比如兴化继承了以“罱河泥”为代表的传统农业活动,为区域绿色生态发展探索了宝贵的可持续发展经验。兴化垛田作为特色大地景观,或是特色地域空间,与苏州太湖吴江的塘浦、南通甚至盐城地区种植棉花的条田一样,都具有重要保护价值,在下一步名城保护中,要注重挖掘垛田文化,加强对垛田价值的关注。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韩扬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研究馆员


垛田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于兴化具有唯一性、典型性,是非常珍贵的物质记载,是必须发展、不可多得的记忆载体,也是兴化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构成元素,需要去保护好、利用好。同时由于水利条件变化,垛田面貌处在动态变化中,有必要对历史上的垛田面貌、农业劳作方式进行再现和展示,这既是文化遗产的修复,又是资源的有效利用。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沈旸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历史文化名城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是“中”和“的”的包含关系,而是名城保护、乡村振兴、人民生活、农业遗产、文化产品等融合构成的综合性、系统性概念,无论是遗产保护还是名城保护,都要站在提升人民幸福感和保护传承文化的角度。


垛上花、垛上人、垛上城,垛和城在兴化是天地融合的概念,需要系统性、整体性地看待城垛关系、城乡关系、商垛关系,要从多角度切入垛田和城市的价值研究、价值传承,思考在城市建设上可以做出哪些贡献和探索,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路助力,来应对未来水乡身份的呈现。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李新建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兴化地理位置特殊,处于江苏发展南北向京杭运河,东西向通扬运河,以及北边淮河的交汇地带,水网密布,同时也是古代盐运水路网络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关于兴化垛田的研究,可将其放在整个里下河周边行盐体系中去统筹思考。同时,也可将兴化整个城、镇、村的布局体系和历史上的水陆交通关系进行比较研究。关于兴化垛田的活化利用,要把垛田和周边水上森林、传统村落整合串联起来,以水和垛田为主线,加强文旅融合,并引入非遗文化木船制造,推动文化观光旅游体验的多样化、创新性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卢勇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一定要秉持大历史观和大城市观,系统全面整体地看待村、镇、城的建设发展,将文化、农业、商务等要素全囊括,同时围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独特、人独特我唯一,尤其是抓住唯一性的价值,去提炼亮点和特色。兴化垛田作为活化石,几千年来传承演变至今,是老百姓抗洪救灾、因地制宜的鲜明智慧结晶,要基于此凝练出适合于兴化的城市精神,提炼出符合兴化历史文化名城定位的角色。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孙洪武

江苏省农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兴化垛田是特定历史时期劳动人民抗洪救灾,合理用水生产生活留存下来的宝贵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战天斗地不屈的精神,也承载了众多劳动人民护水爱水的珍贵记忆,把兴化垛田和历史文化名城联系起来具有很高的价值意义。


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水是兴化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因此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水的文章值得研究和思考,尤其是在绿色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水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折射着政府治理水平、百姓生活现状。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赵霞

中规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副总规划师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需要站在中华文明的高度,站在国家历史格局的高度去研判名城价值。在历史上的全国经济政治格局中,兴化垛田在保障运河安全、抗击洪涝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农业文明中,兴化垛田也是在特定自然或者地理条件下跟当地实际情况结合的产物,展现出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特点。


历史文化名城一定要把城的故事讲清楚、讲精彩,除了垛田本身,还要更多地去梳理垛田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和乡村的关系,讲好其中的故事,扩大垛田的影响,丰富保护的要素,构建整体的保护体系。同时也可以往特色产业方面延伸,将垛田与特色文化活动的培育结合起来,实现文化遗产的发展利用。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程海帆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关键是要把握好工作的方式方法,政府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一定要有明确的责任主体来牵头领导、组织推进,将各方力量凝聚起来,把工作做实做细。


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一定要依托社会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充分将当地的民间智慧调动起来,要让老百姓发自内心地热爱这座城市,自愿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贡献力量,有效撬动民间资本,实现事半功倍的特殊效果,像云南剑川县、会泽县以及石屏县都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主持鞠德东

中规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院长


兴化在下一步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中要重点把握好五方面内容。第一,要关注时间的连续性,从大历史观的视角、从时间全周期的视角去研究兴化历史上城、镇、村演变的机制和特征。第二,要把握好空间的整体性,不能只着眼于一城、一垛,要对全市域,乃至区域更大范围的空间发展统筹考虑。第三,要注重要素的系统性,垛田是水、垛、城、镇、村、田、人系统融合的产物,具有价值的唯一性,要挖掘更多的故事和载体,并基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进行全域全要素全覆盖的整体保护。第四,要加强保护利用的综合性,充分利用兴化垛田这样大尺度的大地景观美感,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强人的体验,围绕观光、旅游、文化等方面做好利用文章。第五,要加强传承利用的创新性,探索应用新理念新技术,使遗产利用跳出单纯的展示,更符合当下和未来的需求。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