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论与框架
1.1 邻里目的地:日常活动的空间载体

1.2 日常活动阶段:准备—行动—维持
行为转变阶段模式(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nd stages of change ,TTM)认为体力活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前预期、预期、准备、行动和维持5个阶段。考虑到建成环境要素难以对活动预期进行干预,并且频发性和规律性是日常活动的突出特征,本研究将日常活动分为准备、行动和维持3个阶段,据此构建老年人日常活动的转变阶段模式(图2)。

1.3 作用机理:
▲ 图3 | 邻里目的地建成环境对日常活动的支持途径
2
方法与数据
2.1 评价体系建构
▲ 表1 | 评价指标与数据来源
2.2 分析方法
在建成环境指标测算上,邻里目的地服务区范围采用Network Analyst工具生成,绿色空间数据采用栅格处理方法提取,点要素数据测算采用空间连接方法,线要素数据测算采用相交和融合工具。在建成环境量化评价上,采用熵权法得出各项指标权重并计算评价指数,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出建成环境对日常活动3个阶段支持的发展协调度。
2.3 数据描述
本研究以大连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包括沙河口区、中山区、西岗区和甘井子区东部。根据老年人出行行为以及大连市的地域特征,从商业服务、医疗卫生和休闲娱乐设施中,根据不同的服务半径等级选取了9种设施点作为本文的邻里目的地研究对象(图4)。

3
结果讨论
3.1 邻里目的地服务区分析
▲ 图5 | 邻里目的地服务区与缓冲区的面积对比
▲ 图6 | 邻里目的地服务区的空间分布
3.2 建成环境支持度分析
以空间邻近度、功能丰富度和出行便利度3个环境要素量化邻里目的地建成环境对日常活动的支持程度,从得分结果来看整体支持度较好,但不同邻里目的地的空间要素支持度差异较大,其中药店的建成环境支持度最高,运动馆的最低。
3.3 建成环境协调度分析
▲ 表2 | 建成环境指标的协调度评价结果
针对6种协调类型分别进行建成环境特征分析(表3):(1)良好协调的邻里目的地建成环境表示可以较全面支持日常活动的阶段变化,其主要特征有设施区位条件较好,邻近生活性街道和居住区,目的地可达性较高,服务设施密集分布,设施网点之间的功能可相互补充等,但功能丰富度的支持得分依然欠佳;(2)完全中级协调的邻里目的地建成环境基本可以满足日常活动各个阶段的需求,一般设在居住区内部或邻近位置,空间可达性较好,但受设施集聚效应的影响,周边空间的功能较为多样化但缺乏绿色空间;(3)基本中级协调的邻里目的地建成环境对日常活动各个阶段的支持程度一般,虽然多数区位条件较好,但存在服务区街道尺度大而公交站数量少的情况;(4)完全初级协调的邻里目的地建成环境存在难以支持日常活动某个阶段的情况,尽管空间可达性基本可以为个体提供日常活动机会,但在建成环境微观层面,尤其是在街头设施和绿化水平上参差不齐;(5)基本初级协调的邻里目的地建成环境难以支持日常活动的某个阶段,且存在协调度下滑的风险,其服务区的街区尺度偏大且公交站数量不足,严重阻碍老年人保持日常活动的规律性;(6)勉强协调的邻里目的地建成环境无法确保日常活动的顺利进行,其主要特征包括目的地区位条件一般较差,未能邻近主要道路和居住区,服务区路网密度小且公共交通不便利等。

资料来源:街景图片来自百度地图。注:基本中级协调的柱状图取值为菜市场和诊所的环境要素支持度评价结果平均值,完全初级协调的柱状图取值为便利店、商场和社区活动中心的环境要素支持度评价结果平均值。
4
结论与建议
协调度较高的邻里目的地的空间邻近度和出行便利度水平通常良好,但功能丰富度是支持老年人日常活动的短板,而协调度较低的邻里目的地在空间邻近度和出行便利度方面表现不佳,即便有较高的功能丰富度水平,也无法满足老年人活动全过程的需求。另外,研究发现老年人使用频率较高的目的地类型,如菜市场、药店、棋牌室等对老年人日常活动支持的协调度相对较好,而运动馆、便利店、商场等老年人不常涉足的目的地的协调度较差,对邻里目的地的环境要素协调度进行优化,可能成为拓展老年人活动类型和提高活动水平的突破口。
随着城市空间与个体行为关系的研究不断成熟完善,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探讨,需从空间配置等硬性标准层面转向塑造“可及、可用、可持续”的邻里目的地建成环境品质。笔者就老年人日常活动需求的邻里目的地建成环境规划干预,提出以下建议:(1)注意服务区和缓冲区的差别,保障各类邻里目的地可使用的服务区对老年社区的全覆盖,尤其加强休闲娱乐设施服务范围的提升;(2)对接多层级的“社区生活圈”理念,引导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在数量和空间上的合理配置,综合考虑老年人对商业、医疗、社交锻炼等服务设施的基本需求;(3)因地制宜地优化交通网络,确保步行和公交出行方式的便捷性,对于区位条件不佳的邻里目的地,应完善其周边的公交系统,鼓励发展小尺度街区;(4)对公共服务设施、步行交通、公共交通等系统的规划应相互结合,加大各系统之间的匹配协调程度,为老年人日常活动提供全方位、系统性的城市建成环境支持。
本文撰稿:魏越 杨东峰
原文介绍
《老年人日常活动邻里目的地建成环境支持评价——以大连市为例》一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24年第6期,第59-71页。
【doi】10.11819/cpr20240605a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住区建成与社会环境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交互效应甄别及规划干预”(52078095)。
【全文下载】文章已在知网发布,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文章导读】老年人日常活动邻里目的地建成环境支持评价——以大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