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专家眼里的南京2035 | 程茂吉: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编制作出南京贡献













































点击上方链接关注我们

专家眼里的南京2035 | 程茂吉: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编制作出南京贡献

专家眼里的南京2035 | 程茂吉: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编制作出南京贡献

近日,《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个获批的省会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作为全国第一个获批总体规划的城市,《规划》在技术理念方面作了系列创新,在规划内容上也是亮点纷呈,规划成果水平位居全国领先地位,为全国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编制作出南京贡献。

专家眼里的南京2035 | 程茂吉: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编制作出南京贡献


专家眼里的南京2035 | 程茂吉: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编制作出南京贡献


专家眼里的南京2035 | 程茂吉: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编制作出南京贡献

创新

专家眼里的南京2035 | 程茂吉: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编制作出南京贡献

技术理念上作出多学科多维度多要素多区域多方位系列创新


01


多学科专题研究支撑规划成果编制

鉴于首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既涉及“多规合一”理念和路径的探索,也涉及技术内容和土地政策的相互融合问题;既涉及城市空间多要素的综合研究,也涉及生态保护空间、农业空间各自领域的系统构建和总体空间统筹的问题。为此,《规划》开展了19个专题研究和28个专项规划,针对自然资源系统保护、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城市合理规模、“两规”协调机制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空间布局、资源保护策略提供了支撑。


02


多维度评估诊断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开展“双评估”,对原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识别规划实施和规划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本次规划策略针对性。通过“双评价”,识别重要生态空间、生态敏感空间和城市开发适宜空间,为“三线”划定、生态保护修复策略提供支撑。进行“对标分析”,对照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分析国土空间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为科学确定规划策略提供依据。


03


多要素底线约束框定发展空间需求

在人口规模预测上,把水、大气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2030年前碳达峰,就业吸纳能力作为确定城市人口规模上限的重要约束条件。基于南京资源禀赋条件,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尊重“襟江带湖、山环水绕,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交错分布”的自然地理格局,在确保优良生态环境和充足农业空间的前提下,避让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地质灾害高风险区,以理想的城镇空间结构为引导,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04


多区域视角分析确定城市定位策略

《规划》从“世界的南京”“中国的南京”“江苏的南京”不同层次,研判南京城市区域定位和作用。“世界的南京”,突出承东启西、联通南北、链接海陆的区位优势,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中国的南京”,强化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作用,建设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江苏的南京”,进一步强化省会担当,提升南京作为江苏省政治、金融、信息、科教、文化中心功能。基于南京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都市圈不同区域的作用定位、优势挑战分析,明确对外交通、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空间策略。


05


多方位落实“多规合一”改革要求

衔接主体功能区规划,协调原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空间规划意图,统筹确定市域空间规划分区。针对林地、水域、湿地等资源统计口径与“三调”不一致问题,以及都要求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占补平衡”的多难境地,在进行多部门多层级沟通基础上,本着在有限的市域空间内统筹城乡建设和资源保护的原则,明确了林地、水域、湿地的保有量目标或引导要求。在城市定位、产业发展、交通市政、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加强与发展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在国土空间规划总图上对各类专项规划设施进行空间落位和统筹。


专家眼里的南京2035 | 程茂吉: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编制作出南京贡献

亮点

专家眼里的南京2035 | 程茂吉: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编制作出南京贡献

完整表述重要城市定位,明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


1


“中心+枢纽”完整表述南京重要城市定位


本次《规划》确定的四个方面城市性质中,“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核心,“两地三中心”的核心功能定位是其支撑。国家把南京定位于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对其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东部地区是我国最高水平发展区域,2023年GDP总量占全国51.7%,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8倍,货物进出口总额占79%,在国家区域战略中的使命是率先实现现代化。此外,为准确表述南京在国家区域战略中的定位,国务院批复强调南京“服务构建承东启西的双向开放枢纽”地位,更好地发挥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地区的门户作用。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加上承东启西的双向开放枢纽,才是南京城市定位的完整内涵,这样的定位说明了南京是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中心城市。


2


明确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


在进行全域全生态要素评价基础上,科学识别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结合城镇组团间楔形绿地和沿大江大河、交通基础设施廊道生态绿网,构建“一带十片、两环多廊”的绿色开敞空间结构,锚固生态安全格局。贯彻长江大保护要求,严格保护长江、秦淮河、滁河等自然河湖水系,对于受损水体和山体林地明确生态修复策略,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到2035年,全市水域空间保有量不低于549.20平方千米,林地保有量不低于750平方千米,煤炭占全社会能耗降至35%以下,光伏、风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占全社会能耗比重为20%以上。


3


留有一定冗余度的城市发展规模引导


人口规模不仅体现了一个城市的体量和活力,也决定了一个城市在国家和区域内的地位,因而人口规模是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各界也比较关注。考虑到人口发展更多受到空间供给之外的社会经济和人口政策等因素影响,本次《规划》人口规模突出城市的经济发展需求支撑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作为预期性指标引导城乡空间布局。《规划》运用综合增长率、区域人口比重、经济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人口规模预测,并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角度进行校核,提出2035年按照1300万常住人口进行空间和设施配套安排。此外,《规划》借鉴北京、上海等城市总体规划的经验,还以常住人口加上半年以下短期停留人口作为城市实际服务人口进行公共资源配置,以保持城市空间和配套服务设施的一定冗余度,提升城市发展韧性。


