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重振古都脊梁——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实施项目(钟鼓楼紧邻地区、鼓楼东大街及玉河沿线综合治理)经验体会


重振古都脊梁——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实施项目(钟鼓楼紧邻地区、鼓楼东大街及玉河沿线综合治理)经验体会

项目组部分成员合影
(前排左起:孙书同、鲁坤;后排左起:王冶、曲涛).


项目获奖情况:

2023年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奖一等奖

2022-2023年度中规院优秀规划设计奖


重振古都脊梁——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实施项目(钟鼓楼紧邻地区、鼓楼东大街及玉河沿线综合治理)经验体会


执笔人 | 孙书同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项目负责人


01

项目概况


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驶入快车道,为稳步推进申遗工作、推动老城复兴,2021年初,北京市东城区先后启动了鼓楼东大街一、二期,鼓楼东南望第五立面整治提升及玉河(北段)沿线综合提升工作,确保通过遗产点周边环境治理,实现申遗目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加强老城整体保护,保护传统中轴线,加强钟鼓楼、玉河、景山、天桥等重点地区综合整治。


本项目范围内主要涉及两处遗产点——钟鼓楼及万宁桥(玉河),工作围绕对遗产点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净化中轴线视廊,改造影响风貌的建筑,提升历史水系景观,突出古都文化特色,展现壮美的中轴线秩序。工作内容包括:建筑风貌提升、第五立面净化、景观环境优化、水体生态治理、业态更新指引、多杆合一及电箱三化市政工程等。


重振古都脊梁——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实施项目(钟鼓楼紧邻地区、鼓楼东大街及玉河沿线综合治理)经验体会

图1 项目范围及工作内容

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02

历史文化价值


符合周礼营城思想的繁华”后市”之地


钟鼓楼及万宁桥地区历史悠久,均形成于元代。钟鼓楼位于中轴线的北起点,在元大都时同步规划建设,史称“齐政楼”。《周礼·考工记》中曾写“左祖右社,面朝后市”,鼓楼片区在建都伊始就定位为市场,作为京杭大运河漕运必经之地,亦是元大都最大的商业中心。至今,繁华的鼓楼东大街及其毗邻的南锣鼓巷地区依旧是游客们喜爱打卡的“网红”商圈,可以说是古代营城思想延续至今的体现。


内城里承载集交通、商业、漕运功能于一体的历史水系和长街


钟鼓楼以东的鼓楼东大街,与交东、东直门内大街合称”崇仁门街“,是老城内长度仅次于长安街的东西长街。元代漕运运河(现玉河)从其西南角穿过,钟鼓楼周边成为当时京城的繁华“后市”之地。


玉河属京杭大运河分支,是北京老城重要的八条历史河湖水系之一,其上的万宁桥,被称为“中轴线第一桥”。玉河是京杭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遗存,在明朝之前曾是漕运进京的通道,运货的船必需通过玉河之上的万宁桥进入什刹海,是京杭大运河的咽喉之地。随着漕运兴盛,积水潭地区成为元大都的商业中心区,大小市集沿岸设立。万宁桥下的客运码头,作为为游人和货物的集散地,与鼓楼的“后市”连成一片,成为内城内繁华的商贸场所。

重振古都脊梁——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实施项目(钟鼓楼紧邻地区、鼓楼东大街及玉河沿线综合治理)经验体会

图2 鼓楼东大街的历史功能变迁

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老城内“潮文化”特色显著的区域


从元代到清末民国时期,鼓楼东大街经历了从漕运繁华的后市之地到逐渐没落的变化,建国后又逐渐发展为当代北京“潮文化”的聚集地——大量的电玩潮玩店、live house、网红餐饮店等集聚于此。在90年代至00年初,曾被称为“北京动漫电玩乐器一条街”,街面上分布着几十家经营电子游戏、乐器、动漫手办的店面。


现在,随着宋冬野、赵雷、新裤子乐队关于鼓楼的歌曲在社交媒体走红,“走在鼓楼下面”、感受“鼓楼的夜晚时间匆匆”、坐一趟路过鼓楼的107路电车——似乎又变成了当代文艺青年的必备tag。


重振古都脊梁——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实施项目(钟鼓楼紧邻地区、鼓楼东大街及玉河沿线综合治理)经验体会

图3 鼓楼东大街:今天的“文艺青年打卡地”

图片来源:小红书


鼓楼-玉河片区,不仅展现了北京中轴线的古代营城思想和厚重历史,更见证了一座城的时代变迁和发展。但是,作为重要的中轴线遗产点,钟鼓楼和玉河周边存在风貌杂、路难走、水质差、景观乱、设施缺、文化弱等问题,严重破坏了中轴线的遗产环境品质,亟待提升。


03

技术特色及创新


特色一:搭建共建平台,全民聚力助推申遗


本次工作采取了政府统规统建与商户统规自建并行的方式,吸纳多元社会资金进入城市更新。项目组搭建了线上共建平台-“鼓楼传声”小程序。通过线上、线下的共同推广,商户和居民可通过扫码小程序,不仅能够线上建言献策,还能提交自己的改造方案。


