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费孝通先生1980年代提出“小城镇大问题”以来,小城镇备受多方关注和重视。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农村向城市转型的过渡区域、农村和大中城市的中介,小城镇在城乡协调发展中起到了“平衡杆”的作用,引领着区域经济转型和地方改革的起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然而,目前我国小城镇发展存在人口基数大、量多面广、工农关系与城乡二元制度不平衡等问题。鼓励小城镇发展,对于化解粮食供应危机、缓解工农紧张关系、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推动小城镇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乡村振兴、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关键性作用。
日本、韩国和中国在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人口密度和乡村建设历程等方面有着极高的相似性,其小城镇及乡村发展经验具有较高的可借鉴性。由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张立副教授及其团队所著的系列书籍“东亚村镇研究”,对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的小城镇和乡村的规划和管理经验进行了细致梳理和分析,希望所提内容可为我国大陆地区提供经验一二。
经作者授权,本号从4月23日开始陆续推送该系列书籍中《东亚小城镇建设与规划》和《台湾乡村建设与规划——建构新乡村共同体》的部分内容。感谢书籍作者张立老师及其团队的支持!
东亚小城镇的社会政策及案例
过疏化地区振兴政策是日本自上而下实行的町村发展政策。因町村人口减少,劳动力流失,町村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日本居民也产生了强烈的町村崛起意识,希望通过挖掘町村资源,实现特色化发展,推动町村依托特有资源形成个性地域。从1970年代开始实施“一村一品”政策,到1980年创建个性町村,日本在特色町村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
1 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但因竞争而逐渐失去成效
1970年代,日本进行了大规模自下而上的“造町运动”,“一村一品”是其中最典型和最成功的形式。“一村一品”起源于大分县小山村,该村通过生产高质量李子和栗子提升经济。小山村的“一村一品”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自我发展:首先是创造“1.5次产业”推动农业发展,即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以提升产业链;在此基础上逐步强调人力开发,加强农业学习教育,以保证后续发展力;最后通过产业的复兴来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小山村的自我振兴方式而后被大分县知事修订为县级政策,于1979年在大分县内推行。实施该政策后,大分县地方产业迅速发展,人均收入大幅提升。2015年,大分县已经开发了766种不同的地方产品和服务,产品产值由100亿日元增至1400亿日元。
“一村一品”运动注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创建优势产业基地。根据当地资源与自身优势开创了特色产品,既包括农产品,也包括特色文旅项目。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发展优势产业基地,以增加农民收入,并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此外,还对农户展开教育培训,以培养农业人才,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支持、农民参与”的模式。政府建立了各种培训中心满足农民的各项学习需求,通过培养人才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大分县由布院町是开展“一村一品”运动的典型成功案例。由布院町内拥有多处温泉(图1),且交通相对发达,因此该町充分利用丰富优势,发展特色旅游,每年举办一次电影节和一场音乐会;此外还将旅游和贸易结合,每年举办烧烤会,以促进町内牛肉的销售。1982—1999年,该町的工业上市额从12.52亿日元增至93.21亿日元,增长了6.4倍。“一村一品”建设大大带动了该町的经济增长。

图1 大分县由布院町温泉
“一村一品”由居民自主发起,政府仅提供技术支持(如建立农业技术中心,指导产品开发和分销等),不提供资金补贴。如此,减少了该运动对政府的过度依赖,促进地方自立。然而,“一村一品”在传播过程中逐渐“政治化”,日本全国范围内大量市町村竞争市场份额,使得该运动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渐削弱。
后期的“一村一品”政策实施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无法保证各町村间的产品或服务不重叠,市场竞争激烈。县、町村两个层级对每个町村的产品进行协调和行政干预才能保证产品的唯一性,从而减少竞争,然而干预的实际效果不尽理想。首先,町村数量庞大,无法做到完全不重叠;其次,因各町村的自主性质,居民会根据市场需求自主选择生产利益更高的产品;(2)竞争实力受到町村规模的影响。虽然该政策的意图是在町村层级普及运动,但能够成功的町村需要有大规模的人口支持,因此“市”层级的成功概率大,许多町村因人口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的振兴单位。
