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论坛实录 | 第二届(2024)国际城市规划比较论坛——规划转型:危机与新范式(下)

论坛实录 | 第二届(2024)国际城市规划比较论坛——规划转型:危机与新范式(下)
点击查看论坛实录(上)
点击查看论坛实录(中)

论坛实录 | 第二届(2024)国际城市规划比较论坛——规划转型:危机与新范式(下)

本届论坛采用8个主旨报告+7位青年学者快闪并穿插圆桌讨论和嘉宾点评的特别形式,给予青年学者展示近期研究成果的机会。7分钟时间里,他们从多个维度表达了关于城乡发展的独特洞见。
1  曹哲静:TOD在新技术环境下的研究展望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曹哲静助理教授的报告首先介绍了TOD理论的发展,包括TOD概念起源、实践探索、应用研究。其次讨论了新技术环境对TOD研究的拓展:一是大数据可以促进TOD理论的实践与应用,例如提升TOD形态的精细化评估和增强对TOD负面效应的预测感知;二是共享定制出行、无人驾驶等新型出行服务可以促进TOD理论的扩展,如对公交网络、TOD形态模式、站域功能的扩展。最后她分享了在新技术环境下做的若干TOD研究探索,针对东京、新加坡、布里斯班、上海等城市,一方面利用多源数据更加精细化刻画TOD站点的交通和土地利用属性,另一方面探索了新型出行服务与轨道交通网络融合的规划策略。

2  冯建喜:城市更新时代的建成环境与居民健康——基于神经科学的方法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冯建喜副教授针对当前健康城市研究的不足,基于脑电、皮电、血氧等神经科学实验的方法,揭示了环境作用于个体的因果“黑箱”。通过多组对照实验,发现城市空间对个体情绪的影响有阈值效应、组合效应、设计效应和虚拟效应,探索空间作用于健康的“剂量效应”,可为精准的环境干预提供支撑。冯老师尝试探索健康城市研究的新范式,有助于实现规划学科从观察(经验)研究走向实验研究,推动空间干预决策由依靠主观个体经验向客观证据转变,由统计学路径到实验路径转变。

3  李子明:关于城市烟火气的思考
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子明副研究员认为,“城市烟火气”的研究对象不能简单等同于“地摊经济”、老旧街道再开发与城市更新,或是与假日经济相关的配套服务和设施的规划,而应从经济制度和情感维度加强对其人文性和非正规性的发掘,从其原真性出发,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空间生产与空间消费,并在全球视野下理解城市烟火气的角色。子明老师在武汉具有代表性的街道和集市调研中发现了不同利益主体对烟火气的认知差距,基于此,她在此次报告中一一回答了为什么城市需要烟火气,如何营造烟火气。之后,她从财税关系调整、经济政策与治理模式转型、社区发展需要等多元角度展示了城市理论研究的前景,政策实践的挑战与城市规划的新机遇。

4  邵亦文:高校城市韧性教育项目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邵亦文分析了国际多所高校开设的城市韧性相关教育项目的特征,并针对我国高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建议。邵老师认为,高校系统化的城市韧性教育对于培养实践人才,推动相关研究和提升韧性话题社会关注度至关重要,也是对本次论坛城市危机与规划转型讨论的回应。根据邵老师的研究,目前国际上常见的教育形式包括课程、证书项目、培养方向和学位项目等类型,呈现出完善的课程组织体系、跨学科培养模式和地方嵌入性等显著特点。他建议我国高校在开设此类教育时,以城市发展范式扩展对城市韧性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因地制宜地调整现有规划类培养体系,开设多样化的城市韧性教育方案;以院际校际合作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并加强实践教学,探索韧性全球本土化应用的可能性(应报告人要求报告视频暂不公开)
5  夏永久: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价值的再认识
安徽建筑大学夏永久教授结合自己在美国访学和在安徽省黄山市基层挂职锻炼的经历,作了题为“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价值的再认识”的学术报告。夏教授从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呈现的问题以及国内外应对措施比较出发,结合黄山市三个成功的乡建案例,从情感、生态、文化三个层面,系统分析当代中国乡村的价值所在。他认为,作为农耕文明国家,乡村承载了国人的乡土情结,一段儿时的记忆。此外,乡村还为人类提供了生态屏障和生态产品转化功能,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载体。

