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梁言实录 | 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连载】(26)解读《粮食安全设想》

梁言实录 | 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连载】(26)解读《粮食安全设想》

自2020年8月开始,梁鹤年先生受《中国投资》杂志邀请开设专栏,将他对中国与国际种种问题的思考写成杂文,与读者交流探讨。本号则从2023年4月20日开启了新专栏——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三位青年学者将在本系列连载中分享他们阅读这些文章的感悟

第二十六篇  粮食安全设想(←点击文章标题可跳转阅读梁先生原文)
发挥比较优势需依赖人类命运体的构建
于东飞
俄乌冲突以来,世界粮食危机加剧,然而《经济学人》等多家西方媒体持续发文指责中国“囤”粮让世界付出了代价,推责甩锅伎俩展暴露无遗。粮价涨是事实,中国储粮也是事实,但中国买粮要付的价钱跟其他任何国家没有分别。因此,说粮价上升是因为中国储粮,说中国把粮食化为外交武器,实在让人啼笑皆非[1]。尤其是,美国一方面指责中国“囤”粮,另一方面又“强迫”中国买美国的粮。这种在同一件事情上首鼠两端、出尔反尔的政治态度和治理能力,不免令人失望。粮价高企,中国可以称得上受害者。
其实,几乎所有发达国家(日本除外)都是有分量的产粮国,但中国还不能完全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算的不仅仅是经济账。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是一本沉甸甸的政治账”[1]
自由贸易思想体系下的资本经济注重利益和竞争,但并无中国经济特有的“经世济民”思想。全球资本的经济秩序不可靠,因而靠自由贸易保证全世界人民的粮食安全具有极大风险。习近平总书记说:“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如果吃饭问题都要靠别人来解决,还能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1]?工业制品可以不用,饭却不能不吃,工业生产的“比较”优势不能简单用来弥补农业生产的劣势。更何况今天很多国家落后,就是因为相信工业的比较优势而放弃粮食生产的绝对优势造成的。
全球粮食危机加剧,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指责推诿更无助于解决问题,世界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与责任。因此,只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视野,才有可能为全人类提供面对挑战,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共创美好未来的珍贵机会。
当然,“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一理念与西方的霸权主义完全不同,是一个尚需探索的新发展理念,需要以平等、互利、共赢为原则,推动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通过对话、协商、合作等方式解决全球性问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以世界粮食安全为契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或许可以参考梁鹤年先生的“粮食安全设想”,从组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粮食平准机制”开始,从守护人类“饭碗”的国际合作开始,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有价值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粮食安全设想[J]. 中国投资(中英文), 2022(Z6): 24-25.

作者:于东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加拿大女王大学,访问学者
梁言实录 | 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连载】(26)解读《粮食安全设想》
耕地资源重要性的时代内涵

王冬银

2022年6月《中国投资(中英文)》刊载的梁鹤年先生的《粮食安全设想》一文中提到,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对粮食的需求(包括量、质和多样化)在不断提升,当前中国没有可能完全实现自给自足。但是,保障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账,也是实现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1]。实践操作层面上,“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国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就是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公布数据,我国当年耕地总量为19.18亿亩,完成了2020年耕地保有量目标任务。分析当前形势下的全国耕地资源保护形势,可以发现以下“时空”特点。一是耕地资源保护工作压力较大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尽管我国实现了2021—2023年耕地面积总量连续三年净增加,全国粮食产量也再创新高,但全国耕地资源保护任务并没有减轻。目前仍面临全国耕地资源“家底”不丰厚、后备资源越来越少且在区域空间分布上不平衡的现状;且耕地用途管制和占补平衡形势不容乐观,一些地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时有发生。同时,聚焦疫情后经济复苏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各类发展建设对自然资源要素的需求仍然较大,耕地占用与保护的矛盾和压力依然突出。二是农产品市场供需新形势带来自然资源需求侧新变化。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大大提升了物质生活水平,也加速推动了包含农业在内的各类生产走向消费多样化、多元化和个性化。从农产品需求和供给两侧看,近年来我国居民粮食需求下降,部分农产品供应过剩,而肉蛋奶瓜果等需求上升。山水林田湖草沙海生命共同体除了生态环境意义,也蕴含了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趋势。粮食安全正在从口粮安全向综合粮食安全转变,粮食安全保障要素正从耕地资源拓展到其他农用地。“藏粮于地”中“地”的内涵范围拓展了,向耕地要“粮”也转变为向林地、园地、草地、水域等所有农用地资源要粮食。三是耕地、林地、园地三类用地相互变更,各有原生动力。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过去10年全国耕地净流向林地1.12亿亩,净流向园地0.63亿亩。从近年来年度变更调查数据看,这三类用地是土地变更的主体,既有耕地流向林地和园地的情形,也有林地和园地流向耕地的情形。一定程度上,一定量的耕地资源关系到国家基本安全战略的口粮保障,而“双碳”要求的国际承诺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林地,完成脱贫攻坚后落实“不出现规模性返贫”政策底线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又需要大量园地。
综上情况,按照“人事时空”的分析范式,针对当前新形势下保护耕地资源的“事”,牵涉到多方“人”即利益主体,主要包括“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农民增收致富经济利益”。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方都不是个人利益而是社会集体利益乃至国家利益,同时也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维度的意义。面临的“时”有三:国内居民农产品食物消费升级、国家粮食单产和高品质综合性食物进出口规模不断增加,“双碳”目标下国家持续实施推进生态文明战略,以及为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美好乡村而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参照的“空”是全国层面以及省市县乡村等各层级的不同生态功能区,由于还要区分其不同自然禀赋、不同主体功能,因此会对涉及的利益目标有不同权重的取舍。根据“人事时空”思维范式,在不同的“时”“空”下,对同样的“事”,平衡和取舍“人”(利益)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国家层面而言,当前“时”“空”下,应按照“优化—平衡”原则实现个体利益“自存”到整体利益“共存”,国家粮食安全仍然排在第一位,同时要兼顾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粮食安全设想[J]. 中国投资(中英文), 2022(Z6): 24-25.

