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20年8月开始,梁鹤年先生受《中国投资》杂志邀请开设专栏,将他对中国与国际种种问题的思考写成杂文,与读者交流探讨。本号则从2023年4月20日开启了新专栏——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三位青年学者将在本系列连载中分享他们阅读这些文章的感悟。
在《经济制裁后果的两面性》一文中,梁鹤年先生对霸权、经济制裁和全球资本的剖析引人深思。梁先生首先指出美国的霸权处处用力,很累且很不明智,特别是会在力不能达的地方露出破绽。其中最大的破绽,当属美国不知不觉间将自己的霸主地位让位给了全球资本。这样看来,美国霸权所产生的效果,倒是让人觉得颇有些黔驴技穷的意味了。
资本不懂爱国,全球资本更不可能爱美国,它只爱钱。全球资本的精英们绝对知道,除非顾客全然依赖他们,否则被制裁的顾客一定会另找生路,寻找别的供应商,或自己制造,从这个意义上讲,制裁顾客是在“倒自己的米”。全球资本的销售模式建立在支配全球顾客的消费模式的基础上,但是制裁时间久了,消费模式很可能会发生转变。如果被制裁者彻底摆脱了由制裁者支配的消费模式,就有可能摆脱这种制裁。况且,制裁绝不可能降低被制裁者谋求替代渠道或自给自足的努力,只会加强被制裁者探索和尝试的决心,因此总的来看,长久的制裁不利全球资本[1]。
针对俄乌冲突,美国对俄罗斯发动了制裁。但是由于目前全球资本仍与美国捆绑在一起,因此这等于美国政府指令(起码是发动)全球资本制裁俄罗斯。美国政府指令全球资本就是“仆人”指令“主人”,而“主人”深知制裁对全球资本的弊端:一方面是放弃在俄罗斯这样一个庞大经济体中的赚钱机会,另一方面是由他们支配的消费模式可能永远在这里土崩瓦解。这样全球资本还会听话吗?听话了它还叫全球资本吗?事实上,这种利益和意见上的相左,必然会加速全球资本与美国的分离,但美国绝不会甘于被抛弃的命运,这可能会给世界带来巨大危险[2-3]。
根据梁先生对美国霸权和全球资本的分析,全球资本和美国的分离必然导致一定的国际动荡,新的世界格局正在艰难重建中。过去40年,中国的消费者跟随西方消费模式走的同时为西方提供市场,为全球资本发展“供氧”。如今,美国制裁对中国来说或许是个“机会”。在提高中华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从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内涵(特别是中庸、性善和大我等)再出发,让中国市场为自己的发展“供氧”,克服短期困难,努力实现自给自足,最终成就的或许不只是使中国免遭全球资本荼毒,实现民族自强,甚至有可能实现对全球资本“气焰”的有力约束[1]。
[1]梁鹤年. 经济制裁后果的两面性[J]. 中国投资(中英文), 2022(Z5): 14-15.
[2]梁鹤年. 西方文明的未来[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
[3]梁鹤年. 文明视野下的大变局[J]. 中国投资(中英文), 2021(Z1): 34-35.
作者:于东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加拿大女王大学,访问学者
王冬银
2022年5月《中国投资(中英文)》刊载的梁鹤年先生的《经济制裁后果的两面性》一文中提到,过去40年,全球资本的发展其实在靠中国“供氧”:过去是低价劳动力;现在逐渐转向日益增长的购买力,但只限定于让中国消费者购买其消费品,不包括“买”其科技(主要是知识产权)去生产这些最终的消费品[1]。在笔者看来,这是以赚钱为唯一目的的资本主义思维模式下的制裁行为,实质是资本逻辑下的倒行逆施。制裁绝不会降低一个追求发展进步的被制裁者的决心,也不能挡住不断努力的被制裁者实现自给自足,甚至实现超越。这也是制裁者不愿看到的制裁带来的两面性中实现反制裁的另一面。
仔细阅读此文后,笔者不由联想到最近发生的一个事件。2024年10月4日,欧盟投票决定是否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在现行10%的税收基础上,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额外征收最高35.3%反补贴税至少五年,计划于10月底生效。投票结果是,10个支持票(占欧盟人口的45.99%),12个弃权票(占欧盟人口的31.36%),5个反对票(占欧盟人口的22.65%)。且不详细讨论和分析整个欧盟诸国的最后投票结果,仅就事情本身看,这就是一个典型制裁。但明显不同的是,过去我们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裁,属于被碾压式的局面,既无反抗资本更无回手之力,但今日已不同往日。
关于引进中国电动汽车是否增加额外关税的投票事件,从投出支持票的“领头羊”法国的角度,我们做个简单的分析。真正发动这场议案的是法国,最积极推动此事的也是法国。正是法国的强力支持,使得不少根本没有汽车工业的“小弟国家”如立陶宛、保加利亚等也投出了支持票。针对法国要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坚决态度,10月8日,我国商务部宣布对进口欧盟的白兰地执行临时反倾销政策,要求包含的洋酒品牌开始先缴纳30.6%~39%的保证金,具体扣除金额等正式政策出台后再定。从2023年中国进口白兰地的数据来看,法国白兰地占全年我国进口总额的97.6%。很明显,我国的这项反倾销政策就是针对法国支持对我国电动汽车增加额外关税的强烈反击。过去忍气吞声任人摆布的局势已经转变,面对西方不合理的经济贸易制裁,我们有能力迅速有效地采取相应的反制裁措施,坚定维护中国产业和企业的正当利益。
