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区域所所长陈明围绕相关文件精神的导读,欢迎分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城市是创新的主体,如何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更好地发挥好主力军的作用,需要深入学习和思考。
一、创新是城市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联系的纽带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决定》所提出的“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都需要摆脱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在前沿技术、分工协作、要素配置、产业链组织和政策引导等方面实现颠覆式突破和“创造性破坏”。
城市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体。2000-2020年新产生的301个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成都等这些核心城市,涵盖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门类,也涉及商业模式和市场组织等多方面的创新。这些企业中,52.5%以原创性的专业技术作为发展源动力,20.3%通过持续的工艺、工具和技术积累实现了创新,9.6%的企业基于社交媒体、智能手机等网络科技的发展,在商业模式和市场组织上实现了创新,它们都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
二、让城市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沃土
近年来,许多城市提出了儿童友好、老年友好、青年友好、妇女友好以及全龄友好等城市建设理念。这些瞄准人、关心人的理念, 既是城市规划建设对本源的回归,也对激发城市创新功能是个很大的推动,并给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装上有力的臂膀。
关注和支持“明星”科学家和“明星”企业家。从世界创新的历史看,他们是造就本地未来创新企业的主要群体,需要城市的精心培育和耐心定力。正如《决定》所提出的,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形成宽容失败和“判逆”的文化氛围。创新是失败风险极高、成功率很低的事业,宽容失败才能激励创新;颠覆式创新需要对规范知识、传统技术、主流文化、等级体系等的质疑和批判,城市需要有呵护这种精神的人文情怀。
形成产业门类更加多样化的生态群落。跨界融合、集成创新是近年来产业创新的主流模式。城市的业态越丰富、专业分工越多样、职业类型越多元、市场主体数量越庞大,跨界吸收到有用知识并激发灵感的概率就越高。这就需要反思城市功能分区、园区专业化、园区校区厂区泾渭分明的传统做法,推进城市用地更加复合和多样。
将城市打造成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城市是高素质人群聚集的地方,是新公司发展繁荣和人们面对面交流的地方,也是创造新的知识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地方。要充分激发城市的创新功能,就要建立生机勃勃的社会交往网络,将企业家、科学家、投资人和人才队伍组合在一起。这既需要打造便捷的出行环境、无处不在的交往空间等“实体网络”,也需要建设数字化平台、产业互联网、数字社区等“虚拟网络”。
三、让产业集群成为新质生产力与城市创新深度融合的引擎
我国拥有数百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份额已接近30%,依靠自主技术已能在60%以上的产业门类中生产国际领先的产品。当然,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仍很突出,在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对外依存度超过50%,基础电子、基础设备、IC设计、新材料领域的短板尤其突出。这既需要在面向未来的战略性产业集群上发力,也需要传统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它们都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依托。
激发产业集群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潜力。《决定》指出,新质生产力要求生产要素创新型配置、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跃升,并最终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传统路径下的经济增长,随着土地、资本、劳动力投入规模的增加,会导致回报率的不断下降。从企业的生命周期看,往往表现为从艰苦初创、到走向兴旺,最终趋于平淡,还有些退出市场或者梯度转移到要素成本更低的地区去发展。但在产业集群中,通过劳动力共享、隐型知识和技术“诀窍”传播、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前后向关联等多种方式,经常会打破聚集带来的规模不经济,实现规模报酬递增,这也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保障“链主”“群主”企业对生产要素的合理需求。《决定》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领域。集群虽有成百上千家的企业,但核心还是“链主”“群主”。要通过满足它们延链、补链、强链等高质量环节的用地需求和生产要素的保障,实现产业的引领性和爆发性成长。上述产业均是市场潜力巨大的复杂生产行业,在创新的加持下可以持续地实现衍生和裂变;许多产品还是面向最终消费的产品或者是其重要的零部件,在新消费场景下具有成长为海量市场规模的机遇。
聚焦产业互联网实现行业新赋能。《决定》提出,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023年我国工业互联网规模已经达到1万亿,需要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等实现“智慧网联”,使产业集群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并高效运行;要通过“链接、共享、外包”等不断激发新的生产-消费组织方式,并在信息化支持下实现分工不断深化和细化,大幅增加小规模、多样化、柔性化的生产和研发活动,激发产业链上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以我国航天云网平台为例,其已汇聚270万家企业,众多中小型制造和服务企业通过共享和互联降低了市场、研发和生产成本,并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深度优化和重构,个体和集群的竞争力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为传统产业集群技术升级明确市场预期。《决定》提出要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环保、安全等制度约束。这就要求合理确定绿色、环保、安全等门槛标准和时间要求,使传统产业集群的技术升级迭代市场预期和政策要求更加明确和具体。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 特别是在数字化赋能和工业互联网蓬勃发展背景下,传统产业都可能会迎来重生的机会,更多“老兵”也会谱写出新的传奇。
让更多城市分享产业集群发展的红利。《决定》提出,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对毗邻产业集群的城市而言,应主动对接产业集群,通过融入产业集群生产、研发、营销、客服等网络系统,将本地的生产活动嵌入更广域的物流、咨询、外包、培训、融资、研发等功能布局,以便优先获取知识溢出和优质工作岗位。当然,各城市之间也应通过税收和GDP分成、托管和补贴等多种经济手段,形成经济利益的共同体。
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稳定的民生保障
《决定》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国家和社会面临新旧动能转换大变革的背景下,需要直面挑战,保障民生。
关注人工智能、信息赋能对就业岗位带来的冲击。我们面临人工智能持续成长应用的前夜,虚拟现实技术日趋成熟,机器换人、无人零售、自动驾驶、数字设计、智慧城市等应用领域和场景不断扩展,许多行业都面临或迎来最大规模的就业变迁和岗位冲击,就业兼职化、非稳定性和碎片化成为许多行业和城市正在经历的痛苦过程。
关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需要的精细治理。数据作为新质生产力要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打造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既离不开数据的海量生成和共享使用,也需要政府在明确产权、保护隐私、界定边界、规范交易、治理监管等方面,走在创新和探索的前沿,这样才能趋利避害、实现“共赢”。
今天我们无论怎样想象未来,都是幼稚的。历史上,很多划时代的科技成果在当时都会引起普罗大众工作方式的变革,激发社会阶层矛盾。但若放眼历史长河,所有重大科技革命最终全部加速推进了人类社会进步,提高了人民生活福祉。这就需要构建学习型社会,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为劳动者能力提升、学习共享创造条件。要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为人们适应职业转换、保障体面生活提供合理的适应期。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专家导读|靳东晓: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守护中华农耕文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专家导读|张广汉: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担当作为
专家导读|王忠杰: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助力园林绿化高质量转型发展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专家导读 | 陈明:让城市和新质生产力在发展中实现“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