重振古都脊梁——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实施项目(钟鼓楼紧邻地区、鼓楼东大街及玉河沿线综合治理)经验体会

图4 “鼓楼传声”计划小程序界面

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积极动员商户改造,基本实现了私房建筑门脸及广告牌匾由商户统规自建完成,实现了全街的共筹共建。以鼓楼园为例,作为片区内规模最大的产业园建筑集群,通过街道与设计师过程中引导其业态更迭、风貌提升,改造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其引入的业态充分补足了鼓楼-南锣街区的旅游服务的功能短板,实现了多方共赢。


重振古都脊梁——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实施项目(钟鼓楼紧邻地区、鼓楼东大街及玉河沿线综合治理)经验体会

图5 私产产权商户采取门脸或牌匾统规自建的方式(滑动查看)

图片来源:小红书及作者自摄


重振古都脊梁——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实施项目(钟鼓楼紧邻地区、鼓楼东大街及玉河沿线综合治理)经验体会

图6 鼓楼园的统规自建效果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特色二:保护多元要素,凸显中轴引领的空间形态


相比过去街巷整治项目更聚焦在建筑立面和路面,本项目尝试突破,从“点、线、面、体”四个空间层次,以更加立体和整体保护的思路,优化中轴线统领下的老城空间形态。


重振古都脊梁——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实施项目(钟鼓楼紧邻地区、鼓楼东大街及玉河沿线综合治理)经验体会

图7 整体空间形态保护的多元要素

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点-老建筑的精细修缮


通过对历史照片的对照和参考,大街建筑按照原格局、原样式,采用传统工艺做法和材料,开展保护性修缮。


本次改造总计抢救性修复了13处历史风貌建筑,沿线的姚记炒肝、吴裕泰等4处老字号在保护修复后,也重焕生机。


此外,在改造中还发现了隐藏在外包之下的老牌匾、老物件,项目组也采用了覆罩展示的方式进行了保护展示。通过过程中及时识别及精细修缮,鼓楼东大街的历史要素得到了充分保护和延续。


重振古都脊梁——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实施项目(钟鼓楼紧邻地区、鼓楼东大街及玉河沿线综合治理)经验体会

图8 老建筑、老物件的保护性修缮(滑动查看)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线-历史街巷公共空间提质


结合前期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项目组提出以“京潮流转、后市长街”作为鼓楼东大街规划定位,塑造古今交融、文商融合的特色风貌街道,并采用分类引导、分级整治的规划设计思路,引导改造提升。重点对街道公共空间进行了改造提升,对各类街道设施进行了整合和优化,以隐形化、景观化、无碍化为目标,优化路缘石、电箱、杆件设施、栏杆、树池花池、井盖等多个细节,提升整体的无障碍环境和步行品质。


重振古都脊梁——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实施项目(钟鼓楼紧邻地区、鼓楼东大街及玉河沿线综合治理)经验体会

图9  对历史街巷公共空间街道要素的精细化提升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重振古都脊梁——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实施项目(钟鼓楼紧邻地区、鼓楼东大街及玉河沿线综合治理)经验体会

图10  鼓楼东大街改造后效果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面-历史河湖水系修复


万宁桥是中轴线上唯一的元代遗存,是中轴线七座桥中唯一坚守在现代交通岗位上的古桥,至今承担着地安门外大街的交通功能。


万宁桥横跨的玉河,也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提升前,玉河周边水质存在污染,底泥多年未清淤、散发异味,经测定后水质为IV类。栈桥、驳岸、亮化、铺地及休憩设施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亲水空间未得到有效利用,遗产环境需要提升。万宁桥上更是挂了大量市政管线,亟需“减负”。


为配合西城区对万宁桥的修缮,东西两城跨区协作,通过迁改古桥上各类管线、拆除文物铁笼,让人们可近距离观赏万宁桥及镇水兽文物。其中,玉河北段进行了驳岸生态化改造,通过清淤和提升水质、修复古运河货船元素的亲水平台和栈道,重现水穿街巷美景,对沿线的座椅的休憩设施、夜景亮化设施进行提升,让人们可以更舒适的漫步在玉河边,惬意体验古运河文化。


重振古都脊梁——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实施项目(钟鼓楼紧邻地区、鼓楼东大街及玉河沿线综合治理)经验体会

图11 万宁桥周边遗产环境的优化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体-第五立面的优化及老城空间视廊保护

项目组通过比对不同年代鼓楼东南望的同角度历史照片,掌握了120年跨度的风貌变迁历程。通过对比发现,鼓楼-万春亭的中轴线视廊呈现出“四合院青砖灰瓦,天际线平缓有序,中轴线主体突出”的空间形态特征。


但从现状来看,目前钟鼓楼南望地区存在大量彩钢屋顶、不合规制的屋顶,以及凌乱的空调外机、太阳能板、花架、鸽子笼等屋顶构筑物,严重破坏了古都风貌;此外,部分建筑高度甚至超过了景山万春亭,破坏了南望片区平缓舒展的天际线形态,亟需优化提升。


