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那十年大事记在某百科分类标出,分“科学与技术、战争与政治、社会与经济、文化与娱乐、体育赛事、灾难”诸方面,我们来看几条“科学与技术”以及“文化与娱乐”的词条:
因为老照片,怀旧有图景。且看且议。
摄影:Qamera.com 1980年
“Watch out!! There’s a foreign big-nose behind you!!” Another only child, getting spoiled to the max on an outing to the Bund of Shanghai.拍摄者还是很俏皮的,大鼻子外国人,坐在防汛堤上的小妹妹如今人到中年了,不知道她会来认领此照片吗?
Junk on the Huangpu, Shanghai
摄影:Anaguma 1981年5月24日
While cruising through the harbor area, we passed a junk that still had some sails. After this boat ride, my sinuses were destroyed for a week from the air pollution.娇贵的外国人,水土不服哦。
Lunch on a concrete boat, Shanghai
摄影:Anaguma 1981年5月24日
摄影:Jonathan Standing 1981年11月24日
Jonathan Standing上一幅照片在西藏中路、南京东路,市百一店门前人潮涌动;下一幅,他来到了人民广场,连着看,他是散着步过来的。
大中华大饭店背后天际线上和左右邻还没有高大建筑物。
最早“大中华饭店”不挂西藏路门牌【后来挂西藏路(虞洽卿路)200号】而强调跑马厅和四马路身份,懂得自然懂。
摄影:Jonathan Standing 1981年12月1日
下图,老外游览上海必到之地,参观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看艺匠们制作各类工艺美术品。我们关心窗外,大法式露台和茂密的树林,汾阳路79号,一个有故事的老洋房(注释①)。
摄影:Paul Dinning 1981年6月30日
摄影:Paul Dinning 1981年7月1日
摄影:Band Hiro 1982年
摄影:mjcummins7308 1982年
摄影:urbalis 1982年
我们找到一本有历史意义的摄影册。
The Door Opened:
Adrian Bradshaw Street Photography
Reveals China in the 1980s
Adrian Peter Bradshaw is a British photojournalist who specializes in the photography of China. A BA in Chinese at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and for the second year of the course he went to China to study at the Beijing Languages Institute from 1984 to 1985. He did not return to England to finish his degree course but stayed in China to pursue a career as a photojournalist.Bradshaw spent the next three decades living and working in China, based in Beijing (1985–1997 and 2000–2014) and Shanghai(1997–2000). 一个英国人留学中国后就留在了北京,从1985年到2014年的29年间,他记录下来国门打开的中国新面貌。
Bradshaw settled and would stay longer than any other overseas photojournalist, bringing an empathy and understanding to his subjects that is rare. 来源:photographyofchina.com
我们觉得这句话比较有水平,因为你呆在一个地方时间越长,越会有同理心,看问题也带有谅解的成分。
上图,看看当年电子产品价格,吓人,现在,智能手机走遍天下都不怕。
Touring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in 1988 was an adventure. How to get tickets, how to make yourself understood, nothing was easy. The country was still full of bicycles, and slow moving. Especially big cities like Shanghai changed a lot over the years.来源:https://www.dianavanoort.net/china–hongkong-1988.html
作者在1988年来上海游玩,不跟团,很冒险,怎么买票怎么待人接物都需自己摸索,这个国家都是自行车,慢悠悠。作者在发布数字照片时感叹:近年来,上海发生了巨变。
View north along the Bund (Waitan) in February 1988.
来源:http://kruemke.de/places/china/shanghai/
来源:https://ashadedviewonfashion.com
这位是时尚界名人黛安娜·珀内特(Diane Pernet),她1987年悄悄来上海考察,那时,有多少人懂时尚这玩意?她自己发的图,刚出上海虹桥机场。先看那时候的虹桥机场,下图,来自上海电视台播出纪录片:
摄影:Raymond Cunningham 1985年
有位来上海考察的皮革专家(marketing professional & leather industry expert)Mike Redwood也在同一年顺便拍了一些上海街景。
Shanghai Bund photographed in 1987. Shanghai Engineering Co No 2 ran glove manufacturers and were headquartered here.
1987年,斯皮尔伯格在上海拍摄《太阳帝国》(注释②)。
摄影:Reagan Louie
上、下两幅来自一本叫《迈向更真实的生活人生》摄影册(Toward a Truer Life Paperback – June 1, 1991年版),拍摄时间为1987年,摄影师是华裔美国人。
Vividly documents two odysseys: Chinese American photographer Reagan Louie’s journey of personal self-discovery; and China’s dramatic surge toward Westernization. It reveals both the illuminating vision of a brilliant artist and the powerful humanity of a complex land. 此摄影册提供了一幅生动的场景:融入世界的中国人的生活,以及复杂的人性。
下图来自日本摄影师塩野谷富彦(Tomihiko Shionoya),本分地上班,业余就跑出去拍照。
鹿島建設建築設計勤務、世界旅行や建築物、鉄道などを幅広く撮影。小さい時から超高層建築物が趣味でスカイツリー建設時から今も撮影を続け、アート的撮影を挑戦しています。
看看里面的中文字大概也能懂,塩野谷富彦的自我介绍:我在鹿岛建设公司做建筑设计工作,利用旅行拍摄建筑物、铁路等。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是超高层建筑的爱好者,我正试图拍艺术人像照。
摄影:TOMIHIKO SHIONOYA
来源:https://picclick.com/ 拍摄于1983年9月27日
NBC News’ Tom Brokaw, Bryant Gumbel covering China’s National Day from The Bund in Shanghai, China on September 30 and October 1, 1987 — Photo by: Alan Singer/NBC/NBC NewsWire
1987年国庆节,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新闻节目做“今日中国”直播,上海外景点在外滩,北京在长城。
摄影:陆杰 1989年
来源:网络
下图,是从旅游大巴拍摄到1984年淮海中路。
摄影:Peter Hazeldine 1984年 转自老壶嚼早
拍摄于1979年 摄影者不详
我们找到一张1979年照片,市百一店的橱窗内展示索尼公司产品,围观群众有几层,这个窗口,可以算是当年橱窗广告C位,上海电视台播放“雷达表”电视广告,这里展示实物,围得水泄不通,而现在,走过路过,….,建议市百一店在此设计一个“历史记忆”铭牌。
注释①
注释②
广告 梧桐区老公寓
广告:广电制作 值得信赖
点击查看城市设计往期文章

上海“打工人天选草坪”出圈,我们为什么需要出门就是公园?

上海取消商品住房用地溢价率10%上限要求

又一个上海爆款,凭什么是它?

《繁花》救活一个烂尾影视基地,王家卫让上海电影集团花了5个亿

上海、深圳之后,武汉也要推“工业上楼”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热爱设计 专心阅读
期待与你相遇
投稿 · 咨询 · 合作或者
加入社群请扫码
入群暗号 “你所在的城市名称”+城市聚落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点击 “设计企业服务”,点击文末链接联系我们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设计):回望:1980年代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