6  张衔春:区域治理框架下的土地发展权空间重构研究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衔春研究员探讨了区域治理框架下土地发展权的空间重构问题。他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例,分析了区域治理如何丰富土地发展权的内涵及流动机制。研究发现,深汕特别合作区经历了土地发展权从汕尾垄断到深汕共享,再到深圳垄断的空间重构过程。合理核算土地出让金收益与招商引资政绩,是实现区域治理结构的基础。区域治理框架有助于落后城市寻找合作伙伴,获取发展资金,提升招商引资能力,从而实现土地发展权的跨界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7  申明锐:中国式Ordinary City——县里头普通人的家常事儿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申明锐副教授认为,在全球化进入退潮期的当下,Ordinary City理论为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城市分类的观点,即强调全球城市、中心城市以外的众多平常城市也应当被看到并相互学习。这对中国语境下提出普通城市概念、重视中小城市和县域发展以及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中国式Ordinary City指向面广量大的县域,包含以人为本、韧性包容的“人民城市”的内涵,在地方经济、城乡融合和满足多元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与光鲜瞩目的大城市不同,县域折射出政府、市场及社会体系互动的常态,其存在和发展是为了服务于人民的需求,而非盲目追求所谓的全球竞争力或高调的发展项目。这意味着,理解县域的动态、研究普通城市,对于全面把握中国的城镇化的进程至关重要(应报告人要求报告视频暂不公开)
7个鲜活精彩的“快闪”报告后,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首席规划总监、江苏省设计大师袁锦富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王兴平教授对青年学者的快闪报告进行了点评。

袁锦富老师结合论坛的主题“危机”展开了深入探讨。袁老师强调,规划之所以“无用”,是因为不适应,传统的增量型和扩张性规划已经不适应当今以存量为主的城市发展需求,导致规划在实际应用中显得无效和不合理。他认为,规划应被视为在各种约束条件下的相对最优选择,而非绝对真理。应该重新审视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实施导向的方法,许多规划方案未能真正解决城市的迫切需求,这反映出规划在适应性上的不足。接下来,袁老师对7位学者的报告进行了一一点评,对青年学者们研究的新话题、新方法表示赞赏,并且针对每一个研究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最后袁老师对规划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希望。他强调,规划到底有没有用,还在于我们每个从事专业工作的同志,认清形势,看清方向,基于热爱不断积累和总结学习,规划就有未来。
王兴平教授首先赞赏了7位学者的科研态度和细致工作,认为他们代表了规划学科的希望。他提到,7位学者、7个话题均充分展示了城市规划这个学科既让人感到困惑、又充满希望的“多元化”特征,城市的学科边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拓展,同时也需要新的规划、新的方法去解决。尽管学科内容广泛,但都紧密关联城市发展,7位学者带来的新方法和扎实的科研作风让自己深受启发。紧接着王教授指出,当前规划学科正在面临转型和一系列的困境,青年学者应承担起探索新路的责任,以适应国家治理体系的变化。他特别讲述了自己和同代人的经历,表达了对规划行业未来发展的期待,鼓励青年学者成为行业的开路者,为规划学科的再次辉煌贡献力量。UP 

文字整理 | 王枫  顾春雪

视频剪辑 | 王   

排版 | 顾春雪


论坛实录 | 第二届(2024)国际城市规划比较论坛——规划转型:危机与新范式(下)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论坛实录 | 第二届(2024)国际城市规划比较论坛——规划转型:危机与新范式(下)

论坛实录 | 第二届(2024)国际城市规划比较论坛——规划转型:危机与新范式(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论坛实录 | 第二届(2024)国际城市规划比较论坛——规划转型:危机与新范式(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