在规划设计中,近期通过拆除违建、修缮屋面等五种手段,优化南望地区的整体遗产空间形态。中远期推进超高建筑降层,逐步恢复鼓楼中轴南望地区“合瓦坡顶、平缓有序、烘托中轴“的空间格局特征。


重振古都脊梁——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实施项目(钟鼓楼紧邻地区、鼓楼东大街及玉河沿线综合治理)经验体会

图12 1955年与2021年鼓楼南望的空间对比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重振古都脊梁——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实施项目(钟鼓楼紧邻地区、鼓楼东大街及玉河沿线综合治理)经验体会

图13  第五立面改造措施图

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项目组始终坚持以“整体保护“为主线,通过对以上点、线、面、体多种要素的优化,维护凸显北京中轴线统领下的整体空间形态。


重振古都脊梁——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实施项目(钟鼓楼紧邻地区、鼓楼东大街及玉河沿线综合治理)经验体会

图14  整体保护思路下“点、线、面、体”的多要素优化

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特色三:全技术视角系统施治,精细优化中轴遗产环境


为推进街区更新、实现全要素的综合施治,项目组充分发挥统筹作用,搭建建筑、交通、景观、水体多专业合作实施平台,全技术视角系统施策。


重振古都脊梁——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实施项目(钟鼓楼紧邻地区、鼓楼东大街及玉河沿线综合治理)经验体会

图15 全技术视角系统施治

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建筑方面,通过建筑风貌提升及精细化更新,对街道的建筑立面、附属设施均做出特色化改造,引导牌匾统规自建,提升街区整体风貌。


景观方面,通过提炼核心历史文化元素,打造一脉传城、宝钞旧话、南锣灯影等“鼓东八景”,阐释好中轴线遗产文化价值,展现出中轴线遗产点的历史文化。


市政工程方面,通过“多杆合一”、“电箱三化“(隐形化、小型化、景观化),整合各类现状交通杆件180根,合杆率达到60.6%,迁改、隐藏或美化各类墙地箱、开闭器、箱变共计63台,节约了大量步道空间,消除通行瓶颈。


水体治理方面,通过底泥原位处理、水下森林构建、生物控藻技术等措施,将玉河的水质从Ⅳ类提升到III类,并同步完成了相关的游憩设施。


通过以上各专业的通力协作,全技术视角推动街区更新。


重振古都脊梁——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实施项目(钟鼓楼紧邻地区、鼓楼东大街及玉河沿线综合治理)经验体会

图16 改造成效(滑动查看)

图片来源:改造前照片为作者自摄、
改造后照片来源“北京东城”公众号


04

成效展示


截至2023年10月,本项目已全面竣工。通过治理,玉河水质有所提升,达到什刹海水系水质标准。鼓楼东大街完成了风貌及业态提升,更有秩序的钟鼓楼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打卡,较2019年客流量提升40%。钟鼓楼周边逐步恢复了中轴线周边“两侧平缓、翼卫中轴”的视廊景观,让人在登上钟鼓楼俯瞰时,能够感受到绿荫掩映下、青砖灰瓦的特有风韵。


项目先后接受了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凤凰卫视多方的采访报道,社会反响良好,也获得了市民和居民的认可和称赞。


项目突出了“以中轴线申遗为抓手,带动老城整体保护“的战略意义,助力中轴线申遗的最后冲刺。


工作方式上,通过公众参与,鼓励多元社会资金参与,突出了本次中轴线申遗公众参与的理念。


工作内容上,从建筑街巷局部保护向空间形态整体保护转变,强化了中轴线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价值。


技术路线上,不仅延续了精细治理、更践行了多专业施治的工作方式,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手段实施老城整体保护,让北京中轴线成为一条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轴线。


05

致谢


本项目是在东城区委区政府整体统筹下,推进方案设计和实施落地的项目。


在此,特别感谢北京市东城区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以及北京市东城区城市管理委员会王涛、惠静、刘悦,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办事处刘冉、黄彬、王毅、刘建强、张楠等主管领导给予本项目的全力支持。


为保障项目顺利推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成立了多专业技术团队。在此感谢中规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北京公司顾问张全、尹强等领导的技术指导,感谢北京公司生态市政院副院长王晨的技术支持。


感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叶楠、夏梦晨等业内专家提供项目资料并给予宝贵意见。




实施主体:北京市东城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办事处


规划编制单位: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分院


主 管 所 长:周勇

主管主任工:何易、房亮

项目负责人:孙书同

项目组成员:周勇,孙书同,何易,房亮,何晓君,刘自春,曲涛,王冶,鲁坤,张涵昱,李宁,姚小虹,庞琦,张福臣,王丹江,钟曼琳,钱川,李梦,王


来源: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重振古都脊梁——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实施项目(钟鼓楼紧邻地区、鼓楼东大街及玉河沿线综合治理)经验体会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