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凝共识,开门问策编规划。为贯彻落实市委“1312”思路举措,推进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建设,6月19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州市海洋局)召开广州市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研讨会,会议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偲等6位海洋、经济、规划等领域知名专家,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副局长陈怀北、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局长邢丽霞应邀出席。
研讨会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承办,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州市海洋局)副局长姜莉主持,80名来自涉海职能部门和各区政府的代表,以及关心广州海洋事业发展的民主党派人士参加。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州市海洋局)邓毛颖局长在致辞中表示,广州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是广州现代化建设重要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是广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重要论述精神、锚定“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标高追求的使命所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州“海洋强市”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需在海洋科技、海洋产业、海洋文明、海洋治理、海洋开放等方面铆足干劲以取得更大突破,加快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全力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打造广州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在听取了广州市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编制情况汇报后,与会专家展开了深入研讨,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际合作、海洋特色彰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的意见建议。
强化海洋新质生产力
加强国际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
张 偲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
一是强化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广州在遥感、算力和AI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数字海洋经济、低空海洋经济和海洋无人系统;抓住机遇,打好基础,催生深海采矿产业。
二是深化发展滨海旅游等传统海洋产业,培育广州“海洋八景”,挖掘中山大学九十余年海洋科考历史和虎门销烟历史事件,丰富广州海洋文化内涵。
三是加强海洋国际合作,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建设“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拓展与南亚、太平洋地区和非洲等地区的国际合作。
四是加强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础教育和高校海洋学科建设,以及大科学装置的建设。
五是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加强资源整合和产业融资,促进海洋产业全面发展。
整合时空关系,拓展国际视野
聚焦重点产业
张海文
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原所长
一是要时空统筹。时间维度应衔接近期、中期、远期发展与国家战略的关系;空间维度要统筹好广州市域、周边地区、流域陆域、国际合作四大层面。
二是要面向世界。增加与国际规则对接的内容。如国际航运领域,需要对接绿色发展、脱碳减排等国际新规则;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领域,需与国际接轨,强化软件与智能化技术的研发;政策法律方面,国际条约融合趋势明显,特别是气候变化与海洋污染方面,充分研究国际法对广州等沿海城市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三是要聚焦重点。要结合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加强船舶、航运、海洋生物、海工装备、海洋新能源、新材料、蓝色金融等产业发展,把国际新规则、新要求融入进去,这样才有国际竞争力。
四是要加强保障。在投入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注重软件能力,在立法和政策上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支持。要强化品牌意识,提升海洋城市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
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贾若祥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综合研究室主任
一是以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要强化广州海洋科技方面的优势,推动海洋科技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传统海洋产业提质增效、新兴海洋产业培育壮大以及未来海洋产业前瞻性布局三方面着手,强化金融服务保障,为“十五五”期间打造大国的产业链、强国的创新链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以提升港口物流优势为抓手,打造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枢纽。广州经济体量大,生产消费分配流通各环节都比较畅通,也是联动国际和国内的重要枢纽,要进一步提升港口物流优势,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形成人海和谐的发展新局面。统筹陆海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发展远海、绿能,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是以统筹发展与安全为基础,加快形成高水平经略海洋的新安全格局。加强蓝色伙伴关系如南海RCEP合作,将地理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和新潜力,更好地经略南海。
五是以高水平的陆海统筹作为关键,加快形成现代化的陆海治理体系和能力。充分发挥广东作为省会的优势,做好港腹互动和江海联运这两篇大文章,从更大区域范围之内来统筹资源、统筹要素和拓展市场。
发挥广州海洋科教产业特色
使海洋之都绽放出更多光彩
王东晓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
一是充分发挥广州海洋科教优势。广州的海洋科教资源丰富,涉海高校应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品牌,面向市场培养人才,实现科教提质。
二是凝聚力量建设国家重大平台,如用好冷泉生态系统,依靠雄厚资本和产业基础、科技创新加持,着重推进海洋油气、交通运输、海工装备制造三个“领头羊”产业创新发展,筑牢广州海洋经济进入全国前列的基础。
三是深化海洋区域和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如新加坡的港口管理,提升海洋全球影响力。
发挥珠江独特优势,注重保护海洋文化
更加突出“海味”
马向明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一是要强化江海联运、陆海联运。抓住广州海洋是江河相关联的特点,凸显珠江对广州的意义,建立高效交通网络对接内陆腹地。要发展远洋运输,远洋运输是金融发展的支撑。
二是要凸显江海一体城市风貌特色。要借鉴伦敦、纽约、旧金山经验,注重海洋风貌和海洋文化的保留和活化利用,让人感受城市海洋气息。加强琶洲东区、长洲岛、海丝城地区海洋特色营造。
三是要抓住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合作急剧增长的契机,发挥广州与东南亚联系历史悠久的优势,将广州打造成为与东南亚政治和经贸交往的舞台。
提升海洋服务业水平
加快谋划脱碳和智能数字化
黄 今
挪威船级社(DNV)高级副总裁
一是重视海洋服务业的全面发展,补齐海事金融与法律等方面的短板,通过推动一站式海洋服务中心建设等举措,吸引国际和国内船舶融资银行与金融租赁等机构进驻。
二是强化国际航运服务功能,加强航运中心建设,吸引国际和国内知名船东和船舶管理公司进驻。
三是以涉海脱碳与智能科技产业发展为抓手,谋划好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的新动力和新赛道。
供稿|规划研究中心/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广州规划资源”
推荐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展望2035,广州如何向海而兴?广州市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研讨会成功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