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作为城市最基础的公共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同时也是居民交集最密切的活动场所。挖掘城市居民的多样化需求,按照“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整体谋划、协同实施,精准补短板、强弱项,方能实现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供更加坚实的交通支撑。
01
项目背景
广花路北接花都,南连越秀,不仅是广州市白云区重要的交通动脉,并且串联起白云区“两城两都一区一中心”等重大发展平台。

项目位置图
图源:广州市白云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白云区综合交通规划
随着周边产业、居民区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广花路已难以满足两区沿线镇街群众出行和经济发展要求。2017年9月,广花路启动快捷化改造工作,改造工作完成后实现人车分流,保证道路行驶安全快速,为附近居民生活出行提供便利。

广花一级公路快捷化改造工程进度概况
图源:自绘
但广花路快捷化改造侧重于道路本身改造,两侧空间现状仍违建林立、慢行系统不连续,整体空间消极。本次项目为广花路道路两侧退让空间和交通智慧化提升工作,将为市民提供更多交往空间,同时进一步完善交通智慧化管理,实现道路承载力大幅提高。
02
设计策略
(1)充分调查全域影响因素,总结现状核心问题
我院项目组充分调查了广花路沿线交通、用地、建筑、产业、历史文化及各类上位规划各类影响,全面分析总结现存问题。


现状问题
图源:自绘
(2)正面核心问题,提出全要素提升策略
以城市道路空间一体化为基础,从市政交通、景观绿化、建筑立面及各类专项多维度提出全要素提升策略。

提升改造策略
图源:自绘
(3)合理制定行动计划,分期建设,快速达到提升效果
根据提升策略对应提出4大工作计划,因类施策,生成详细操作路径和布点方案。

总体工作计划
图源:自绘
近期,针对“街区营造”和“交通智慧提升”两个行动计划,我院优先梳理了一批可启动、易建设、出效果的建设项目,快速完善道路功能,提升道路交通设施韧性。

近期实施项目
图源:自绘
03
设计探索
(1)统筹以街道为中心的“U”形空间,管控道路红线外侧退让20米空间的各类要素,共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街区环境
将广花路两侧20米退缩空间纳入设计范围,整合道路空间和沿线地块建筑前区在内的所有行人可达的空间,进行一体化更新改造,避免该区域出现设计上的真空地带。

设计范围
图源:自绘
通过在退让空间增加慢步道、游径和城市家具设施,增强休闲功能,不仅解决慢行交通全线串联的需求,同时极大地提升了道路风貌和使用体验,打造为周边市民绿色出行、散步健身的线型公共空间。



丰富退让空间公共设施
图源:自绘
同时,在场地内设置下沉式绿地、植草沟、全透水铺装等海绵化设施滞蓄雨水,有效控制场地内的雨水径流,打造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街区环境。


增设城市海绵设施
图源:自摄
(2)因地制宜、功能导向,打造更多能吸引人的韧性共栖慢行空间
落实以人为本,将研究视角细化到具体的“人”,落实上班通勤者、游客、街道商业从业者、儿童、老年人、快递员、环卫工人等各类型人群的使用需求,构建生活、商业、游憩三大类公共空间场景,各场景在满足基本出行功能的前提下,优先进行与场景活动需求相匹配的功能设施配置,打造成可供市民停留休憩的积极空间。

公共空间分类示意图
图源:自绘


退让空间改造效果图
图源:自绘
(3)以安全为首,唤醒桥下空间,扩容韧性道路空间
本项目对沿线桥下空间进行了研究对象界定、现状情况排摸、空间类型划分、空间利用问题等基础性工作,制定以“安全”为首的可行性评估体系,探索从“边角余料”到“金角银边”的桥下空间利用途径。

桥下空间提升策略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广花路桥下空间改造效果图
图源:自绘
(4)适度布局智慧化基础设施,提高道路管理水平,保证韧性交通可靠性
布局智慧交通、智慧过街、智慧公交、城管监控、治安监控五方面的智慧化基础设施,实现道路要素完备感知,同时,与现状垂直业务系统深度链接,为各职能部门管理赋能,实现交通管控科学化、治理高效化和服务智能化,保证城市道路韧性交通的可靠性。

广花路智慧化提升示意图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结 语
目前,本项目正在建设实施,将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供稿|市政规划设计二所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既是“道路”也是“街路”,白云区广花路空间一体化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广州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