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画,因小时候的一种好奇心所致。
也许还是基因中分叉的那种图像思维的潜质,被某种机缘给唤醒了,小时候就喜欢胡涂乱画。

笔记本上的涂画
胡涂乱画,形体画得还算准,但不知道素描的技法,记得在考大学入校时要加试素描,地上摆了画两块重叠的砖作为素描的考题,砖倒是很快画好,居然不懂得要画阴影,看到旁边同学画上了阴影,才即刻补上。
上大学时选专业对所有专业都是无知的,只能从简单的招生简章上找寻可能的答案,也不知道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差别。也就是因为猜想“城市规划可能要画画”,才选择这个专业。
专业与绘画有缘,进大学后才正式学习绘画的常识和技法,也就成为以后持续不断的一种学习和表达的方法。




速写
视觉是人最重要的和最有效获取信息的感知觉;画画是眼睛的觉知的记录。速写是快速表达视觉感知与内心的共鸣而输出在纸上的笔触,会带有一些主题和情绪;速写训练的也就是手眼脑心的谐调性。

悉
尼


深
圳
东
门

绘画是人视觉的另外一端,是一种借助观察的行为引发思想的方式。
绘画不像摄影那样可以事无巨细地记录下镜头中的一切物像。绘画需要在主动观察之后对大脑中的印象进行抽象或取舍,再用自己喜欢或可以驾驭的画技,进行图像输出。
输出的那些或简单或繁琐的线条和色块,表达的是自己思考加工后的图像。笔画绘画的技术只是影响记录的成效,但并不影响观察的行为。


简笔画练习抽象能力


对着照片画可以有更多的耐心
绘画可以练就专业需要绘制草图的能力,更重要的培养塑造空间的审美能力。所谓草图,其实是理性思维的表达,是抽象的图形思考的过程、可以直接完成取舍的过程。

设计分析图将思维图形化

2003年唐山大南湖规划的草图
设
计
草
图

画多了,总是能找到只属于自己的绘画技术和方法,也意味着可以同时找到思想的表达途径。
1988年冬天,透过绿皮火车的玻璃窗看着外面北方大地上肃杀的景象,便画了一组名为《孤独》的速写。画预设主题的画面需要组织各种与主题相关的视觉元素,想象各种可以与孤独有关的场景与画面,虽然那时手拙,好在再看这些小画时,孤独的大意也还有几分。既有眼见生意的缘由,也含无中生有的假想,绘画与摄影的差别也就在这里:摄影大都基于构图项下的写实原则,绘画便多了一些主观臆造和抽象。


孤独




孤独
孤独



1988年,在冬季坐船从重庆过三峡。
拍照似乎不足以表达见到峡江山水气势的心情,用简单的线条反而更称心。下水船行很快,来不及一笔一划地如实记录眼见的大山急水,但也正因为来不及细画慢画,那种急迫情绪下的笔触刻画才是最能表现急中生智的简约视觉(也许不是抽象能力有多大,而是来不及画而已)。不过三十多年过去了,再看还是可以从中发现那种手忙的感觉,但技不压感觉。
学生时候还可以那个本子站在学校的一个角落,或坐在树荫下的一个地方,装模作样的画上一阵,画技好坏不重要,似乎更在意那种在室外与各种风景观察对视的感觉。




青城山速写

泉州开元寺

以前没有Ipad,在开会时走走神,分分叉,便在笔记本上找个空白处并不随机地画上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以汽车概念胡乱演绎的图像。画不大,即时的意念顺手而出。



笔记本上的涂画





自从7年前有了Ipad,笔记本用得少了,在Ipad上涂画更方便了,黑白灰简单明了,也画简意赅,几乎变成日常,开会必备,可在走神时画上几笔。





无论是哪种绘画方法都是手眼脑协同的练习,尝试着将某个闪念用图像记录下来。日久,绘画的技术也慢慢地进步。既然是观察,用一笔一划地绘画去临摹一幅著名的画,会更好地用观察的思想过程去认知和学习。前些时候,断断续续用去十几个小时才完成临摹的宋代范宽的著名画作《溪山行旅图》,觉得如此临摹对细节的认知不再是走马观花般的掠过,也不再是入眼不驻心的观赏。任何学习都是需要提升认知能力,用绘画临摹是可以产生愉悦的方法之一。


慢慢画的细节,很像是在画唐卡
绘画不只是用笔,重要的是要用时间,毕竟不是职业画家,只是让时间有些趣味而已。
而那些留下来的画……
无意间就成为了时间的证物。
推荐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PLUS):朱荣远:时间的证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