4


底线约束下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谋划


《规划》严格落实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国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节约集约发展要求,统筹划定“三线”,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在国家划定的建设空间框架内,要实现现代化和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必须转变空间利用方式。城市发展必须在城镇开发边界内集聚建设,加快低效工业用地和存量建设用地转型利用,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土地复合利用,注重通过城市更新提升空间绩效和品质。在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下,地均效益要翻番,水资源、能源消耗稳步下降;在人口规模增加的条件下,人均用地规模、人均用水量必须不断下降。到203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中心城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下降到约92平方米。


专家眼里的南京2035 | 程茂吉: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编制作出南京贡献


5


从多心组团都市区迈向全域田园都市


本次《规划》从以往重点关注城镇空间,转向全域全要素山水林田湖草和城乡一体化谋划,构建了“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市域总体格局。“南北田园”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功能,融合生态、休闲功能,探索在特大城市周边建设世界级的乡村田园地区;“中部都市”是指以新街口为中心,半径40千米范围内的高度城市化地区,未来将集聚全市90%以上的城镇人口,构筑“多心开敞、轴向组团”的都市区,形成南京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拥江发展”强调要加快江北新区建设,形成一江两岸、联动发展的格局;“城乡融合”强调将城镇空间坐落在山水田园之中,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探索特大城市周边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路径。


6


构建与中心城市定位相适应的城镇发展布局


《规划》提出“古都彰显、中心(城区)升级、副城集聚、新城支撑”的发展策略,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古都文化片区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彰显古都魅力;中心(城区)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形成支撑南京中心城市定位的核心承载区;六合、溧水和高淳副城按照中等城市标准,建设成为区域综合性节点城市;新城建设成为专业分工、产城融合的特色空间载体,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在城镇空间格局上,强化组团间绿隔和生态廊道保护,保护好楔入中心城区的牛首山—云台山、方山—秦淮河、三桥廊道、灵岩山—八卦洲结构性绿地,引导城市组团式发展布局。


7


为建设更有创新活力的城市提供空间保障


围绕创新驱动的城市战略,《规划》提出了“一心两带,双核多点”的创新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科技创新的全球影响力。根据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到2035年规划工业用地不少于300平方公里,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按照“增留转减”的策略,推动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转型升级、布局优化。为增强中心城市服务功能,重点依托江北、河西等市级中心以及仙林、东山等市级副中心,为南京金融和科技服务业、高端商业商务功能的发展提供优质空间。


8


塑造更有文化深度特色鲜明的魅力都市


以实现中华文化重要枢纽、世界古都杰出代表、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为保护目标,保护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发挥南京山、水、城、林融汇一体的特色,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彰显“自然山水韵、古都文化魂、国际现代貌”的特色。加强沿山、沿江、沿湖、沿城墙等区域天际线管控,构建层次丰富、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空间形态。构筑城乡一体、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城—郊游憩开敞空间体系,建设2800千米以上环带相接、串点连景的市域绿道网络,打造风景中的城市。


9


构建更加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规划》“井字三环、轴向放射、组团快联”的都市区高快速路网格局,实现中心城区15分钟通达高快速路,市域内15分钟通达国省干道。按照市级中心多线交汇、市级副中心两线以上换乘,副城中心、地区级中心快线相连的格局,规划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达到国际先进城市水平。按照全龄友好、功能完善、均衡可及的原则,构建以15分钟生活圈为支撑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构建稳定可靠的能源网、水利网、通信网,完善防洪、消防、人防、应急避难场所等防灾设施布局,建成全国领先的安全韧性城市。


专家眼里的南京2035 | 程茂吉: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编制作出南京贡献

贡献

专家眼里的南京2035 | 程茂吉: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编制作出南京贡献

全国首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探索者


南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参与了自然资源部有关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方法的探讨和相关标准制定工作,是全国首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探索者,为全国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编制作出南京贡献。

专家眼里的南京2035 | 程茂吉: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编制作出南京贡献

专家眼里的南京2035 | 程茂吉: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编制作出南京贡献

专家眼里的南京2035 | 程茂吉: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编制作出南京贡献

一是在如何准确确定规划的底图底数方面,合理考虑用地管理上已经审批的数据,南京在全国率先提出“基数转换”的思路。



二是在如何实事求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协调“三线”划定矛盾方面,南京提出的协调规则,为形成全国的规则提供了重要经验。



三是在如何协调不同自然资源统计口径、合理确定林地、水域、湿地等保有量方面,南京提出的不同自然资源规划保有量确定思路,为同类城市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是在合理界定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的关系方面,南京提出的总体规划有关“四线”管控、中心城区土地使用布局、专项规划设施布局在规划管理中地位的观点被自然资源部采纳,提升了全国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土地政策的融合度。











专家眼里的南京2035 | 程茂吉: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编制作出南京贡献

作者:程茂吉(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院长、研究员级高级规划师,南京市第六届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

来源:南京日报




专家眼里的南京2035 | 程茂吉: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编制作出南京贡献

审 核:陶乐

审 稿:朱佳

发 布:潘昕

专家眼里的南京2035 | 程茂吉: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编制作出南京贡献

专家眼里的南京2035 | 程茂吉: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编制作出南京贡献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专家眼里的南京2035 | 程茂吉: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编制作出南京贡献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南京规划资源):专家眼里的南京2035 | 程茂吉: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编制作出南京贡献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