梁先生在文中分析,除非制裁人家的是“没法取代”的“必需品”,否则不会成功;一旦被支配方有了决心和能力,就会逐渐从被制裁发展到与制裁势均力敌,甚至发起有力的反制裁。换言之,过去的制裁可能启发今日的创新。仍以汽车为例:过去燃油汽车时代,从生产材料到核心设计,我国都处于被支配、被制裁的地位,被支配了消费模式也就被完全支配了他国的必需品。但产品是人造的,人造的东西永远可以被取代。我国可以不断创新以摆脱被支配的消费模式,生产出过去被支配的消费必需品。事实是,从2010年起,从电动汽车的设计、生产、销售到消费者的购买,我国连续出台明确的产业扶持政策,这不仅促成了我国电动汽车行业从无到有的兴盛局面,也保障了近年来我国电动车产业在国内外市场大放异彩。从中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两点。一是西方的制裁具有两面性,要正确看待制裁,一方面是障碍,另一方面更是机会,“一山不容二虎”,为何不去“另寻一处山”?另谋出路的思路可以提高我们从产品消费到生产过程的科技创新动力。二是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永远立足于科学技术自给自足下的生产模式,就有机会形成新的全球格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1] 梁鹤年. 经济制裁后果的两面性[J]. 中国投资(中英文), 2022(Z5): 14-15.
作者:王冬银,博士,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成都局统筹室副主任,二级调研员;加拿大女王大学,访问学者

反思经济制裁对新发展阶段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启发
李媛
当下,正值国际政治秩序重构,全球经济经历危机和发展瓶颈的关键时期,尤其近年来美国对我国发动的一系列制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加深对国际格局重构的理解,有助于我们从国家战略层面认识和研判城市发展的未来走向。
梁先生在《经济制裁后果的两面性》一文中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美国霸权的演变历程。首先,他将霸权分为“权力”和“权威”两种:前者强调“力”,重在压服人的行动;后者强调“威”,重在支配人的想象力[1]。换句话说,前者是打赢的能力,但难点在于需要每次都赢,因为输了其能力就会被质疑或露出破绽;后者是威慑的能力,难在威慑能力的建立,一旦建立了,无须出手也能让人相信一旦出手就能打赢。不难看到,建立“权威”,通过威慑力而不是真的动手就能享有霸主地位的成本更低。
实际上,美国正在从“权威型霸权”转向“权力型霸权”。比如美国对我国的制裁不仅没能如愿“打赢”,还增强了我国自给自足的信心和决心。其实,前有英国通过投资海外生产赚钱并用军事力量保护海外资本;当下有美国的全球资本以垄断知识产权在全球市场上赚钱。梁先生认为,制裁只会加速全球经济秩序转型的速度。这对我国城市发展建设有何启示?
笔者认为,受美国制裁的当下,不仅为生产部门提供了思考如何绝处逢生和换道超车的机会,也是城市建设部门思考如何助推经济动能转换和提升的转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在功能上更多担任生产力布局的空间载体的角色,尤其是通过布局重大工业项目助推国家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化和工业化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尤其土地金融模式【赵燕菁教授在其著作《大崛起——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转型》中区分了“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模式,认为“土地财政”是对“土地金融”的狭义理解,后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并推动我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模式】成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动力[2];当下城市进入存量发展时期,无论是通过盘活再利用低效产业园或“腾笼换鸟”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还是通过改造老旧商业街区提升功能业态和消费活力,抑或是社区公共服务从“一老一小”的保障型服务供给到对“银发经济”“儿童经济”等多层次服务经济的拉动,城市空间所涉及的不只是物质空间提升的技术问题,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在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我国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为培育城市经济增长新动能提供支撑,是城市研究及规划的时代课题。UPI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经济制裁后果的两面性[J]. 中国投资(中英文), 2022(Z5): 14-15.
[2] 赵燕菁. 大崛起——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转型[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3.
作者:李媛,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与治理分院,研究员
本系列文章
01 解读《资本主义与全球资本》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梁言实录 | 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连载】(25)解读《经济制裁后果的两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