作者:王冬银,博士,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成都局统筹室副主任,二级调研员;加拿大女王大学,访问学者

梁言实录 | 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连载】(26)解读《粮食安全设想》

从国内和国际双重视角看粮食安全“战略”

李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1]。其实,无论在任何时期,对任何国家而言,保障粮食安全始终应该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然而,这种“理所应当”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尤其是国际秩序重构的过程中,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战略被扣上了“将粮食化为外交武器”的大帽子——英国《经济学人》刊出文章《大胃口》(A big appetite),将全球粮价上涨归因于中国囤粮[2]。在本篇中,梁先生就这个问题给出了驳论,不仅分析了我国进口粮食的合情合理,还指出对国际粮价产生重大影响的真正因素(包括供给和需求变化以及四大粮商的垄断影响等)。
值得一提的是,梁先生不仅有理有据有节地驳论了《大胃口》这篇文章的观点,还提出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构想——“粮食平准机制”,即贵时抛售、贱时收买。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往往存在“粮食少但资源丰”或“粮食丰但资源少”的错配现象,粮食平准机制有助于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稳定市场价格,从而保障粮食安全。
笔者认为,梁先生的这种战略构想,不仅将保障粮食安全从“国内”视角延伸到“国际”视角,从粮食的“底线保障”延伸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体现了从“自存”角度出发或“一国之需”考虑粮食安全,转变到从“自存与共存平衡”或“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出发考虑粮食安全的国家发展理念,是合作共赢、共克时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价值观的彰显。正如文中所说,“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如果缺粮的关头可以互相纾困,还有什么不可以合作?”[2]UP

参考文献

[1] 郑栅洁. 国务院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R/OL]. [2024-11-19]. 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309/t20230905_431547.html.

[2] 梁鹤年. 粮食安全设想[J]. 中国投资(中英文), 2022(Z6): 24-25.

作者:李媛,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与治理分院,研究员

本系列文章

01 解读《资本主义与全球资本》

02 解读《经济未来指向“合作”》
03 解读《国家公园或可行“天人合一”实践》
04 解读《论方法(1):求真》
05 解读《论方法(2):决策》
06 解读《论方法(3):比较》
07 解读《文明视野下的大变局》
08 解读《论方法(4):经济》
09 解读《自然之法》
10 解读《自存与共存平衡》
11 解读《以人为本的城市(一)》
12 解读《城市的基础设施》
13 解读《以人为本的存量发展》
14 解读《政府的土地资产》
15 解读《以人为本的城市(二)》
16 解读《以人为本的主体功能区细化》
17 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与“计划”的关系》
18 解读《“内”与“循环”》
19 解读《以人为本的建设用地指标分配》
20 解读《以人为本的农村振兴》
21 解读《中华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22 解读《以人为本的土地利用》
23 解读《全球资本与经世济民的文明差异》
24 解读《自由放任经济不是万能的》
25 解读《经济制裁后果的两面性》
编辑、排版顾春雪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梁言实录 | 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连载】(26)解读《粮食安全设想》
梁言实录 | 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连载】(26)解读《粮食安全设想》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梁言实录 | 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连载】(26)解读《粮食安全设想》

赞(0)