198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推行个性地域的市町村建设。即由都道府县推荐,再由日本政府指定117个市町村为个性地域。1990年代后,日本政府又指定了22个市町村为个性地域市町村,它们在历史、地理、风土或文化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特色。
日本政府指导町村特色化发展的思想是将地域资源进行极致化利用。立足于当地的资源开发,进行环境保护,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上胜町位于日本德岛县,位置偏远,且隐藏在群山中,交通不便利,区域经济较落后。该村的总面积为109.6km²,其中88.3%为山林,人口仅2000多人,老龄化率近50%,是日本人口最少而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上胜町居民曾经以柑橘、林业和建筑业为生,1981年的寒灾【昭和56年豪雪】使得该村面临灭亡的危机。1986年,农林技术指导员横石知二发现了上胜町的商机——枫叶(图2)。他通过大量试吃京都高级餐馆,研究出了最受欢迎的枫叶以及每种枫叶出货的最佳时间,创立了品牌“彩”,专门售卖上胜町的枫叶,并非常注重品质的管理,要求相同种类的枫叶的大小和颜色保持一致,这使得上胜町的枫叶在市场上赢得了较好的口碑。在上胜町枫叶达到一定的业务量后,村民们也加入了枫叶采集的行列以获得报酬。2010年,上胜町村与日本最大的移动设备运营商之一NTT合作,发明了老人们专用的平板电脑软件以查询如何采集枫叶;之后该村还与微软和日本的Docomo进行了合作。
如今,上胜町的枫叶品种繁多,不仅被日本餐厅广泛使用,占据了日本装饰树叶市场80%的份额,甚至远销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村内采摘枫叶的老年人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靠采摘枫叶获得了可观收入,年销售总额超过2亿万日元,许多老人一年就可创收千万日元(1000万日元约合45万元人民币)。此外,横石知二还通过种植不同种类的树木改造了上胜町的面貌,从而吸引游客。2003年上胜町开启了“零垃圾行动”,将垃圾进行详细分类以便资源再利用;2016年垃圾循环利用率高达80%,被评为“日本最干净的町”。
小山町位于静冈县骏东郡,其西侧是富士山。但小山町交通区位较差,无法与周边主打富士山旅游的市町村相匹敌,游客吸引力非常弱。面对此状况,小山町的居民抓住了一个契机——童谣《金太郎》(图3)。金太郎是日本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其形象是相扑名将,讨伐鬼怪立下赫赫战功。小山町以金太郎为旅游符号,挖掘了传说故事背后的素材,出版了图书和影音,将金太郎与小山町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外,修建了一条“金太郎漫步”旅游路线,包括神社、石头、树、池塘等,将各类设施都尽量结合了金太郎形象布置。小山町还将金太郎传说融入儿童群体,生产金太郎西红柿、馒头等儿童食品;设置金太郎相关的儿童游戏体验;改造金太郎邮局,鼓励小朋友给金太郎写信等。在一系列措施后,小山町迎来了一批批的旅游和定居者,2011年后,小山町实现了年均400多万的游客量。
日本是动漫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其动漫文化传播至全球,动漫旅游业随之而来。日本于是将动漫与乡土文化结合,通过多种方式构建特殊的旅游模式,如展馆式、乐园式、节会式等。动漫旅游在部分町村盛行,通过动漫形象强化地方特色,塑造品牌个性。因该产业的产业链长,综合性强,为町村产生经济聚集效应提供了良好助推力。此外,动漫特色町村的旅游业也带动了当地就业,增加了居民收入。
北荣町位于鸟取县中部,是知名漫画《名侦探柯南》作者青山刚昌的出生地。北荣町的大街小巷都是“柯南”,有一条“柯南大道”,且充满着柯南主题的标志牌、浮雕、铜像等;还有座“柯南大桥”,桥上处处都是柯南雕像;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门口、周边也都是柯南的铜像(图4);甚至北荣町居民的户口本、居民卡上也印有柯南形象——北荣町由此成为“柯南迷”的朝圣地。2007年,北荣町建设了以青山刚昌动漫作品为主题的“青山刚昌故乡馆”,设施运营权全权交于北荣町。该馆每年有超过13万的游客,为北荣町带来了一笔可观收益。
总的来看,个性地域创建不仅需要町村自身的资源基础,还需要政府和居民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制定有效、独特的挖掘、开发和运营方式,同时需要居民、政府、民间组织等协力合作。尽管该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部分町村地区的崛起,但普及率不高,同时存在与“一村一品”运动类似的竞争隐患。
系列文章
01 东亚小城镇简介:概念辨析与行政区划
02 东亚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03 东亚小城镇的土地利用政策及规划比较
编辑 | 顾春雪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书刊导览 | 《东亚小城镇建设与规划》04【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